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的特性;相关情绪的退缩──它的作用;身体的痛苦──它的现起。这是行者获得智慧的方法。
--------------------------------------------------------------------------------
七、心
你也可观照心。心能认知和想。所以想和想象的是心的作用。在它生起的任何时刻观照此心为想、想象、沉思。你会发现它有向着对象、认知对象的内在性质。这是心的特性,如所说:「心有认知的特性。」每种心必然认知。眼识认知对象,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也是这样。
集体工作时,就有一个领袖。心识是认知出现在任何感觉器官的对象的领袖。当可见的对象在眼前出现,心识先认知它,随着它是受、想、爱、乐、憎、羡慕等。同样地,当可听的对象在耳朵出现,是心识先认知它。当你想或想象时会更清晰。当你观照上升、下降等时,如念头出现,你需观照念头。如你在它出现的那刻观照它,它即刻消失。如你无法这样做,随着如乐、爱将接着产生。行者就会了悟心识如何是领袖──它的作用。
「一切事物以心为前导。」《法句经》第一偈
假如,无论何时心识生起,你就观照到它,你会很清楚的看到它如何扮演领袖的角色,朝向那对象。
注疏里再次说:「心识有延续的现起。」当你观照上升、下降时,心有时跑开,你观照它,它就消失。接着另一心识生起,你观照它,它消失。另一心识接着生起,再次的观照它,它再次消失,另一识再生起,你需观照很多这些生起与消灭的心识。行者了悟到:「心识是连续的发生,一个接一个的生灭。当一个消失,另一个生起。」因此,你了悟到连续的心识的现起。了悟这些的行者也了悟死与生。「死并不陌生,它就如我观照的心识那样消失。再生就如我所观照的心识那样生起,连续着前一个。」
为表明一个人即使未曾学会它们,也可了解事物的特性、作用和现起,我们以物质的风大,精神方面的苦受和心识为例。你只需在它们生起时观照它们。同样地,可应用于其他的精神与物质。如你在它们生起时观照它们,你将了解它们的特性、作用和现起。初学者只能经由特性、作用和现起来观照和了解精神与物质的执取蕴。在最初阶段的「名色分别智」和「缘摄受智」它们为内观的基础,明白这些就够了。当你达到真正的内观智如「审察遍知智」时,你就知道无常、苦和无我相。
--------------------------------------------------------------------------------
八、为何和何时
为何我们观照执取蕴?我们何时观照?当它们已过去或当它们未来或它们生起时?
我们为何习禅?我们观照执取蕴是为了世间财富吗?去除病痛?为天眼通?为飘浮在空中和此类神奇力?内观非以这些为目标。曾有人因习禅而治愈严重疾病。佛陀住世时,那些成就内观的人拥有诸神奇力。现今的人如修行圆满可能会拥有这些力量。但获得这些力量并非内观的根本目标。我们应观照过去的现象吗?我们应观照未来的现象吗?我们应观照现在的现象吗?或我们可观照非过去、非未来和非现在的现象,但观照我们从书上阅读过而生起的想象吗?对这些问题,答案是:「我们修习是为了不执着,而我们观照生起的现象。」
是的,没有习禅的人执着于生起的名色,每当他们看到、听到、触到、或觉察到。他们贪爱的执着它们,并感到高兴。他们以邪见执取它们为永恒、快乐、「我」。我们观照,为了不让这些执取生起,脱离它们,这是内观的基本目标。
我们观照当下生起的现象。我们不观照过去、未来或不确定时间的事物。我们所讲的为实际的内观。在推论的禅思中,我们可以观照过去、未来和不确定时间的事物。内观有两种,实用的与推论的。观照实际生起现象的特性、作用和现起所获得的智慧是实用内观。从实用内观你推论过去、未来和未曾经验过的事物为无常、苦、无我,这是推论内观。
「依所缘,确定两者(未见与所见)……」《无碍解道》
《清净道论》讲述这一段如下:
「……依眼前所见的所缘,如是确定两者(所见与未见)是同一自性:比类于此(现在所缘),同样地,于过去的行已坏,于未来的当坏。」
「所见的所缘」──这是实用内观。「依所见的所缘……确定两者……过去的……未来的」──这是推论内观。但在此要注意,只有实用内观后才有推论内观。未先知道现在的是不可能作出推理。这解释在《论事》(Kathavatthu)注疏里有述及:
「即使只看到一个形成的无常,一个人就对其它的下结论:一切事物是无常的。」
为何我们不观照过去或未来的事物?因为它们无法让你了解自然实相并祛除烦恼。你无法记住过去世,即使今世,你记不住过去的童年往事。因此,若观照过去事物,你如何如实知道事物的特性与作用?最近发生的事物可回忆,但当你回忆时,你想:「我看,我听,我想,这是我在那时看到,这是我现在在看。」你有「我」的观念,甚至有永恒和快乐的观念。因此回忆过去的事物来观照是无用的。你执着于它们而这执着很难祛除。虽然以你所学和想法将它们当作名与色,但「我」的观念持续着,因为你紧抓着它。你一方面说「无常」,另一方面却持有「常」的观念。你观照「苦」,但「乐」的观念继续浮现。你观照「无我」,但「我」的观念 却强且坚稳。你与自己争辩,最终你臣服于已预先形成的观念。
未来还未发生,你无法确知它会是怎样的。你可能对它们预先观照,但当它们真正生起时就无法如此做。因此,贪爱、邪见、烦恼又再生起。因此,经由学习和思惟观照未来是无法确知事物的实相,也非止息烦恼的方法。
不确定时间的事物不曾存在,将不会存在,和不存在于个人或他人。它们只是学和想的想象。它们只是夸饰,看似很有学问。但再加省思,它们只是名字、符号和形状的观念。假如某人如是观照:「物质是无常的;物质的生起是片刻间,消失也是片刻间」,问他:是什么物质?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的物质?自己或他人的物质?假如在自己,这物质在头、身体、四肢、眼睛或耳朵?你将发现没有一样是,但只是观念、想象,所以我们不观照不确定时间的东西。
--------------------------------------------------------------------------------
贰、内观基础 / 马哈希法师 着九、缘 起 --- 十四、无 常
九、缘 起
现在的现象是正在六根门起的。它还未受污染,如未弄脏的布或纸。如你能在它生起时随即观照,它不会被污染。你无法观照它,它就会被污染。一旦受污染,它就难以袪除。如你无法在名色生起时观照就会执着。有贪爱的执取──执着于觉知的欲念;有邪见的执取──执着于邪见、仪式、自我的理论。如果执着发生,将如何呢?
「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一切苦蕴集(生起)。」(《相应部》第二册1页)
执取非小事,它是善行与恶行的基本原因。一个执取的人尽力完成他认为好的事。我们每个人都自以为所做的为好的。什么使他认为好的呢?是执取。他人可能认为不好,但做的人认为好。如他认为不好,他肯定不会去做。「一个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为善的,不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为恶行。」(阿育王的刻勒文字记载)小偷以偷为好事;盗贼以抢劫为好事;杀人者以杀人为好事。阿阇世王杀死父亲频毗娑罗王,因为他认为这是好的。提婆达多阴谋伤害佛陀,对他来说这是好事。一个人服毒自杀因为他以为这是好事。飞蛾扑火因为它以此为好事。一切众生以其所以为好事而行。自认为好事就是执取。一旦真正执取,人就去做。结果呢?世间于是有善行与恶行。
克制自己不令他人受苦为善行,帮助他人为善行,布施为善行,向值得致敬者致敬为善行。善行可为今世带来安宁、长寿和健康。它也将为来世带来善果。这执着为好的、对的执着。如此执取善行的人,例如布施和持戒将产生善果的因。结果如何?「有缘生」,死后再生,生在哪里?在善界,人与天界。为人,他们就赋有好的果报,如长寿、漂亮、健康、好的出生、好的同伴和财富。可称他们为「快乐的人」。为天人,他也将被大批的天人所照顾,并住在堂皇的宫殿里。他们执取快乐的观念,在世俗的眼光,他们可说是快乐。
但从佛陀的教义中看来,这些快乐的人和天人不能免除苦。「由生之缘发生老和死。」虽然生为一个快乐的人,他将会长大成为老的「快乐」人。看看世间那些「快乐」的老人,一旦超过七十或八十岁,不会一切都顺心的。斑白的头发、断齿、视力差、听觉差、驼背、全身皱纹,一切力气已用尽,一无可取!以他们的财富、名誉,这些老人他们会感快乐吗?接下来是老年的病痛。他们无法安睡、无法好好的吃,他们坐下和站起都会感吃力。最后,他们必须死。有钱人、国王或有权人,总有一天会死。没有任何东西可依赖。朋友、亲戚围着他,但当他躺在床上,他闭着眼死去。死后他独自一人到另一世。他将发现非常辛苦舍弃全部财富。如他…
《内观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