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的開發/阿姜念 著
阿姜念 ACHAAN NAEB
由於我們總是希望現狀能改變,
因而沒能清楚地看到當下現況;
如果我們注意到的不是現況,
這樣的修行就是離開了中道。
我們可以看出,
建立平衡中道並非易事;
基於這個理由,
具足正見是極其重要的,
我們必須了解,
內觀並不是出自努力或深定,
而是出於正念。
阿姜念(Achaan Naeb 1897~1983)出生於一個與緬甸毗鄰的泰國省份的省長家庭,她在叁十五歲時,在阿姜帕吞塔(Achaan Pathunta U Vilasa)的指導下,學習佛教心理學與內觀禅修法。十二年後,她開始教導別人,並於許多寺院建立禅修中心,最後是在皇家的贊助下,於曼谷的金山寺(Wat Sraket)創立「佛教研究與心靈福祉協會」(Buddhist Rearch and Mental Welfare Association),接近七十歲時,她仍然從事教學工作;她的學生也承續她傳播內觀修行的工作。
金山寺是位於現代曼谷市中心一個安靜、清涼的講堂兼精舍,參訪阿姜念就可聽聞清晰而直接佛法的機會。
首先她可能指示來訪者舒適地坐著,然後要求他們不要動。當然,訪客很快就會自動地改變姿勢。「等等,不要動!你爲什麼移動呢?還不要動。」阿姜念的教學就是如此直接指向苦的最明顯根源──我們的身體。如果我們只是停在某個姿勢,試著不要動,最後,苦會持續增加,逼使我們改變姿勢。我們整天的動作幾乎都是依循相同的模式。睡醒後,我們起床,然後至廁所解除膀胱的尿漲,接著我們會吃東西以纾解饑餓的難過,然後我們坐下,來減輕站立的痛苦,隨後我們閱讀、或談話、或看電視轉移不安的心。我們又會移動以排除另一個不舒服的動作,每一個動作都不帶來快樂,僅僅是爲了纾解與生俱來就跟隨著身體而無可避免的苦。阿姜念的教學非常簡要,她指示我們觀照日常生活與動作中出現的苦的因果,清楚覺知其中的過程就是苦的止息與獲得覺悟之樂的直接門徑。
阿姜念還提出許多重要的佛法觀點,首先,她強調在實修之前必須具足正見,她表示,恒守中道並不容易,缺乏正見與警覺,智慧將無法開展;所謂正見就是知道如何正確地察覺心與肉體,也知道染著是如何經由貪而生起,而且能夠清楚地區別「認識當下事物」與「發展定力」這兩者之間的不同,知道前者是正確的練習,後者是不正確的練習。
她特別強調內觀修行與定力修行的區別,修行中對定力或特殊養生法的黏著,會障礙智慧。內觀只要直接觀察當下的心與肉體,切勿強行作意或專注,當務之急是直接地認識在任何姿勢下的心與肉體。我們將清楚地看到苦與不滿足是如何驅動我們每天的動作,我們也將看到心與肉體是持續地改變,心與肉體是分別的,空無的。
阿姜念表示,只有在內觀練習中,透過對心與肉體的直接認識,智慧才會生起。她強調佛陀教法的獨特地方,是視四念處爲通向所有內觀的門徑。她指出,只要練習觀察當下,特別是我們的心、肉體,及一切動作的因果,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從事其他特別的事。
阿姜念鼓勵我們如實地聽聞,這樣子就可以獲得智慧,她說:
如實地聽聞,意思是在聽聞時沒有預設觀念或意見,如果我們以封閉的心去聽聞,我們的既定想法或意見將不可避免地會隱藏真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無法獲得智慧,因此應將這些放一邊,以開放的心去聽聞,不要去想「我們的」老師以前曾經教過的東西,也不應考慮說話者是誰,是否爲我們的老師;不要對他有任何成見;我們必須以開放的心聽聞,試著思惟這些話是否合理,是否會引導我們通往真理。
泰國的許多佛教中心是根據這個傳統來教學的(緬甸也是如此),他們歡迎西方人士參訪與學習,以親自體會智慧與自由的成長。
內觀的開發/阿姜念 著
兩種開發心靈的方法
佛教有兩種開發心靈的方法,一種是內觀(毗婆舍那)的開發,另一種是定力(奢摩他)的開發。後者著重在專注力;一個人要不斷地注意一個目標,而且專注力是依循單一的軌道,以趨向清澈的甯靜境界,這種心靈的開發並不會帶來對事實及其因果的了解,只會帶來甯靜。另一方面,內觀的開發則要了解「存在的實相」,換句話說,就是要證知肉體與心。這種證知是開發內觀的目標。
首先,我將解釋在甯靜的開發中,專注力的構成要素,這是因爲專注力的開發不能同時用於內觀的開發上,反之亦然。對此點請不要誤解,一個人當然可以先進行甯靜的開發,等待達到專注力了,再進行內觀的開發,但是,把這兩種方法混在一起用,卻無法達到內觀所預期的效果。
甯靜的禅修是集中注意力在一特定目標上,在傳統上,甯靜禅修專注的特定目標有四十個:十個是顔色與元素,十個是不淨觀,十個是憶念,四梵住(或四無量心),四個是沒有邊際的禅修,一個是對惡心食物的憶念,最後是對地、水、火、風四大的分析,這些對象都可以在開發甯靜時用來做爲禅修的對象。
專注於前面提到的四十種禅修對象並不會導向內觀,因爲內觀禅修是以變動不居的心理狀態與肉體做爲禅修的對象。雖然專注的定力可以開發出心靈的巨大力量與極大的快樂,但是這種極樂是短暫的,與通向涅槃的正念大異其趣,只有內觀修習才能止息憂傷。
在更深入地談到內觀開發之前,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內觀是什麼,它的功能及用途是什麼。簡單地說,內觀是一種智慧,讓一個人看到心理狀態與肉體是無常的或短暫的,不圓滿的或苦的,無我或沒有自我,我們認爲會有「自我」或者「本我」或者「靈魂」,是出自對真相缺乏認識的誤解,事實上,「自我」只不過是心理狀態與肉體一連串快速生滅的活動而已。
知道內觀是這種智慧,那麼它又有什麼功能呢?內觀具有摧毀所有隱藏的煩惱、貪欲與錯誤知見的功能,至於用途,內觀能開啓我們認識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真實面貌。那麼,所謂的真實面貌是什麼呢?就是了解到心理狀態與肉體不是永遠的、充滿苦的,而且不是身見、靈魂或自我;換句話說,內觀的開發並不是創造出存在的叁個特性(叁法印)無常、苦與無我,也不會騙你認識這些特性。不!這叁個特性是本來就在那裏,無論任何人是否看到或了解它們,它們永遠都存在,我們沒有看到或認識這些特性的原因是使用錯誤的方法去理解與分析它們,只有透過正確的方法去開發內觀,我們才能看到存在的真實面貌。
這就是開發內觀的唯一目的,再也沒有別的目的與這種心靈開發有關。我曾經聽說,有人未曾研究過內觀的開發,卻宣稱閉上眼睛就能看到天堂與地獄,另外有人宣稱藉著內觀的開發,能夠幫人治病,使無法生育的人生下小孩;更有人宣稱,藉著內觀的開發,他們能看到彩券的號碼,能夠說出別人的未來,或者能夠在空中飛、在水上走、在地底穿越,讓自己隱形,或是成爲千裏眼、順風耳,所有這些技能都不是發展內觀的目的,也與內觀沒有任何關系,這些特殊能力都只是專注定力的結果。內觀的唯一功能是摧毀染著以及諸如貪欲、邪見與無知等心靈的特質,它們是生死輪回的根源。這就是智慧的成長。
智慧有叁個來源,即:
一、來自聽聞他人教法的智慧。
二、來自個人對存在的真理的思考與反省,於反省期間,能夠暫時摧毀煩惱。
叁、來自對無常、苦與無我叁種特性親身體會的智慧,這種實際體驗就是內觀智
慧,藉著這個工具,煩惱可以完全而永久摧毀。
精通聞慧之後,接著會産生思考;對聽聞來的智慧有了正確理解,然後才會有正念,而正念的結果是産生內觀的智慧,內觀智慧是奠基於前兩種智慧。
沒有任何世俗的智慧可以媲美這叁種智慧,只有這叁種智慧能夠逐漸摧毀生起輪回的原因,一旦徹見存在的叁特性,智慧就圓熟了,這樣的認識是發展內觀的主要目標,也是佛陀弘法的目的,就是要讓衆生認識與覺悟法──自然的真相。
其次,我們應該要了解,到底是什麼因素讓我們無法領悟到存在的叁特性。佛陀曾經解釋是那些因素障住智慧所發現的無常、苦、無我叁特性;遮蓋住無常的是連續性,一切狀態是快速變化的,也就是說,心理狀態與肉體是非常快速地生起與消逝,不過這個過程發生得太快,我們無法體會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生起與消逝,因此誤以爲心理狀態與肉體是不變的,這就是連續性遮蓋無常的情形。爲了說明這種現象,讓我們舉看電影爲例。雖然螢幕上出現連續的移動,事實上它不是由一個畫面之投影造成,而是由數百張畫面所構成的,一件事情快速地改變成另一件事情,讓我們以爲只有一件事發生,而不是由許多的個別事件形成;就像我們無法看到構成電影的許多個別畫面,同樣地,我們也沒能看到事實上有許多的心理狀態與肉體,尤其是心理狀態與肉體之生滅速度比構成電影的個別畫面快得多,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去體會其中的變化是非常困難的;當我們無法體會這個事實,認無常爲常的幻象就發生了。
是什麼遮蓋住苦呢?佛陀說,這是由於不注意身體姿勢所造成的。不去注意觀察身體,我們不會體會到心理狀態與肉體是痛苦的,而且苦是不斷地壓迫我們。當我們沒有體會這個事實,錯誤的見解立即生起,我們會視生命、心理狀態與肉體是美好的,是可以帶來快樂的,對快樂的貪求立即隨之而起,因此帶來更大的苦。
是什麼遮蓋住無我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談一些無我的特性。無我是佛教的核心,是與其他哲學、宗教不同之所在的教理。其他宗教需要一個基本的事物做爲基礎,或者是無上的領導者,或是一個永遠的或神聖的事物,好讓人們可以擁有或依賴;但是在佛教,我們發現每一件事…
《內觀的開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