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P22

  ..續本文上一頁,你要照顧保護我,我也會照顧保護你。這樣我們互相保護,耍雜技,拿了賞錢,你就安安全全地從木杆上溜下。』那徒弟卻說:『不!不!師父,這使不得!你得保護自己,我也保護自己。這樣我們各自照顧保護自己,耍完雜技,拿了賞錢,我安全地下了木杆,這才對!』。」世尊接著說:「就有如那學徒跟師父所說的『我保護我自己』一樣,就你應修習心念專注的基礎,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將保護他人』。在保護自己的過程中,也同時保護了他人。在保護他人時,也同時保護了自己。要如何通過保護自己來保護他人呢?通過時常修習禅定。要如何通過保護他人來保護自己呢?通過寬容、忍耐、不傷害他人、仁愛和慈悲。」

  十二月十叁日

  

  如來不過富裕的生活,也不回去過富裕的生活。他毫不遲疑地努力修行。如來是圓滿的正等、正覺佛陀。快張大耳朵聽,永存不滅之道已被發現,我將教導,我將傳授佛法。

  

  十二月十四日

  愚者懷著仇視之心,

  去聆聽勝者之教誨,

  他不能在妙法中成長,

  如爛種子不能在田中成長。

  人若懷著喜悅之心,

  去聆聽勝者之教誨,

  他斷除了煩惱,

  了悟了不動之境,

  並證得至上之平靜,

  他冷靜而無煩惱。

  

  十二月十五日

  阿難尊者前來對世尊說:「僧團的生活,有一半是跟善美爲伍、作伴與親近。」

  「不可這麽說,阿難,不可這麽說!僧團生活的全部而非一半是跟善美的爲伍、作伴與親近。」

  

  十二月十六日

  在一種境界裏沒有土、水、火、風;沒有無邊處無想處、無空處、非想非非想處;沒有世間、非世間、世間與非世間、無日與無月;沒有來生、死亡、持住,因此也沒有生與滅。它既非穩固,卻也不動,不緣於任何事物。這才真正是痛苦的終止。

  

  十二月十七日

  「世尊,世上有叁種香味只能順風傳送,不能逆風傳送。它們是根的香味、木心的香味與花的香味。世上是否有既能順風,亦能逆風傳送的香味?」

  「是有這麽一種香味,阿難。不論在任何村落或地區,只要有善男士或女士皈依佛、法、僧、修持五戒、性情善良、不會吝啬、樂於布施、樂於助人、樂於與人分享,那麽遠在這種香味能順風,也能逆風傳送。」

  

  十二月十八日

  聽五樂齊奏的喜悅,

  還比不上專注一點的心,

  完全洞察事物所得之樂。

  

  十二月十九日

  樹皮製衣派(Bark Gorment)的 依耶(Bahiya)問衆僧:「請問各位,世尊│那位最尊貴的無上士、正等正覺佛陀住在那裏?」

  「世尊已入城去乞食了。」

  聽後, 依耶即刻離開只園,趕去舍衛城並且找到了正在乞食的世尊。只見世尊儀容俊秀,神色溫和,心平氣靜,有如受過良好訓練的大象那樣莊重自持,溫和馴服。

  「世尊,請教我佛法,以便我得到長久的福利與快樂。」

  「 依耶,你來得不是時候,我正在乞食。」

  在 依耶接二連叁地請求之下,世尊終於說道:「你應如此訓練自己:在視覺中只有所看到,在聽覺中只有所聽的,在感覺中只有所感覺的,在認識作用中只有所認識的。若能如此,便沒有「因爲」;當沒有「因爲」時也就沒有「所以」;沒有了「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在,這裏、那裏這裏與那裏之間。這就是苦的終止。」

  通過這簡潔的教誨, 依耶就在當場當時脫離煩惱。

  

  十二月二十日

  巴提耶(Bhaddiya)尊者是卡力果達(Kaligodhas)之兒子,他經常到樹林裏,樹根下與偏僻無人之處,高聲呐喊:「喜悅呀!喜悅呀!」

  衆比丘聽到了都想:「無疑的,巴提耶尊者一定是厭倦了修習生活!他在回憶當他是一名居士時所曾享受的王族榮華富貴。」

  衆比丘將此事告訴了世尊。世尊於是招巴提耶前來,問道:「巴提耶,他們說你經常到樹林裏、樹根下與偏僻無人之處,高聲呐喊『喜悅呀!喜悅呀!』的確有這事嗎?」

  「的確有的,世尊。」

  「你爲何如此做呢?」

  「以前,當我在享受著王族生活的快樂時,皇宮內外雖然都駐有衛兵,把我安全地護守著,但我仍舊害怕、仍舊擔憂、顫抖與畏懼。如今我獨自住在樹林裏,卻絲毫不害怕。我有保障、有信心,並不害怕,因此我高聲呐喊:「喜悅呀!喜悅呀!」

  

  十二月廿一日

  覺悟的人賦有慈悲的本性和傾向。他渴望能減輕衆生所受之苦,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以完成目標。在未達到目標之前,他願意在漫長、艱苦的道路上努力與奮鬥。他不害怕,也不會因輪回中的痛苦而喪氣。這全都是爲了衆生的福利。

  

  十二月廿二日

  農夫有叁項急切的任務。那叁項?農夫要盡快耕耙田地,盡快播下種子及盡快灌溉田地。可是,他並沒有神通或權力說:「讓我的農作物今天發芽,明天出穗,後天成熟。」不行的!這只在時限已到時才辦得到的。同樣的,比丘有叁項急切的任務。那叁項?他要修習更高層的德行,更高層的思想和更高層的智慧。可是他並沒有神通或權力說:「讓我在今天、明天或後天脫離汙垢。」不行的!這只在修習時限已到時才辦得的。所以你應如此訓練自己:「我要認真懇切地修習這叁項任務。」

  

  十二月廿叁日

  「放棄不屬於你的東西,放棄它!能放棄它是你的幸福與快樂。甚麽東西不是你的呢?身(物質因素)、受(感覺作用)、想(認識作用)、行(意志作用)、識(意識作用)都不是你的,所以放棄它們。放棄了它們,你就會幸福與快樂。這就有如有個人把只園裏的草、木和枯枝彙聚在一處,一起燒掉或任他隨意處置,你們會認爲:「這個人彙聚了我們,把我們燒掉或任他隨意處置嗎?」

  「不會的,世尊。」

  「爲甚麽呢?」

  「因爲它不是我們,不屬於我們的。」

  「同樣的,身、受、想、行、識都不屬於你們。」

  

  十二月廿四日

  當時,有一位叫德拉(Thera)的比丘獨居於一處,很推崇這種獨居的生活。他獨自一人進入村莊回返、獨自靜坐與獨自行走。有一群比丘將這事告知世尊。世尊叫比丘們把那人招來,問道:「他們說你獨自過活並且很推崇這種生活方式,這事確實嗎?」

  「確實如此。」

  「你如何獨自生活,又爲何推崇它呢?」

  「我獨自一人進入村莊、回返、獨自靜坐與獨自行走。」

  「這確實是獨自過活。但是,讓我告訴你一種能使獨居生活更爲完善圓滿的方法吧。放棄過去,放棄將來,放棄對, 現在的欲望與渴求,獨自生活便達臻完善圓滿。」

  

  十二月廿五日

  你們應當如此訓練自己,想著:「不論得到怎樣的法衣、食物、住所與藥品,我們都能滿足,我們滿足於所得到的,絕不以不正當的手段來得到它們。我們不因得不到法衣、食物等而心煩,也不因得到它們而加以執著或迷戀,更不會爲了得到它們而犯過,清楚地看見隱藏在它們內部的禍根,能明智地避開這禍根。」你們應如此訓練自己。

  十二月廿六日

  自我從有家,

  出離到無家,

  不曾覺察到,

  心中懷抱著,

  卑鄙瞠恨念:

  「願他們被殺,

  願他們被屠,

  願他們愚害。」

  如此惡念頭,

  久不藏心中。

  與此恰相反,

  我曾覺察到,

  心懷仁慈念,

  無量又圓滿;

  遵照佛指示,

  依程序修行。

  我是大衆友,

  大家之援手,

  悲憫全衆生,

  培育滿愛心,

  以不欺爲樂。

  心充滿愛心,

  不動又不搖,

  我培育聖境,

  惡徒達不到。

  十二月廿七日

  從一個人的言語對話中,可以知道他是否善於討論事情。如果被問時,他避開問題,轉移話題,面有愠色、敵意或不悅,他就是不善於討論事情。

  從一個人的言語對話中,可以知道他是否善於討論事情。如果被問時,他輕蔑嘲弄發問者,出言打擊、譏笑對方,在對方猶豫時加以催促,這個人就是不善於討論事情。

  一個人若沒有犯上以上幾點,就是善於討論事情。

  

  十二月廿八日

  對佛陀有信心,是對最好的有信心、對最好的有信心,成果也是最好的。

  

  十二月廿九日

  黑橡皮樹是最上等的香根;紅檀香是最上等的香木;茉莉花是最上等的香花,同樣的,至善的喬達摩的教誨是衆教誨中的至高無上者。

  

  十二月卅日

  無生、無有、無形成、無組合是存在的。若沒有無生、無有無形成與無組合,那麽就不可能從生、有、形成、組合中解脫出來。既然有無生、無有、無形成與無組合,那麽就能從生、有、形成與組合中解脫出來。

  

  十二月卅一日

  世尊對摩幹提耶(M"gandiya)說:「正如一個生來瞎眼者,看不見顔色、形狀、平滑的、崎岖的、星星、太陽或月亮。他聽見他人說起一塊美麗、無汙迹的潔淨白布如何令人感到愉快,便開始去給自己找一塊。但是別人可能欺騙他,拿一塊塗有油脂、汙穢與粗糙的布料給他,說道:『朋友,這是一塊美麗、無汙迹的潔淨白布。』他可能把它接過來並穿在身上。如果,瞎子的朋友與親戚過後給他找來一位醫師,替他自己製藥物、清洗、敷藥,以診治眼睛,他因此恢複視力,能清楚看見東西,對那件油汙的布衣的執著與情感也消失了。他不再把給他那布料的人當爲朋友,甚至進而把那人視爲敵人,想著:『長久以來,我一直被這人隱瞞、欺騙呀。』」

  同樣的,如果我教你佛法,說道:「這就是那健康,這就是那涅槃。」你就可能逐漸明了健康,看清涅槃。有了這種見解,你對五蘊的執著與情感就會消失。你甚至會想:「長久以來,我一直被心隱瞞、欺騙,執著於身、受、想、行、識。因爲有了這執著,就有了形成;有了形成,就有了生;有了生,就有了老、死、憂傷、悲哀、痛苦、哀歎與絕望,這就是這衆多痛苦的起源。」

  摩幹提摩聽了對世尊說:「如果至善的喬達摩教我佛法的話,我有信心,我一定會從座中起立,不再盲目。」

  作者簡介

  舍衛城·達彌卡法師(Venerable Shravasti Dhammika),一九五一年生於澳洲。早年在印度落發爲僧,後來到斯裏蘭卡修行,並由於致力於推廣佛教而聞名該國。一九八五年,他來到新加坡,擔任Buddha Dhamma Mandala Society及數個佛教團體的宗教顧問。法師也曾在新加坡教育部課程發展署講課,並爲該署製作數部教育電視片。他的其他著作有:『問得好,答得正』、『佛法的瑰寶』、《Matrceta”s Hymn to the Buddha》、《Encounte”s with Buddhism》、《All About Buddhism》、《Middle Land Middle Way》。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內觀的開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