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十二、不斷的修習
要達到此智慧需充份的修習。沒有人能保證你能在一次的坐禅中就能獲得這種智慧。機會可能是百萬分之一。佛陀住世時,有人聽完一段偈語後即證得道與果,但這在現今是不太可能發生的。當時是佛陀親自教導,他很清楚聽者的根性。另一方面聽者是那些修爲完美者,他們在過去世已累積修行資糧,但現今傳法者只是凡人,傳教他所知的那一些些。他不懂聽者的根性,而且很難確知這些聽者爲修爲完美者。如他們是完美者,那他們早在佛陀住世時就獲得解脫了。所以我們無法保證你在一次的坐禅可得特別的智慧。我們只能告訴你,如果努力修習,就有機會。
我們要修習多久?要了解無常、苦、無我始于抉擇智慧。但它不可能即刻達到。必須先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才可能有抉擇智慧。以現今行者的程度,特別天賦的人可在兩、叁天內獲得這智慧。多數需五、六或七天,但他們需勤勉的修習。那些懈怠的人即使十五或二十天過了,也無法獲得。所以,我要先說關于認真的修習。
要不間斷的修習內觀──每當看、聽、嗅、嘗、觸或想都修習,不可遺漏任何事物。但對于初學者,要觀照一切是不可能的。從部分開始。觀照腹部的上下移動是容易的,這我們已談過。不停的觀照,「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當你的正念與定力加強時,加上坐和觸,觀照「上升」、「下降」、「坐」、「觸」。當你斷續觀照時,意念可能生起,觀照它們:「想」、「計劃」、「知道」。這些是障礙。除非你祛除它們,不然你無法獲得心清淨,不能清楚的了悟名色現象。所以別讓它們侵入,觀照它們,祛除它們。
如無法忍受的感受如疲倦、熱、痛、或癢在身體出現,專注它們並觀照:「疲倦、疲倦」,「熱、熱」。如伸出或彎曲四肢的意念生起,觀照它:「想彎」、「想伸」。當你彎曲或伸出,每個動作應予觀照:「彎、彎」,「伸、伸」。同樣地,當起身時,觀照每個動作。當走時,觀照每一步。當坐下,觀照它。當躺下時,也觀照它。
每個身體動作,每個生起的想,每個生起的感受,全都需觀照。如果沒有特別可觀照的,就觀照「上升」、「下降」、「坐」、「觸」。吃或沖涼時,你需觀照。如特別地看到或聽到事物,也要觀照它們。除了四、五、六個小時的睡覺,其他時間你應持續觀照事物。你需嘗試最少每秒觀照一樣事物。
如你繼續認真的觀照,你會在兩、叁天發現正念與定力相當強。如非兩、叁天,那就五、六天。那麼散亂的思想就甚少生起。如它們生起,你在它生起的時刻觀照它們,並在你觀照的時刻消失。所觀照的對象如「上升」和「下降」及觀照的心好象在時間上恰當的配合,于是你不用費力,就可以觀照它們。這顯示你的正念和定力變強。也即是說你已經心清淨了。
--------------------------------------------------------------------------------
十叁、事物的分解
從現在起,每當你觀照時,所觀照的對象和觀照的心是兩件事。你發覺到物質如「上升」和「下降」是一件事,而觀照的心態爲另一件事。通常物質和觀照的心不像是分開的,它們好象相同的事物。你的書本知識告訴你,它們是分開的,但你個人感受它們是一樣的。搖動你的食指,你看到那要搖的心嗎?你能分辨心與搖嗎?如你誠實回答,答案將是不能。但對正念與定力已發展的行者,所注意的對象和明覺的心是隔開,如牆和拋向它的石頭。
佛陀用珠寶和線當譬喻(《長部》第一冊72頁)。就如當你看著一串的青金石,你知道:寶石由線穿過,這是寶石,這是穿過寶石的線。行者如是知道:這是物質,這是明覺物質的心識,依賴物質,和物質有關連而生起的心識。注疏說此心識爲內觀心識,內觀智慧,在觀照著物質。青金石是物質,而線是觀照的心識。線穿在寶石裏就如內觀的明覺力穿透物質。
當你觀照上升時,上升爲一件事,明覺爲一件事──只有這兩者存在。當你觀照下降時,下降爲一件事,明覺爲一件事,只有這兩者。智慧自動的清楚顯現。當你舉足走路時,其一是提起,另一是明覺,只有這兩者存在;當你將它推向前,是推和明覺;當你將它放下,放下和明覺。物質和明覺,只有這兩者,沒有其他。
當你的定力進一步加強,你了解到當下所觀照的物質與精神不斷的消失;當你觀照上升,上升的狀態漸漸的生起和消失;當你觀照下降,下降的狀態逐漸的生起和消失。你也發現到上升和明覺的消失、下降和明覺的消失。每個觀照,你發現只有生起和消滅。當觀照彎曲,這一個彎曲和另一個不相混亂。彎曲、消失,彎曲、消失──因此,彎曲的意念,彎曲的狀態和明覺以各自的時間和地方生起與消失。當你觀照疲倦、熱、痛,這些在你觀照它們時消失。它們生起然後消失,所以它們是無常。
行者自己明白注疏所說的:「它們是無常,生後就滅。」他了解這智慧,但並非從書中或從老師獲悉,他自己了解,這是實際的智慧。相信他人所說的是信仰;因信仰而記住是學問,這不是智慧。你需以自己的經驗去了解,這是重要的。內觀是觀照使自己了悟。你觀照,親眼見到,並知道──這是內觀。
對于觀照無常,論上說:
「無常需加以理解。」
「辨明無常需加以理解。」《清淨道論》
這簡單陳述之後解釋說:「此處的無常,指的是五蘊」,你需知道五蘊爲無常。雖然你可能無法以自己的知識理解它,但你應知道這麼多。不僅如此,你應知道它們爲苦、無我。如你知道這麼多,你可以學內觀。《中部》《愛盡小經》裏提及透過學習而得到的了解:
「如果,比丘聽到『一切不執著』,他了悟一切真理。」
「了悟」指的是觀照名與色並明覺它。這是基本的內觀智慧,「名色分別智」和「緣攝受智」。,你已經明白名與色爲無常、苦、無我,你可從分別名色開始習禅。接著你可繼續修習更高的智慧如「審察遍知智」。
「由于了解一切狀況,他明覺全部。」
所以初學者所需的最低資格,是他應聽過或已經明白名色的無常、苦、無我性。對于緬甸的佛教徒,這些是自小就知道的。
我們說名與色爲無常,因爲它們出現,然後消失。如一件事不出現,我們不能說它是無常。什麼事物不會出現?那就是觀念。
觀念不切實際,不曾真正存在過。就如一個人的名字,它在小孩取名那一天開始應用。它好象曾出現,但實際上人們只是在叫他時使用它。它不曾出現,它不曾真正存在過。如果你認爲它存在,把它找出來吧!
當一個小孩出世時,父母替他取名,如男的取名爲Master Red(紅少爺)。在未取名前,根本沒有人知道Master Red。但從小孩取名那天開始,人們開始叫他MasterRed,但我們不能說自此後這名字就出現了。Master Red ,這名字不存在那裏。讓我們來發現它。
Master Red這名字在他身上嗎?在他頭上?在他身旁?在他臉上?沒有,不在任何地方。人們同意叫他Master Red,僅是如此而已。如他死,名字和他一起死嗎?沒有。只要人們沒有忘記,名字將繼續存在。所以說:「名字或姓不被損壞」,只有人們忘記Master Red這名字才消失,但它不被損壞。若有人再使用它,它就再度出現。
試想在《本生經》裏,菩薩的名字:Vessantara, Mahosadha, Mahajanaka,Vidhura, Temiya, Nemi ……這些名字在當時是人們所知悉,但已消失了幾百萬年,直到佛陀再度使用它們。四阿僧只劫十萬劫(阿僧祇劫是1之後140個零的年數)前燃燈佛和隱士善慧(Sumedha )非常出名。後來的人不知道這些名字,但我們的佛陀又再使用它們,我們遂又知道這些名字。只要佛法住世,它們將爲人知悉。一旦佛教失傳,這些名字也將被遺忘。但如未來佛再談起他們,他們將再被知悉。所以,觀念、名字只是世俗的設立,它們不曾存在。它們不曾有且將不會有。它們不曾生起,所以我們不能說它們「消失」。我們也不可以說它們無常,每個觀念是如此──不存在、無有、不消失,所以不是無常。
涅槃,雖然是實相但不能說是無常,因它不曾有或消失。它被當作永恒,因它代表著永恒的安甯。
--------------------------------------------------------------------------------
十四、無 常
除了涅槃之外的實相──名與色,一開始並不存在。每當有因出現,它們就會生起,生起後它們就消失。因此,我們說名與色的實相爲無常。以看爲例,開始時沒有「看見」,但如眼根完整,對象生起,有了光線,注意力被吸引,如這四個因素同時發生,那麼就有「看見」。一旦生起,隨即消失,不再有。因此我們說看是無常。要一般人知道看爲無常並不容易,聽則比較容易了解。開始時並沒有聽,但如耳根完好,聲音産生,沒有阻礙,注意力被吸引,如這四個因素同時發生,那麼就有「聽見」。它生起,然後消失,不再有。因此我們說聽是無常。
…
《內觀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