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P20

  ..續本文上一頁、砂礫和小石塊。淘金者或其學徒把金堆積在水槽中上下清洗以去除塵埃。完成這程序後,依然有沙粒與小石塊存在。淘金者重複相同的程序,洗畢時,還存有極小的沙粒與塵埃。淘金者再次重複該程序,結果只剩下金砂。接著金匠或其學徒把金砂倒入坩埚熔解。這時的金,雖已熔化,但還不純、還有些混雜物質。它不易彎曲、不能加工、沒有光澤、脆弱易斷,不能用來製造物品。再過一段時間,金匠熔化了金,將它倒出,將所有的雜質濾去。這時的金易於彎曲、能夠加工、光澤四射、不再脆弱易斷,能加以使用。它可用在任何用途,如製成金盤、戒指、項鏈與鏈子等等。一個積極發展高尚的心的人也是如此。

  一個深思熟慮、謹慎小心的人,在摒棄身、口、意上的不潔淨時,經常檢查它們或將它們徹底去除,不再升起。在這之後,尚有些微小的不淨念頭,如邪淫、瞠恨、殘酷之念頭黏附著他。他再次把這些不潔淨之念一一摒棄。摒棄之後,尚有些更微小的不淨念頭,如對親人、國家、聲譽的思念。這個深思熟慮、謹慎小心的人,再次檢查不潔淨之念,或將它們徹底去除,不能再升起。這時,他只剩下佛法的念頭。在這階段,他的集中力尚未平靜、高超,也尚未安穩和專注於一境。這集中力還受習性所抑製。但有朝一日,他的心念穩定、平靜、專一與集中,他的集中力也就不再受習性所抑製,而能平靜、高超、安穩和專注。不論心念轉移到那一門知識上,他都有能力理解。

  

  十一月十二日

  正如有一個人在森林中旅行,來到一條曾爲古人走過的路。他沿著這條道路行走,來到一座曾爲古人居住過的皇家古城。城內設有公園、叢林、蓄水池和圍牆,確實是個可愛的地方。假設這個人向國王或臣子禀告他的發現,說道:「大人,我發現了一座古城,請您將它重修。」又假設這座古城經過重修後,繁盛了起來、住滿了人,而且還繼續擴張發展。同樣的,我看到一條古路,一條古時諸佛曾經曆過的路。那是甚麽路?它就是八正道。

  

  十一月十叁日

  一個人如何修習觀心?起貪念時,知道心在思念著貪;不起貪念時,知道心不念貪。起瞠念時,知道心念瞠;不起瞠恨時,知道心不念瞠。起癡念時,知道心念癡;不起癡念時,知道心不念癡。心念專一時,知道心念專一;心念散亂時,知道心念散亂。心念經修習發展時,知道心念經修習發展。心念未修習發展時,知道心念未修習發展。心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時,知道心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心沒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時,知道心沒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心念集中時,知道心念集中;心念不集中時,知道心念不集中。心念解脫時,知道心念解脫;心念不解脫時,知道心念不解脫。

  一個人應如此內外觀察自己的心念。知道心念的起因與滅因,知道心念的存在,發展它,使其能達到修習智慧與專注的要求。人的心念若能獨立存在,就不會執著於世間任何事物。

  

  十一月十四日

  精進有五個支撐部份。那五個?人對佛陀的證悟要有信心;人的身體要健康、消化要良好,既不熾熱也不寒冷,正適合努力精進;人在導師之前、同修之中都要開誠相見,既不欺詐也不虛僞。人要努力摒棄惡行培育善行。人要有堅定的意志、堅強的力量,不會避開負起佛法的責任。人要有智慧,能了解事物的升起與消失的真相,能知道徹底克服痛苦之法。

  

  十一月十五日

  誰若由於尊敬、恭敬、崇敬佛法而變得平易近人,其言談也因此而親切友善,我稱他爲易交談者。

  

  十一月十六日

  如來生活自由,脫離了色(物質)、受(感覺作用)、想(認識作用)、行(意志作用)、識(意識作用)、輪回、腐壞、死亡、情欲等束縛。有如生長在水中的青、紅或白色的蓮花,高立水面後,便不爲汙泥所染。一樣的,如來脫離了這些事物的糾纏,心無障礙、自由自在。

  

  十一十七日

  「我將爲你們敘說一個乘筏渡河而不執著於筏的比喻,從中教導你們一些東西。仔細聽,我這就講。假設有一個人在大道上行走,來到一灘大水前,此岸危險嚇人,彼岸則穩固安全。可是卻沒有舟船或橋梁可供渡越。這人想:「此岸危險嚇人;彼岸穩固安全,卻沒有舟船或橋梁可供渡越。我何不彙聚草木樹枝,紮成一個筏,然後坐在其上,以手足劃水,渡到彼岸?」於是他製造了一個筏,安全地乘坐到彼岸。他接著又想:「我憑這筏抵達安全的這一岸,我何不把它頂在頭上或肩上,繼續上路呢?」「比丘們,如果他這麽做,是正確處置那木筏嗎?你們有何意見?」

  「不的,世尊。」

  「那該如何處置那木筏呢?」「那人應該想:『這木筏曾對我有用,我坐上它,以手足劃水,才能到達安全的這一岸。我何不將它留在岸邊,繼續上路呢?』這才是正確處置那木筏的方法。了解了這個比喻,你應知道即使是好的事物都應該放棄,壞的事物就更不用說了。」

  

  十一月十八日

  有一天,當世尊坐在只園內的甘達估滴(Gardha Kuti)中,以天眼觀察黎明時分的世間,覺察到阿拉裏(Alavi)裏的一位窮人有達到預流果的潛能。於是世尊帶了五百名比丘來到阿拉裏。阿拉裏居民懇請世尊留宿,那位窮人聽說世尊來了,決心要去聽他說法。可是說法那天,他的牛走失了。他猶豫地想著:「我該先去找牛或是先去聽法呢?」他最終決定先去找牛,於是一大清早就出發了。阿拉裏人民以佛陀爲首,爲衆僧設了座位及供養食物。食畢後,他們還把世尊的乞 野h清洗。世尊向他們致謝,並說道:「我走叁十裏路來這裏是爲了一個人。他正在樹林裏找尋他的牛。當他回來後,我就開始說法。」說畢,世尊保持沈默。

  在天黑之前,那窮人找到了牛,把它趕回牛群中。他想:「既無他事,我可以去禮敬世尊了。雖然饑餓,他卻不先回家,反而盡快趕到世尊那裏。向世尊敬禮後,他恭敬地坐在一旁。世尊問主管食物的人:「還剩有食物嗎?」

  「尊者,還剩有一些。」

  「那就盛給這人吃吧。」

  那主管把那人帶到世尊所指示的座位,給他送來一些稀飯等軟硬食物。那人吃完與漱口後,由於饑苦已去除,心念便趨於平靜。世尊於是開始了有層次的說法,闡述四聖谛。法說完後,那人就證得預流果。

  

  十一月十九日

  阿圖拉(Atula)呀!

  他們責怪寡言之人,

  他們責怪多言之人,

  他們也責怪適量言語之人。

  過去、現在、向來都如此,

  沒有人不曾被責怪。

  以前不曾有,

  將來不會有,

  現在也沒有,

  一個完全被責怪或稱贊之人。

  

  十一月二十日

  將自己置身在清靜孤獨處吧。清靜孤獨者能清楚知道事物的真相。

  

  十一月廿一日

  世尊說:「阿難,在婆羅雙樹之間鋪設一張睡榻,我不舒服,想要躺下。」阿難照辦後,世尊靠右躺下,一腳疊放在另一腳上做獅子臥,神志清醒和專注。突然,婆羅雙樹不依季節而盛開花朵。花雨缤紛地飄落在如來身上,以示敬意。天花、檀香粉如雨般飄下,天樂歌聲四處悠揚,以向如來致敬。世尊對阿難說:「看看這盛開的婆羅雙樹、天花、檀香粉、天樂歌聲吧。但是,這不是向如來致最高的敬意、崇拜、敬仰的方法。若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和女居士都能遵守戒律、依法修習,才是向如來致了最高的敬意、崇拜與敬仰。所以,你應該遵守佛法,依法修習以訓練自己。」

  

  十一月廿二日

  在喜悅逐漸消失後,一個人便能保持心的平靜、專注、清醒,體驗到諸聖者所說的:「心安住於平靜與專注的人是快樂的。」他於是進入與安住在叁禅。他以這不含喜悅的快樂蓋滿、充塞及滲透全身,以至全身無一處不被這種快樂所沾染。

  這就有如生長在水池中的青、紅或白色的蓮花一樣。在未出水面之前,花朵全被涼水所蓋滿,充塞及滲透,以至無一處不被這涼水所沾染。同樣的,進入叁禅者被不含喜悅的快樂蓋滿、充塞及滲透全身,以至全身無一處不被它沾染。

  十一月廿叁日

  正如水能涼好與壞兩者

  及洗掉所有不純淨物與塵埃,

  同樣的,你應發展對敵友一致的愛心,

  當愛心達至圓滿時,

  你會證得正覺。

  

  十一月廿四日

  土、水、火、風在甚麽地方找不到落腳之處?長與短、大與小、淨與汙、名與形最終在甚麽地方消失?答案是:

  聖者的意識是無影無形、

  無邊無際與無量光明的,

  土、水、火、風

  在這裏找不到落腳處

  當意識消失時,

  長短、大小、淨汙、名形,

  最終也跟著消失。

  

  十一月廿五日

  對心念分明者,總是有善好,

  對心念分明者,快樂會增加,

  對心念分明者,萬事會轉好。

  但是,他依然擺脫不了敵人。

  若他在日間與夜裏,

  都不欺淩加害衆生,

  都與衆生分享其愛,

  就不再有任何敵意。

  

  十一月廿六日

  我將教導你何謂執著與憂慮,也將教導你如何放棄和脫離執著與憂慮。何謂執著與憂慮?凡人有如此看法:「這個身體是我的,我是這個,這個就是我。」這樣想的人對身體的變化感到悲傷、憂慮、苦惱、哀痛與絕望。對於受(感覺作用)、想(認識作用)、行(意志作用)、識(意識作用),凡人也有如此看法與感受。

  何謂放棄與脫離執著、憂慮?受過良好教導的聖潔弟子有以下看法:「這個身體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個不是我。」這樣想的人對身體的變化不會感到悲傷、憂慮、苦惱、哀痛與絕望。對於受、想、行、識,他也有如此觀感。這就是放棄與脫離執著、憂慮。

  

  十一月廿七日

  假設有一個國王或大臣未曾聽過琵琶所奏之音。有一天,他聽到了,便問:「好仆人,告訴我這是甚麽聲音,竟然如此動聽、迷人、令人喜悅陶醉、有這般扣人心弦的力量?」仆人們回答:

  「那是琵琶聲呀!陛下。」

  國王接著說:「去,把那把琵琶拿來。」

  仆人…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內觀的開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