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法语(一日一则)▪P20

  ..续本文上一页、砂砾和小石块。淘金者或其学徒把金堆积在水槽中上下清洗以去除尘埃。完成这程序後,依然有沙粒与小石块存在。淘金者重复相同的程序,洗毕时,还存有极小的沙粒与尘埃。淘金者再次重复该程序,结果只剩下金砂。接著金匠或其学徒把金砂倒入坩埚熔解。这时的金,虽已熔化,但还不纯、还有些混杂物质。它不易弯曲、不能加工、没有光泽、脆弱易断,不能用来制造物品。再过一段时间,金匠熔化了金,将它倒出,将所有的杂质滤去。这时的金易於弯曲、能够加工、光泽四射、不再脆弱易断,能加以使用。它可用在任何用途,如制成金盘、戒指、项链与链子等等。一个积极发展高尚的心的人也是如此。

  一个深思熟虑、谨慎小心的人,在摒弃身、口、意上的不洁净时,经常检查它们或将它们彻底去除,不再升起。在这之後,尚有些微小的不净念头,如邪淫、瞠恨、残酷之念头黏附著他。他再次把这些不洁净之念一一摒弃。摒弃之後,尚有些更微小的不净念头,如对亲人、国家、声誉的思念。这个深思熟虑、谨慎小心的人,再次检查不洁净之念,或将它们彻底去除,不能再升起。这时,他只剩下佛法的念头。在这阶段,他的集中力尚未平静、高超,也尚未安稳和专注於一境。这集中力还受习性所抑制。但有朝一日,他的心念稳定、平静、专一与集中,他的集中力也就不再受习性所抑制,而能平静、高超、安稳和专注。不论心念转移到那一门知识上,他都有能力理解。

  

  十一月十二日

  正如有一个人在森林中旅行,来到一条曾为古人走过的路。他沿著这条道路行走,来到一座曾为古人居住过的皇家古城。城内设有公园、丛林、蓄水池和围墙,确实是个可爱的地方。假设这个人向国王或臣子禀告他的发现,说道:「大人,我发现了一座古城,请您将它重修。」又假设这座古城经过重修後,繁盛了起来、住满了人,而且还继续扩张发展。同样的,我看到一条古路,一条古时诸佛曾经历过的路。那是甚麽路?它就是八正道。

  

  十一月十三日

  一个人如何修习观心?起贪念时,知道心在思念著贪;不起贪念时,知道心不念贪。起瞠念时,知道心念瞠;不起瞠恨时,知道心不念瞠。起痴念时,知道心念痴;不起痴念时,知道心不念痴。心念专一时,知道心念专一;心念散乱时,知道心念散乱。心念经修习发展时,知道心念经修习发展。心念未修习发展时,知道心念未修习发展。心有更高的心识在活动时,知道心有更高的心识在活动;心没有更高的心识在活动时,知道心没有更高的心识在活动。心念集中时,知道心念集中;心念不集中时,知道心念不集中。心念解脱时,知道心念解脱;心念不解脱时,知道心念不解脱。

  一个人应如此内外观察自己的心念。知道心念的起因与灭因,知道心念的存在,发展它,使其能达到修习智慧与专注的要求。人的心念若能独立存在,就不会执著於世间任何事物。

  

  十一月十四日

  精进有五个支撑部份。那五个?人对佛陀的证悟要有信心;人的身体要健康、消化要良好,既不炽热也不寒冷,正适合努力精进;人在导师之前、同修之中都要开诚相见,既不欺诈也不虚伪。人要努力摒弃恶行培育善行。人要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力量,不会避开负起佛法的责任。人要有智慧,能了解事物的升起与消失的真相,能知道彻底克服痛苦之法。

  

  十一月十五日

  谁若由於尊敬、恭敬、崇敬佛法而变得平易近人,其言谈也因此而亲切友善,我称他为易交谈者。

  

  十一月十六日

  如来生活自由,脱离了色(物质)、受(感觉作用)、想(认识作用)、行(意志作用)、识(意识作用)、轮回、腐坏、死亡、情欲等束缚。有如生长在水中的青、红或白色的莲花,高立水面後,便不为污泥所染。一样的,如来脱离了这些事物的纠缠,心无障碍、自由自在。

  

  十一十七日

  「我将为你们叙说一个乘筏渡河而不执著於筏的比喻,从中教导你们一些东西。仔细听,我这就讲。假设有一个人在大道上行走,来到一滩大水前,此岸危险吓人,彼岸则稳固安全。可是却没有舟船或桥梁可供渡越。这人想:「此岸危险吓人;彼岸稳固安全,却没有舟船或桥梁可供渡越。我何不汇聚草木树枝,扎成一个筏,然後坐在其上,以手足划水,渡到彼岸?」於是他制造了一个筏,安全地乘坐到彼岸。他接著又想:「我凭这筏抵达安全的这一岸,我何不把它顶在头上或肩上,继续上路呢?」「比丘们,如果他这麽做,是正确处置那木筏吗?你们有何意见?」

  「不的,世尊。」

  「那该如何处置那木筏呢?」「那人应该想:『这木筏曾对我有用,我坐上它,以手足划水,才能到达安全的这一岸。我何不将它留在岸边,继续上路呢?』这才是正确处置那木筏的方法。了解了这个比喻,你应知道即使是好的事物都应该放弃,坏的事物就更不用说了。」

  

  十一月十八日

  有一天,当世尊坐在只园内的甘达估滴(Gardha Kuti)中,以天眼观察黎明时分的世间,觉察到阿拉里(Alavi)里的一位穷人有达到预流果的潜能。於是世尊带了五百名比丘来到阿拉里。阿拉里居民恳请世尊留宿,那位穷人听说世尊来了,决心要去听他说法。可是说法那天,他的牛走失了。他犹豫地想著:「我该先去找牛或是先去听法呢?」他最终决定先去找牛,於是一大清早就出发了。阿拉里人民以佛陀为首,为众僧设了座位及供养食物。食毕後,他们还把世尊的乞 野h清洗。世尊向他们致谢,并说道:「我走三十里路来这里是为了一个人。他正在树林里找寻他的牛。当他回来後,我就开始说法。」说毕,世尊保持沉默。

  在天黑之前,那穷人找到了牛,把它赶回牛群中。他想:「既无他事,我可以去礼敬世尊了。虽然饥饿,他却不先回家,反而尽快赶到世尊那里。向世尊敬礼後,他恭敬地坐在一旁。世尊问主管食物的人:「还剩有食物吗?」

  「尊者,还剩有一些。」

  「那就盛给这人吃吧。」

  那主管把那人带到世尊所指示的座位,给他送来一些稀饭等软硬食物。那人吃完与漱口後,由於饥苦已去除,心念便趋於平静。世尊於是开始了有层次的说法,阐述四圣谛。法说完後,那人就证得预流果。

  

  十一月十九日

  阿图拉(Atula)呀!

  他们责怪寡言之人,

  他们责怪多言之人,

  他们也责怪适量言语之人。

  过去、现在、向来都如此,

  没有人不曾被责怪。

  以前不曾有,

  将来不会有,

  现在也没有,

  一个完全被责怪或称赞之人。

  

  十一月二十日

  将自己置身在清静孤独处吧。清静孤独者能清楚知道事物的真相。

  

  十一月廿一日

  世尊说:「阿难,在婆罗双树之间铺设一张睡榻,我不舒服,想要躺下。」阿难照办後,世尊靠右躺下,一脚叠放在另一脚上做狮子卧,神志清醒和专注。突然,婆罗双树不依季节而盛开花朵。花雨缤纷地飘落在如来身上,以示敬意。天花、檀香粉如雨般飘下,天乐歌声四处悠扬,以向如来致敬。世尊对阿难说:「看看这盛开的婆罗双树、天花、檀香粉、天乐歌声吧。但是,这不是向如来致最高的敬意、崇拜、敬仰的方法。若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和女居士都能遵守戒律、依法修习,才是向如来致了最高的敬意、崇拜与敬仰。所以,你应该遵守佛法,依法修习以训练自己。」

  

  十一月廿二日

  在喜悦逐渐消失後,一个人便能保持心的平静、专注、清醒,体验到诸圣者所说的:「心安住於平静与专注的人是快乐的。」他於是进入与安住在三禅。他以这不含喜悦的快乐盖满、充塞及渗透全身,以至全身无一处不被这种快乐所沾染。

  这就有如生长在水池中的青、红或白色的莲花一样。在未出水面之前,花朵全被凉水所盖满,充塞及渗透,以至无一处不被这凉水所沾染。同样的,进入三禅者被不含喜悦的快乐盖满、充塞及渗透全身,以至全身无一处不被它沾染。

  十一月廿三日

  正如水能凉好与坏两者

  及洗掉所有不纯净物与尘埃,

  同样的,你应发展对敌友一致的爱心,

  当爱心达至圆满时,

  你会证得正觉。

  

  十一月廿四日

  土、水、火、风在甚麽地方找不到落脚之处?长与短、大与小、净与污、名与形最终在甚麽地方消失?答案是:

  圣者的意识是无影无形、

  无边无际与无量光明的,

  土、水、火、风

  在这里找不到落脚处

  当意识消失时,

  长短、大小、净污、名形,

  最终也跟著消失。

  

  十一月廿五日

  对心念分明者,总是有善好,

  对心念分明者,快乐会增加,

  对心念分明者,万事会转好。

  但是,他依然摆脱不了敌人。

  若他在日间与夜里,

  都不欺凌加害众生,

  都与众生分享其爱,

  就不再有任何敌意。

  

  十一月廿六日

  我将教导你何谓执著与忧虑,也将教导你如何放弃和脱离执著与忧虑。何谓执著与忧虑?凡人有如此看法:「这个身体是我的,我是这个,这个就是我。」这样想的人对身体的变化感到悲伤、忧虑、苦恼、哀痛与绝望。对於受(感觉作用)、想(认识作用)、行(意志作用)、识(意识作用),凡人也有如此看法与感受。

  何谓放弃与脱离执著、忧虑?受过良好教导的圣洁弟子有以下看法:「这个身体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个不是我。」这样想的人对身体的变化不会感到悲伤、忧虑、苦恼、哀痛与绝望。对於受、想、行、识,他也有如此观感。这就是放弃与脱离执著、忧虑。

  

  十一月廿七日

  假设有一个国王或大臣未曾听过琵琶所奏之音。有一天,他听到了,便问:「好仆人,告诉我这是甚麽声音,竟然如此动听、迷人、令人喜悦陶醉、有这般扣人心弦的力量?」仆人们回答:

  「那是琵琶声呀!陛下。」

  国王接著说:「去,把那把琵琶拿来。」

  仆人…

《佛陀法语(一日一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内观的开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