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拿來後,國王卻說:「我不要這把琵琶,把音樂拿來。」
仆人們回答:「這琵琶聲由多個不同的部份綜合組成,包括支弦腹、皮革、手柄、骨架、弦、弦架以及彈奏者的技術。琵琶之所以能發出聲音是因爲他們的組合起來,琵琶之所以能發出聲音是因爲有了這許多個不同的組成部份。」
國王聽了,把琵琶拆成百多片,再進一步拆成更小片,然後放入火中燒。過後,把灰燼收集在一起,放在篩子中簸揚、在水中清洗,以便找出音樂。如此做了之後,國王說道:「這琵琶其實是微不足道之物;然而,不論它究竟是甚麽,世人都爲它著迷。」
同樣的,一個人在不斷觀察、分析色(身體、物質)受、想、行、識之後,最終的結論是沒有「我」,沒有「我是」,沒有「我的」。
十一月廿八日
以前貪婪者,如今不再貪,以前瞠恨者,如今不再瞠恨;以前吝啬者,如今不再吝啬;以前矯飾者,如今不再矯飾;以前懷惡意者,如今不再懷惡意;以前妒忌者,如今不再妒忌;以前卑鄙者,如今不再卑鄙;以前無信用者,如今不再無信用;以前狡詐者,如今不再狡詐;以前有惡欲者,如今不再有惡欲;以前持邪見者,如今不再持邪見│從這些人的例子,我可以這麽說:誰若能跟從隱士的修行,他便能去除與隱士共有的汙垢,去除與隱士共有的瑕疵、缺點,去除導致痛苦與往生到惡道的因素。他看到自己已淨化了,擺脫惡習與不純正事物。他因此感到愉快,並且從愉快中得到喜悅。因爲喜悅,身體隨之而平靜。有了平靜的身體,他感到快樂、有了快樂,他的心念便能集中。他將滿懷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散發到四方,充滿世界的上方、下方、對面與各個角落。他具備了一顆充滿仁慈、悲憫、隨喜、平等、充實、不受抑製、沒有瞠恨與惡念的心。
十一月廿九日
世尊的親戚蒂莎(Tissa)尊者對一群比丘說:「法友們,我的身體有如中了毒,視力也變得模糊,對佛法不再清楚。我的心被懶散怠惰所占據,修行生活缺乏歡喜。我對佛陀的教誨的信心、開始動搖。」
比丘們把蒂沙的這番話轉告給世尊聽。世尊於是對一名比丘說:「去吧!比丘,以我的名義,叫蒂莎前來和我對話。」當蒂莎來到時,世尊問他:「他們說你的身體有如中了毒,視力也變得模糊,對佛法不再清楚;你的心被懶散怠惰所占據,你的修行生活缺乏歡喜,對佛陀的教誨的信心開始動搖。這都是真的嗎?
「是真的,世尊。」
「蒂莎,充滿著情欲、欲望、愛意、渴望、狂熱與貪求的身體是否不斷在轉變?悲傷、憂愁、苦惱、哀痛與絕望是否會因此升起,你的看法如何?」
「會的,世尊。」
「那麽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嗎?」
「是,世尊。」
「說得好!蒂莎,說得好!依你看,沒有情欲、欲望、愛意、渴望、狂熱與貪求的身體是否不斷在轉變?悲傷、憂愁、苦惱、哀痛與絕望是否會因而升起?」
「當然不會,世尊。」
「那麽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嗎?」
「是的,世尊。」
「說得好!蒂莎,說得好!你以爲身(色)、受、想、行、識是永久(常)或不永久的呢?」
「不永久的,世尊。」
「了解了這些,經過訓練的修行弟子就會遠離這五蘊。遠離它們,激情就消失。激情消失,他就得到解脫,並且體悟到:『輪回已休止,我已經過修行生活和做了一切必須做的,我不再生死與受業報了。』假設有兩個人,一個善於遠行,一個不善。不善於遠行者向善於遠行者問路。對方答道:『是呀!好兄弟,就是這條路。再走不遠你會看到一個岔口,靠右走,再走一會兒就會來到一座樹林;再往前走是一片沼澤;再向前,你會看到一面峭壁,繼續向前你就會到達一片美麗的曠野了。』我以這個比喻來闡明我的意思,即那個不善遠行者代表凡人,善於遠行者代表如來、無上士、正覺佛陀,岔口代表猶豫不決的階段,左邊道路是八邪道,右邊道路是八正道,樹林代表無明,沼澤代表欲望,峭壁代表煩躁不安與絕望,而那片美麗的曠野就是涅槃。打起精神吧!蒂莎,打起精神。我會勸告你,我會支持你,我會指引你。」
十一月卅日
世尊對僧衆說:「身體不是靈魂。如果它是靈魂就不會受苦;一個人也就可以說:我要我的身體這樣,不要身體那樣。既然身體不是靈魂,就一定會承受到痛苦,而人就不可以說:我要我的身體這樣,不要身體那樣。受、想、行、識也是如此。你以爲身體是永久(常)或不永久(無常)的呢?」
「不永久的,世尊。」
「不永久的東西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
「痛苦的,世尊。」
「將無常的和痛苦的東西當成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靈魂,這樣認爲是適當的嗎?」
「不適當,世尊。」
「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所以,不論任何一種色、受、想、行、識│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是粗俗的或巧妙的,是內在或外在的,是低卑或卓越的,是遠或近的,都應以正確的知識理解成:「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靈魂。」如此觀看與聽聞後,聖潔弟子就不再執著於身、受、想、行、識。既然不再執著,激情會消退。激情消退,他就得到解脫,並且知道自己是解脫者。他體悟到:輪回已休止,我已經過修行生活和做了一切必須做的,我不再生死與受業報了。
十二月
十二月一日
有兩種人很難在世間找到。那兩種?一種是主動助人者,另一種是受了恩惠能感激者。
十二月二日
你應像孤島一樣,把自己當做自己的避難所,不再另尋其他的歸依處。讓佛法做爲你的孤島與歸依處。這如何進行呢?你應放下世間一切引誘人與令人厭惡之物,積極地、清醒地和專注地凝視著在身體中的物質因素,在受的感覺作用,在想中的認識作用,在行中的意志作用,在識中的意識作用。在現在或我入滅後,能如此修持並且積極向學的人,必定能證得至上的。
十二月叁日
跌入滾滾江河,
爲滔滔江水卷走,
這人如何助人過江?
同樣的,未學佛法、未聽智者解說,
自己尚是愚癡,尚有疑問,
這人如何助人了悟?
登上槳舵俱全之穩固大船,
憑藉技術、細心與經驗,
這人能助多人渡河。
同樣的,有修行的智者,
學問淵博、信心堅定、親身了悟佛法,
這人能使專心聽聞者開悟。
故,應與有智慧、有學問的益友結交,
認識佛法,了解其義,依法修持,
這人能獲得快樂喜悅。
十二月四日
德行淨化了智慧,智慧淨化了德行。其中一個存在時,另外一個也必定存在。有德者必定有智慧,有智慧者必定有德行,德行與智慧的組合,是世間至高至上的。
十二月五日
在放棄快樂與苦惱,以往的愉快與痛苦也消失之後,一個人進入了沒有快樂和痛苦的四禅。這時心被平靜與專注淨化得純淨與清澈。他坐下,以這股純淨和清澈蓋滿、充塞及滲透全身,以至身無一處不被它所沾染。
有如一個人坐在地上,全身由頭到腳被一塊白布所包,以至全身無一處不被它所觸及。同樣的,一個人被純淨和清澈蓋滿、充塞及滲透,以至全身無一處不被它所沾染。
十二月六日
我們快樂地、滿懷愛心地,
生活在一群瞠恨者之中,
我們滿懷愛心地過活。
我們快樂地、健壯地,
生活在一群患病者之中,
我們健壯地過活。
我們快樂地、心滿意足地,
生活在一群貪婪者之中,
我們心滿意足地過活。
十二月七日
不應窮追過去,
不應渴望將來,
過去的已消失過去,
將來的還有待來臨。
凡洞察此時此地所升起之物,
了解其真相,
不爲之動搖與遷移者,
讓他培養那洞察力。
十二月八日
置身於森林裏、衆樹根中,
或空地上,
只要想起佛陀,
你就不會恐懼或發抖。
你若想不起佛陀,
這位至好、至高、至善之人中人,
那就想起佛法,
這教導得很全面之法。
你若想不起佛法,
這教導得很全面之法,
那就想起僧衆,
這些世間至上的榜樣。
十二月九日
聽著!警醒者,
叫醒那些沈睡者;
警醒勝過沈睡,
警醒者不會恐懼害怕。
保持警醒、念念分明、泰然自若、
平心靜氣、安祥快樂,
在恰當時刻集中精神,學習佛法,
便能克服黑暗。
故,你應喚醒自己,保持警醒,
積極者能辨別善惡、修持禅定,
他斬斷了生死之枷鎖,
在今世得到至上智慧。
十二月十日
我會教你何謂負擔、認識負擔、挑起負擔和放下負擔。何謂負擔?它就是五蘊。那五蘊?即身、受、想、行、識。它們就是負擔。何謂認識負擔?識別這是某某人,住在某某村,這就是認識負擔。何謂挑起負擔?對感官之樂加以執著;對形成與不形成加以執著,這就是挑起負擔。何謂放下負擔?欲念的消退、消失與放棄,從欲念中解脫出來,使它不複存在,就是放下負擔。
五蘊是負擔,
人是負擔者;
挑起它實在痛苦,
放下它何等快樂。
若你放下這重擔,
不再挑起新重擔,
欲念就被連根拔起,
你就會如願,你就會自由。
十二月十一日
有一回,黃昏時分,世尊在靜坐之後,背向西面,借夕陽余晖取暖。阿難尊者前來見世尊。在用雙手搓擦雙腳以禦寒時,阿難驚訝地說:「這實在奇異、實在令人驚詫!世尊的皮膚不再光亮煥發、晶瑩透徹,四肢肌肉松弛,滿是皺紋,背也駝了,身體和五官也都變了。」
「阿難,事實是如此,青春本來就包含著衰老、健壯包含著病痛、生命包含著死亡。」
十二月十二日
一次,世尊對僧衆說:「從前有一名耍雜技的,他把木杆放好,便對徒弟說:『我的孩子,你爬上木杆,站在我的肩膀。』『是!師父。』那學徒應了之後便照師父所說的做。師父又說:『我的孩子…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