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拿来後,国王却说:「我不要这把琵琶,把音乐拿来。」
仆人们回答:「这琵琶声由多个不同的部份综合组成,包括支弦腹、皮革、手柄、骨架、弦、弦架以及弹奏者的技术。琵琶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因为他们的组合起来,琵琶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因为有了这许多个不同的组成部份。」
国王听了,把琵琶拆成百多片,再进一步拆成更小片,然後放入火中烧。过後,把灰烬收集在一起,放在筛子中簸扬、在水中清洗,以便找出音乐。如此做了之後,国王说道:「这琵琶其实是微不足道之物;然而,不论它究竟是甚麽,世人都为它著迷。」
同样的,一个人在不断观察、分析色(身体、物质)受、想、行、识之後,最终的结论是没有「我」,没有「我是」,没有「我的」。
十一月廿八日
以前贪婪者,如今不再贪,以前瞠恨者,如今不再瞠恨;以前吝啬者,如今不再吝啬;以前矫饰者,如今不再矫饰;以前怀恶意者,如今不再怀恶意;以前妒忌者,如今不再妒忌;以前卑鄙者,如今不再卑鄙;以前无信用者,如今不再无信用;以前狡诈者,如今不再狡诈;以前有恶欲者,如今不再有恶欲;以前持邪见者,如今不再持邪见│从这些人的例子,我可以这麽说:谁若能跟从隐士的修行,他便能去除与隐士共有的污垢,去除与隐士共有的瑕疵、缺点,去除导致痛苦与往生到恶道的因素。他看到自己已净化了,摆脱恶习与不纯正事物。他因此感到愉快,并且从愉快中得到喜悦。因为喜悦,身体随之而平静。有了平静的身体,他感到快乐、有了快乐,他的心念便能集中。他将满怀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散发到四方,充满世界的上方、下方、对面与各个角落。他具备了一颗充满仁慈、悲悯、随喜、平等、充实、不受抑制、没有瞠恨与恶念的心。
十一月廿九日
世尊的亲戚蒂莎(Tissa)尊者对一群比丘说:「法友们,我的身体有如中了毒,视力也变得模糊,对佛法不再清楚。我的心被懒散怠惰所占据,修行生活缺乏欢喜。我对佛陀的教诲的信心、开始动摇。」
比丘们把蒂沙的这番话转告给世尊听。世尊於是对一名比丘说:「去吧!比丘,以我的名义,叫蒂莎前来和我对话。」当蒂莎来到时,世尊问他:「他们说你的身体有如中了毒,视力也变得模糊,对佛法不再清楚;你的心被懒散怠惰所占据,你的修行生活缺乏欢喜,对佛陀的教诲的信心开始动摇。这都是真的吗?
「是真的,世尊。」
「蒂莎,充满著情欲、欲望、爱意、渴望、狂热与贪求的身体是否不断在转变?悲伤、忧愁、苦恼、哀痛与绝望是否会因此升起,你的看法如何?」
「会的,世尊。」
「那麽受、想、行、识也是一样吗?」
「是,世尊。」
「说得好!蒂莎,说得好!依你看,没有情欲、欲望、爱意、渴望、狂热与贪求的身体是否不断在转变?悲伤、忧愁、苦恼、哀痛与绝望是否会因而升起?」
「当然不会,世尊。」
「那麽受、想、行、识也是一样吗?」
「是的,世尊。」
「说得好!蒂莎,说得好!你以为身(色)、受、想、行、识是永久(常)或不永久的呢?」
「不永久的,世尊。」
「了解了这些,经过训练的修行弟子就会远离这五蕴。远离它们,激情就消失。激情消失,他就得到解脱,并且体悟到:『轮回已休止,我已经过修行生活和做了一切必须做的,我不再生死与受业报了。』假设有两个人,一个善於远行,一个不善。不善於远行者向善於远行者问路。对方答道:『是呀!好兄弟,就是这条路。再走不远你会看到一个岔口,靠右走,再走一会儿就会来到一座树林;再往前走是一片沼泽;再向前,你会看到一面峭壁,继续向前你就会到达一片美丽的旷野了。』我以这个比喻来阐明我的意思,即那个不善远行者代表凡人,善於远行者代表如来、无上士、正觉佛陀,岔口代表犹豫不决的阶段,左边道路是八邪道,右边道路是八正道,树林代表无明,沼泽代表欲望,峭壁代表烦躁不安与绝望,而那片美丽的旷野就是涅槃。打起精神吧!蒂莎,打起精神。我会劝告你,我会支持你,我会指引你。」
十一月卅日
世尊对僧众说:「身体不是灵魂。如果它是灵魂就不会受苦;一个人也就可以说:我要我的身体这样,不要身体那样。既然身体不是灵魂,就一定会承受到痛苦,而人就不可以说:我要我的身体这样,不要身体那样。受、想、行、识也是如此。你以为身体是永久(常)或不永久(无常)的呢?」
「不永久的,世尊。」
「不永久的东西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
「痛苦的,世尊。」
「将无常的和痛苦的东西当成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灵魂,这样认为是适当的吗?」
「不适当,世尊。」
「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所以,不论任何一种色、受、想、行、识│是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是粗俗的或巧妙的,是内在或外在的,是低卑或卓越的,是远或近的,都应以正确的知识理解成:「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灵魂。」如此观看与听闻後,圣洁弟子就不再执著於身、受、想、行、识。既然不再执著,激情会消退。激情消退,他就得到解脱,并且知道自己是解脱者。他体悟到:轮回已休止,我已经过修行生活和做了一切必须做的,我不再生死与受业报了。
十二月
十二月一日
有两种人很难在世间找到。那两种?一种是主动助人者,另一种是受了恩惠能感激者。
十二月二日
你应像孤岛一样,把自己当做自己的避难所,不再另寻其他的归依处。让佛法做为你的孤岛与归依处。这如何进行呢?你应放下世间一切引诱人与令人厌恶之物,积极地、清醒地和专注地凝视著在身体中的物质因素,在受的感觉作用,在想中的认识作用,在行中的意志作用,在识中的意识作用。在现在或我入灭後,能如此修持并且积极向学的人,必定能证得至上的。
十二月三日
跌入滚滚江河,
为滔滔江水卷走,
这人如何助人过江?
同样的,未学佛法、未听智者解说,
自己尚是愚痴,尚有疑问,
这人如何助人了悟?
登上桨舵俱全之稳固大船,
凭藉技术、细心与经验,
这人能助多人渡河。
同样的,有修行的智者,
学问渊博、信心坚定、亲身了悟佛法,
这人能使专心听闻者开悟。
故,应与有智慧、有学问的益友结交,
认识佛法,了解其义,依法修持,
这人能获得快乐喜悦。
十二月四日
德行净化了智慧,智慧净化了德行。其中一个存在时,另外一个也必定存在。有德者必定有智慧,有智慧者必定有德行,德行与智慧的组合,是世间至高至上的。
十二月五日
在放弃快乐与苦恼,以往的愉快与痛苦也消失之後,一个人进入了没有快乐和痛苦的四禅。这时心被平静与专注净化得纯净与清澈。他坐下,以这股纯净和清澈盖满、充塞及渗透全身,以至身无一处不被它所沾染。
有如一个人坐在地上,全身由头到脚被一块白布所包,以至全身无一处不被它所触及。同样的,一个人被纯净和清澈盖满、充塞及渗透,以至全身无一处不被它所沾染。
十二月六日
我们快乐地、满怀爱心地,
生活在一群瞠恨者之中,
我们满怀爱心地过活。
我们快乐地、健壮地,
生活在一群患病者之中,
我们健壮地过活。
我们快乐地、心满意足地,
生活在一群贪婪者之中,
我们心满意足地过活。
十二月七日
不应穷追过去,
不应渴望将来,
过去的已消失过去,
将来的还有待来临。
凡洞察此时此地所升起之物,
了解其真相,
不为之动摇与迁移者,
让他培养那洞察力。
十二月八日
置身於森林里、众树根中,
或空地上,
只要想起佛陀,
你就不会恐惧或发抖。
你若想不起佛陀,
这位至好、至高、至善之人中人,
那就想起佛法,
这教导得很全面之法。
你若想不起佛法,
这教导得很全面之法,
那就想起僧众,
这些世间至上的榜样。
十二月九日
听著!警醒者,
叫醒那些沉睡者;
警醒胜过沉睡,
警醒者不会恐惧害怕。
保持警醒、念念分明、泰然自若、
平心静气、安祥快乐,
在恰当时刻集中精神,学习佛法,
便能克服黑暗。
故,你应唤醒自己,保持警醒,
积极者能辨别善恶、修持禅定,
他斩断了生死之枷锁,
在今世得到至上智慧。
十二月十日
我会教你何谓负担、认识负担、挑起负担和放下负担。何谓负担?它就是五蕴。那五蕴?即身、受、想、行、识。它们就是负担。何谓认识负担?识别这是某某人,住在某某村,这就是认识负担。何谓挑起负担?对感官之乐加以执著;对形成与不形成加以执著,这就是挑起负担。何谓放下负担?欲念的消退、消失与放弃,从欲念中解脱出来,使它不复存在,就是放下负担。
五蕴是负担,
人是负担者;
挑起它实在痛苦,
放下它何等快乐。
若你放下这重担,
不再挑起新重担,
欲念就被连根拔起,
你就会如愿,你就会自由。
十二月十一日
有一回,黄昏时分,世尊在静坐之後,背向西面,借夕阳余晖取暖。阿难尊者前来见世尊。在用双手搓擦双脚以御寒时,阿难惊讶地说:「这实在奇异、实在令人惊诧!世尊的皮肤不再光亮焕发、晶莹透彻,四肢肌肉松弛,满是皱纹,背也驼了,身体和五官也都变了。」
「阿难,事实是如此,青春本来就包含著衰老、健壮包含著病痛、生命包含著死亡。」
十二月十二日
一次,世尊对僧众说:「从前有一名耍杂技的,他把木杆放好,便对徒弟说:『我的孩子,你爬上木杆,站在我的肩膀。』『是!师父。』那学徒应了之後便照师父所说的做。师父又说:『我的孩子…
《佛陀法语(一日一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