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内观基础▪P7

  ..续本文上一页----------------------------------------

  

  十二、不断的修习

  

  要达到此智慧需充份的修习。没有人能保证你能在一次的坐禅中就能获得这种智慧。机会可能是百万分之一。佛陀住世时,有人听完一段偈语后即证得道与果,但这在现今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当时是佛陀亲自教导,他很清楚听者的根性。另一方面听者是那些修为完美者,他们在过去世已累积修行资粮,但现今传法者只是凡人,传教他所知的那一些些。他不懂听者的根性,而且很难确知这些听者为修为完美者。如他们是完美者,那他们早在佛陀住世时就获得解脱了。所以我们无法保证你在一次的坐禅可得特别的智慧。我们只能告诉你,如果努力修习,就有机会。

  

   我们要修习多久?要了解无常、苦、无我始于抉择智慧。但它不可能即刻达到。必须先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才可能有抉择智慧。以现今行者的程度,特别天赋的人可在两、三天内获得这智慧。多数需五、六或七天,但他们需勤勉的修习。那些懈怠的人即使十五或二十天过了,也无法获得。所以,我要先说关于认真的修习。

  

  要不间断的修习内观──每当看、听、嗅、尝、触或想都修习,不可遗漏任何事物。但对于初学者,要观照一切是不可能的。从部分开始。观照腹部的上下移动是容易的,这我们已谈过。不停的观照,「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当你的正念与定力加强时,加上坐和触,观照「上升」、「下降」、「坐」、「触」。当你断续观照时,意念可能生起,观照它们:「想」、「计划」、「知道」。这些是障碍。除非你祛除它们,不然你无法获得心清净,不能清楚的了悟名色现象。所以别让它们侵入,观照它们,祛除它们。

  

   如无法忍受的感受如疲倦、热、痛、或痒在身体出现,专注它们并观照:「疲倦、疲倦」,「热、热」。如伸出或弯曲四肢的意念生起,观照它:「想弯」、「想伸」。当你弯曲或伸出,每个动作应予观照:「弯、弯」,「伸、伸」。同样地,当起身时,观照每个动作。当走时,观照每一步。当坐下,观照它。当躺下时,也观照它。

  

   每个身体动作,每个生起的想,每个生起的感受,全都需观照。如果没有特别可观照的,就观照「上升」、「下降」、「坐」、「触」。吃或冲凉时,你需观照。如特别地看到或听到事物,也要观照它们。除了四、五、六个小时的睡觉,其他时间你应持续观照事物。你需尝试最少每秒观照一样事物。

  

   如你继续认真的观照,你会在两、三天发现正念与定力相当强。如非两、三天,那就五、六天。那么散乱的思想就甚少生起。如它们生起,你在它生起的时刻观照它们,并在你观照的时刻消失。所观照的对象如「上升」和「下降」及观照的心好象在时间上恰当的配合,于是你不用费力,就可以观照它们。这显示你的正念和定力变强。也即是说你已经心清净了。

  

  --------------------------------------------------------------------------------

  

  十三、事物的分解

  

  从现在起,每当你观照时,所观照的对象和观照的心是两件事。你发觉到物质如「上升」和「下降」是一件事,而观照的心态为另一件事。通常物质和观照的心不像是分开的,它们好象相同的事物。你的书本知识告诉你,它们是分开的,但你个人感受它们是一样的。摇动你的食指,你看到那要摇的心吗?你能分辨心与摇吗?如你诚实回答,答案将是不能。但对正念与定力已发展的行者,所注意的对象和明觉的心是隔开,如墙和拋向它的石头。

  

   佛陀用珠宝和线当譬喻(《长部》第一册72页)。就如当你看着一串的青金石,你知道:宝石由线穿过,这是宝石,这是穿过宝石的线。行者如是知道:这是物质,这是明觉物质的心识,依赖物质,和物质有关连而生起的心识。注疏说此心识为内观心识,内观智慧,在观照着物质。青金石是物质,而线是观照的心识。线穿在宝石里就如内观的明觉力穿透物质。

  

   当你观照上升时,上升为一件事,明觉为一件事──只有这两者存在。当你观照下降时,下降为一件事,明觉为一件事,只有这两者。智慧自动的清楚显现。当你举足走路时,其一是提起,另一是明觉,只有这两者存在;当你将它推向前,是推和明觉;当你将它放下,放下和明觉。物质和明觉,只有这两者,没有其他。

  

   当你的定力进一步加强,你了解到当下所观照的物质与精神不断的消失;当你观照上升,上升的状态渐渐的生起和消失;当你观照下降,下降的状态逐渐的生起和消失。你也发现到上升和明觉的消失、下降和明觉的消失。每个观照,你发现只有生起和消灭。当观照弯曲,这一个弯曲和另一个不相混乱。弯曲、消失,弯曲、消失──因此,弯曲的意念,弯曲的状态和明觉以各自的时间和地方生起与消失。当你观照疲倦、热、痛,这些在你观照它们时消失。它们生起然后消失,所以它们是无常。

  

   行者自己明白注疏所说的:「它们是无常,生后就灭。」他了解这智慧,但并非从书中或从老师获悉,他自己了解,这是实际的智慧。相信他人所说的是信仰;因信仰而记住是学问,这不是智慧。你需以自己的经验去了解,这是重要的。内观是观照使自己了悟。你观照,亲眼见到,并知道──这是内观。

  

   对于观照无常,论上说:

  

   「无常需加以理解。」

  

   「辨明无常需加以理解。」《清净道论》

  

   这简单陈述之后解释说:「此处的无常,指的是五蕴」,你需知道五蕴为无常。虽然你可能无法以自己的知识理解它,但你应知道这么多。不仅如此,你应知道它们为苦、无我。如你知道这么多,你可以学内观。《中部》《爱尽小经》里提及透过学习而得到的了解:

  

   「如果,比丘听到『一切不执着』,他了悟一切真理。」

  

   「了悟」指的是观照名与色并明觉它。这是基本的内观智慧,「名色分别智」和「缘摄受智」。,你已经明白名与色为无常、苦、无我,你可从分别名色开始习禅。接着你可继续修习更高的智慧如「审察遍知智」。

  

   「由于了解一切状况,他明觉全部。」

  

   所以初学者所需的最低资格,是他应听过或已经明白名色的无常、苦、无我性。对于缅甸的佛教徒,这些是自小就知道的。

  

   我们说名与色为无常,因为它们出现,然后消失。如一件事不出现,我们不能说它是无常。什么事物不会出现?那就是观念。

  

   观念不切实际,不曾真正存在过。就如一个人的名字,它在小孩取名那一天开始应用。它好象曾出现,但实际上人们只是在叫他时使用它。它不曾出现,它不曾真正存在过。如果你认为它存在,把它找出来吧!

  

   当一个小孩出世时,父母替他取名,如男的取名为Master Red(红少爷)。在未取名前,根本没有人知道Master Red。但从小孩取名那天开始,人们开始叫他MasterRed,但我们不能说自此后这名字就出现了。Master Red ,这名字不存在那里。让我们来发现它。

  

   Master Red这名字在他身上吗?在他头上?在他身旁?在他脸上?没有,不在任何地方。人们同意叫他Master Red,仅是如此而已。如他死,名字和他一起死吗?没有。只要人们没有忘记,名字将继续存在。所以说:「名字或姓不被损坏」,只有人们忘记Master Red这名字才消失,但它不被损坏。若有人再使用它,它就再度出现。

  

  试想在《本生经》里,菩萨的名字:Vessantara, Mahosadha, Mahajanaka,Vidhura, Temiya, Nemi ……这些名字在当时是人们所知悉,但已消失了几百万年,直到佛陀再度使用它们。四阿僧只劫十万劫(阿僧祇劫是1之后140个零的年数)前燃灯佛和隐士善慧(Sumedha )非常出名。后来的人不知道这些名字,但我们的佛陀又再使用它们,我们遂又知道这些名字。只要佛法住世,它们将为人知悉。一旦佛教失传,这些名字也将被遗忘。但如未来佛再谈起他们,他们将再被知悉。所以,观念、名字只是世俗的设立,它们不曾存在。它们不曾有且将不会有。它们不曾生起,所以我们不能说它们「消失」。我们也不可以说它们无常,每个观念是如此──不存在、无有、不消失,所以不是无常。

  

   涅槃,虽然是实相但不能说是无常,因它不曾有或消失。它被当作永恒,因它代表着永恒的安宁。

  

  --------------------------------------------------------------------------------

  

  十四、无 常

  

  除了涅槃之外的实相──名与色,一开始并不存在。每当有因出现,它们就会生起,生起后它们就消失。因此,我们说名与色的实相为无常。以看为例,开始时没有「看见」,但如眼根完整,对象生起,有了光线,注意力被吸引,如这四个因素同时发生,那么就有「看见」。一旦生起,随即消失,不再有。因此我们说看是无常。要一般人知道看为无常并不容易,听则比较容易了解。开始时并没有听,但如耳根完好,声音产生,没有阻碍,注意力被吸引,如这四个因素同时发生,那么就有「听见」。它生起,然后消失,不再有。因此我们说听是无常。

  

  …

《内观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