..续本文上一页非行善的人,他将会为来世担忧。
伟大的天人,同样的会死,天人也无法幸免。在死前一个星期,五种衰相出现。他们所戴的不曾雕谢的花开始雕谢了、所穿的不曾破旧的衣服现在看来破旧了,汗从腋窝流出,这是不寻常的事。他们那永远年轻的身体现在变老,不曾感觉厌烦的天人生活,他们现在感觉厌烦。
当此五衰相出现,他们即刻理解到逼近死亡并非常惊慌。在佛陀住世时,帝释天出现此衰相。他非常惊慌将去世和失去尊荣,他去请求佛陀帮助。佛陀教导他佛法,他证得预流果位。老的帝释天死了,新的帝释天出世。他很幸运有佛陀救渡。如非佛陀教导,老帝释天将遭不幸。
不只老和死,「愁、悲、苦、忧、恼生起」,这些都是苦,「如是一切苦蕴集(生起)。」所以缘于执取而得到的快乐生活终究是大苦,人与天人都要受苦。
如果缘于善行的快乐生活是苦,那我们不是最好不去做?不,如我们不行善,恶行会产生,这会使我们堕入地狱、畜生道、饿鬼道,这些下界苦道更苦。人与天人生活如与不灭的涅槃比较是苦,但如与下界苦道的苦比较是乐。
正确的执取使人行善。同样地,不当的执取会使人作恶行。有些人认为如此任性而为是善行,就杀、偷、抢、对他人做坏事,结果他们往生恶界──地狱、畜生界、饿鬼界。堕落在地狱犹如跳入大火里。既使是很伟大的天人对地狱火也无可奈何。拘留孙佛住世时,有一个叫度使(Dusi)的魔王,他蔑视该佛和僧团。有一天他导致一位阿罗汉的死亡。因此残酷的作为,这魔王死后出生在阿鼻地狱。一旦在那里,他只能任凭炼狱的宰割。在此世上欺负他人的人将有一天会遭遇如天人度使的厄运。在地狱受长期的苦后,他们将再生为畜生或饿鬼。
--------------------------------------------------------------------------------
十、执取如何生起?
因此执取是可怕的。它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观照使执取无法形成并终止它。我们习禅,使自己不执取于贪欲或邪见──不执着为永恒或快乐、为「我」。那些无法观照的人执着于所见、听、感受或所觉察的一切。试问自己,如你不执取,答案是很明显的。
让我们从「看」开始谈起。如你看到某种漂亮东西,你如何想呢?你对它感到喜悦、满意,不是吗?你不会说:「我不要看,我不要看它。」实际上,你在想:「多美丽的东西!多可爱啊!」高兴的微笑,你对它感到满意。同时你在想它是永恒的。不管所见的目标是人或无生命的东西,你认为它曾存在过,现在存在着,将继续永远存在。虽然不属于你的,精神上你当它为己有并感到高兴。如是一块布,你穿上它,精神上并感到满意。如是一双拖鞋,你精神上穿上它们。如果是一个人,你精神上利用他或她并感到满意。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你听、嗅、尝或触的时侯,每次你都感到高兴。通过思想,你高兴的范围就更广。你幻想和喜好于非你所拥有的,并渴望得到它们,想象它们为你所有。如它们为你所有,不须说,你不断的想它们并感到满意。我们习禅以阻止对它们感到喜悦和执取。
我们也执着于邪见。你执着于个人见解。当你看时,你以为你见的是一个人、自我。你也把你的眼识当作一个人、自我。若没有充分的内观智慧,我们当即执着于所见的事物。反省一下,你将会明白自己如何执取。你以为自己及他人都有自我,已经活着。实际上,并非如此。没有一样事物活着,只有名色一个接一个不断的生起。你把这名色当作个人、我,并执着。我们观照,使邪见的执取不再产生。
但我们需观照正生起的事物。只有如此,才能阻止执取。执取由看、听、嗅、尝、触与想生起。它们由六处──六根门产生。你能执着于看不到的事物吗?不可能。你能执着于听不到的事物吗?不可能。佛陀曾问过这些问题。
「你以为如何?鬘童子!眼睛现今见不到,以后也见不到的东西──你能对它生起欲念、染心、爱情吗?」
「不会,尊者。」(《相应部》第四册72页)
哪一些形状你不曾见过?你不曾到过的城市、乡村、国家,不曾见过住在那里的男女及景物。一个人如何能爱上不曾见过的男人或女人?你如何会执着于他们?所以你不会执着于未见过的事物,不会生起污染心,你不需观照它们。但你所见的事物是另一回事,污染可能会生起──即是说,若你不观照,阻止它们生起的话。
对所听、嗅、尝、触、想的事物也是这样。
--------------------------------------------------------------------------------
十一、即刻观照
假如你无法观照所生起的现象,就不会知道它们无常、苦、无我的自然实相,因此,你可能会再经验它们,而再度烦恼。这是潜在的烦恼。因为它们从对象中生起,我们称之为「对象潜伏」。人们执着于什么?为何执着?因为见过所以他们执着于曾见过的事物或人。如果当它们生起时无法观照,执着即生起。污染潜伏在我们所见、听、尝等的一切之中。
假如你观照,你会发现你所见的事物消失,所听的声音消失。它们当下就消失。一旦你看到它们的实相,就无从贪爱、憎恨、执着。没有执着的对象,就没有执着、没有执取。
你要马上观照,接触对象的当下就要观照。不能拖延。你可能赊帐买东西,但你无法赊欠观照。即刻观照,只有这样,执取才不会生起。根据经文,当眼根看见的过程刚结束而随之的尚未开始时,你就要开始观照。当你看到一个对象,其过程如下:起初你看到对象这是看的过程。接着你回想所见的对象,这是省察过程。接着你把所见的聚集起来并见到形状或物质,这是聚集形状过程。最后,你知悉对象被赋予的名称概念,这是取名过程。对未见过的对象,你不知名称,所以取名过程不会发生。这四项中,当第一项或看的过程发生时,你见到它生起时的形状实相。当第二项或省察过程发生时,你回顾过去所见到类似的形状。这两个过程都专注在所见对象的实相──尚未注意到观念。这两个过程的不同在于一个注意到现在的形相,另一个则注意过去的形相。第三过程形成观念。第四个过程时形成名称的观念。接着的过程则产生各种观念。没有修习内观的人都会有以上的过程。
看的过程总共有十四个念头。如不看、不听、不想,意识没有生起时,生命的势能继续着。这与再生的意识相同。这是当你正睡觉时继续运作的意识。当可见对象或有关的对象现起,连续生命潜势被阻,眼识等生起。当连续的生命停顿时,一个念头生起,并使意识注意进入眼界内的对象。当这个念头消失,眼识生起。当眼识再度消失,接受意识生起。接着出现的是分析意识,判断对象是好或不好。根据你当时对对象的正确或错误态度,生起七个强烈善或恶的知觉念头。当这七个念头消失,两种有记忆性的结果生起。当这些停顿,就融入连续的生命中,就像入睡。从注意到记忆之间共有十四个念头。这些念头构成眼识,这就是看的过程。当一个内观禅修得好的人,在看的过程之后,所现起的连续生命中,会生起省察「看」的内观识。你应尝试即刻观照。如能这样做,好象它们刚生起时,你就加以观照。这种观照在经典称之为「观照当下」。
「当事物生起时,当下加以观照。」《中部》
「省察当下的生灭即是生灭随观智。」(《无碍解道》54页)
这自经典的摘录,清楚的显示我们应观照当前的情况。如你无法观照当前,了知意识生起而截断连续生命流,这意识生起以省察所刚见到的。念头包括:了知意识 1个、明觉7个和记录意识2个──共有10个念头。每次你想或沉思,这三种意识和十个念头发生。但对于行者,它们只呈现为一个念头。这与《无碍解道》和《清净道论》里有关「坏随观智」的讲解符合,假如你在了知之后能观照,你不可能有观念,并可能住于实相──所见的目标。但这对初学者并非容易。
假如你甚至在了知阶段都无法观照,你会达到形状过程和取名过程,接着发生执取。假如你在执取出现后才观照,它们将不会消失。这就是为何我们指示你,在观念未生起时即刻观照。
听、嗅、尝、触过程也类似。
如果思想在意根出现,而你无法即刻观照,思想后会有随着的过程生起。因此你即刻观照使它们无法生起。有时,当你观照上升、下降、坐、触,其间会生起思想或意念。你在它生起时观照,你观照它,它就在那里消灭。有时心将要胡思乱想,你观照它,它就停止。有些行者说:「它如一个顽皮的小孩,当被喊『安静』时,行为会检点。」
因此,如你在看、听、触或知觉时观照,不会有随着的意识生起,而造成执着。
「你只是所见事物的视觉、所听事物的声音、所感觉到的事物的感觉和所觉察的事物的意念。」
这段《鬘童子经》的摘录显示:「见只是见,闻只是闻,觉只是觉,知只是知。」记住其涵义,你了解的就只是实相,不会有执着。当事物生起时就加以观照的行者,见一切生灭,并清楚的知道一切为无常、苦、无我。他自己知道──并非有老师向他讲解。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
《内观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