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麽说。但是如果一个裸体隐士修持各种苦行,而这些苦行正是测量难度的标准,那麽,说这句『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实在难,要做一个真正的婆罗门实在难。』就错了。因为任何人、居士、居士的儿子、甚至一个汲水的婢女都能赤裸著身体或修习苦行。但是,有另一种道行则符合这句『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实在难,要做一个真正的婆罗门实在难。』当一个比丘发展了不存瞠恨或恶念、充满慈爱的心,安住在以洞察力去除污垢而得的自由之心中,那他便是个真正的隐士,真正的婆罗门。』
十月廿六日
从流水中学习这道理,
在山中之裂缝与裂口,
小溪之水喧噪地涌流,
大河之水则静默地流。
空虚之物才发出声响,
盈满之物常寂静无声;
愚者有如半满之水壶,
智者则像平静之深渊。
十月廿七日
谦虚是指谦恭虚心、不摆架子的态度。拥有它之人已将自尊与傲慢抛开,他有如一块用以抹脚之布、一只锯去了角之牛、一条拔掉毒牙之蛇,他温和、开朗、平易近人。
十月廿八日
一个人在修持禅定时,即使心中兴起如此盼望:『愿我的心脱离污点,没有牵挂。』他也未必能从心所愿。为甚麽呢?因为他还未发展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这有如一批还未经过足够孵化时间的鸡蛋一般,即使那只母鸡想望著:『噢!愿我的小鸡都能以喙和爪破壳而出,安全地被孵化出来。』事实却并不是如此,为甚麽呢?因为那些鸡蛋还未受到足够的孵化。
一个人正在发展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即使心中没有如此盼望,他的心也能得到解脱。又为甚麽呢?因为他已发展了这些素质。这有如一批经过足够孵化时间的鸡蛋一般,即使那只母鸡没有想望著『噢!愿我的小鸡都能孵化出来』,所有鸡蛋都会孵出小鸡。又为甚麽呢?因为它们已受到足够的孵化。
十月廿九日
有五种合时的布施?那五种?即对刚到来者的布施、对将离去者的布施、对患病者的布施、在缺粮时的布施,在田园里果树初收时,对有德者的布施。
十月三十日
的确,好人都能知恩图报。
十月卅一日
有痛苦之处,
必有对快乐之欲求;
同样的,有形成之处,
必有对无形成之欲求。
有炽热之处,
必有清凉;
同样的,有三火之处,
必有涅槃。
有罪恶之处,
必有善好;
同样的,在有生之处,
即可推断无生之存在。
十一月
十一月一日
世尊对舍利弗说:「告诉我,舍利弗,一个秉持正信,专心认真的圣洁弟子,对如来或其教诲会存有疑问或不能确定吗?」
「不的!世尊,他不会。圣洁的弟子凭著信心与力量努力精进、坚持不懈地断除恶行、发展善行。他意志坚定、力量强大、毫不犹豫地负起行善的责任,努力实践善行。他的力量是由正精进的能力所控制的。」
「圣洁的弟子秉持正信、能使心念分明、善於分辨、能记忆久远的事。他的念念分明是由正念的能力所控制的。」
「圣洁的弟子秉持正信、正精进、正念,能使杂念自行平息,使精神集中,心念专一。他的心念专一是由正定的能力所控制的。」
「圣洁的弟子秉持正信、正精进、正念、正定,能了解轮回是无休止的。有始以来众生因无明的阻碍,贪欲的束缚而在无尽的生命轮回中浮沉。超越了这愚痴、黑暗的阶段,便能到达快乐的、美妙的、平息一切妄想,放弃一切轮回的基础、断除欲望、平和寂静的阶段进入涅槃。这种智慧由正见能力所控制。」
「圣洁的弟子秉持正信,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精进、一次又一次地使念念分明,一次又一次地使心念专一,一次又一次修习正念,清楚明了一切;一次又一次地增进信心。他想著:『以前我只是曾经听闻过这些事物,如今我亲身体会它们。」这种信心是由正信的能力所控制。』
十一月二日
树在为人遮荫时并无分别心。同样的,积极修习禅定的修行者不应对众生产生分别心。相反的,他应培养一视同仁的慈爱心,对行劫者、杀人犯、敌人或自己,都怀著同样的想法:「这些众生将如何消除敌气、不相互伤害?如何生活得平平安安、快乐与有保障?他们将如何照顾自己呢?」
十一月三日
世尊之亲戚蒂莎(Tissa)尊者哭著来见世尊。世尊问道:「蒂莎,发生了甚麽事?为何这般伤心失意,坐在我身边大哭?」
「世尊,这是因为其他比丘都在嘲笑、戏弄我。」
「蒂莎,这是因为你舌尖嘴利,却受不了他人的舌尖嘴利。你既然出家修行就不应该再舌尖嘴利,也不应该忍受不了他人的尖利嘴舌。如果你自己的嘴舌很尖利,就应该忍受得了他人的舌尖嘴利。」
说了这话,世尊还加上一首偈:
蒂莎为何生气?别生气。
谦和对你最有益,
抑制气愤、傲慢与矫饰心是至善的,
为此,我们出家修行。
十一月四日
一个人要如何观察感受呢?当感觉到愉快时,他知道:「我感觉愉快。」当感觉到痛苦时,他知道:「我感觉痛苦。」当感觉到中性感觉时,他知道:「我既不感觉愉快,也不感觉痛苦。」当感觉到愉快、痛苦或中性感觉时,他知道这些感觉是世俗的。又,当感觉到非世俗的愉快、痛苦或中性感觉时,他知道这些感受是非世俗的。他如此观察内外之感受,他细想著感受的升起因素与消失因素。他也觉察到感受的存在。他如此修习直至达到有智慧与专注的阶段。这样的人能独立,不执著於世间的事物。
十一月五日
天神无法确定一个心已得到解脱的人属於那里的。即使他们想:「这心识是属於如来的。」也不对。为甚麽呢?因为如来是无踪迹的。虽然,我这样讲,仍然有些隐士与婆罗门错误地说:「沙门乔达摩是虚无主义者,因为他教导断除、消灭、使实有之物消失。」我并没有说这些。在以前和现在,我只是在教导甚麽是苦及如何灭苦。
十一月六日
有一个人很怜悯众生的痛苦,为了众生的利益、众生的快乐、人与天神的利益与快乐,他出生在人世间。他是谁呢?就是如来、圣者、彻底觉悟的佛陀。
十一月七日
凡人和受过训练的圣洁弟子同样体验到愉快、痛苦与不乐不苦的感受。他们两间有何分别处与相异处呢?
当凡人体验到痛苦时,他忧虑、悲伤、哀痛、捶胸、流泪、心情纷乱。他的肉体与精神都有如此感受。这有如一个人被一枚飞镖射中後,又遭到另一枚飞镖的攻击。他会感受到被两枚飞镖所射的疼痛。凡人就是这麽样的。当感觉痛苦时,他怨恨、抗拒,结果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怨恨与抗拒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便去寻求感官之乐。为甚麽呢?因为凡人除了寻求感官享乐之外,并不知道其他脱离痛苦的方法。在享受感官之乐时,享乐的贪念逐渐加强。他不知道这些贪念的升起与消失的真相,不了解这些贪念的满足感、危险性,也不知道如何脱离它们。由於缺乏这种知识,所以对不苦不乐的感受无知。无论是苦、乐或不苦不乐,他都认为是束缚。他被生、老、死、悲伤、恸哭、疼痛与绝望所束缚。我说他是被痛苦所束缚。
当经受训的圣洁弟子体验到痛苦时,他不会忧虑、悲伤、哀痛、捶胸、流泪、心情纷乱。他只体验到肉体的感受。这有如一个人只被一枚飞标射中,不再遭受随後的飞镖攻击。受过训练的圣洁弟子就是这麽样的。当感觉痛苦时,他并不抗拒、怨恨,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或怨恨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并不寻找感官享乐。为甚麽呢?因为他知道脱离疼痛的其他方法。由於不去享受感官之乐,他便不会对享乐产生任何贪念。他知道这些贪念的升起与消失的真相,了解这些贪念的满足感与危险性,也知道如何脱离它们。有了这种知识,对不苦不乐的感受不会无知。无论他感受到苦、乐、不苦不乐时,他不会被这些感受所束缚。他脱离了生、老、死、悲伤、恸哭、疼痛与绝望。我说他脱离了痛苦。
十一月八日
比丘的财富是甚麽?他将满怀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散发到四方。他充满著充实的、无量的、不念瞠恨与恶意的慈心、悲心、喜心与舍心,并将它们散发到全世界的上方、下方、对面与各个角落。这就是比丘的财富。
十一月九日
舍利弗对世尊说:「我相信自古至今,甚至将来,也不会有比世尊更为觉悟的隐士或婆罗门。」
「舍利弗,你的说法十分果断,有如狮子自信地吼叫。为甚麽会这样呢?难道你知道过去诸佛的心念、德行、教诲或解脱?」
「不的,世尊。」
「你知道未来诸佛的心念吗?」
「不的,世尊。」
「那我呢,你知道我的心念、德行、教诲或解脱吗?」
「不的,世尊。」
「那麽,舍利弗,你既然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心念,何以却像狮子自信地吼叫一般,说话如此果断呢?」
「世尊,我虽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心念,我却了解佛法。假设有一个城 ,筑有坚固的城墙、高耸的楼房和一道大城门。把守这大门的是个非常锐敏、警觉的人,只让相识的人入城,陌生人一概拒之门外。在巡视城墙时,他连一个足以让猫儿出入的洞孔都没有看到。由此,他知道一切大小众生要出入城 ,必定得通过大门。依我看,佛法也是如此。所有过去诸佛通过摒弃五障、摒弃削弱正见的烦恼、设立四念处、了解七觉支的真相而证得正觉。所有未来诸佛也是如此。您,世尊、圣者、正等正觉的佛陀也是如此。」
十一月十日
一个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的人是怎样的?他的动作敏捷、能掌握有益的教诲、了解佛法的文句与字义,并且牢记在心、依法修行。他还拥有美丽的嗓子,发言时,用词文雅、清楚,声音清晰、易听。他教导同修者,驱策、鼓励他们,并且使他们快乐。
十一月十一日
混杂在黄金内的不纯物质有:尘埃、沙粒…
《佛陀法语(一日一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