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麽說。但是如果一個裸體隱士修持各種苦行,而這些苦行正是測量難度的標准,那麽,說這句『要做一個真正的隱士實在難,要做一個真正的婆羅門實在難。』就錯了。因爲任何人、居士、居士的兒子、甚至一個汲水的婢女都能赤裸著身體或修習苦行。但是,有另一種道行則符合這句『要做一個真正的隱士實在難,要做一個真正的婆羅門實在難。』當一個比丘發展了不存瞠恨或惡念、充滿慈愛的心,安住在以洞察力去除汙垢而得的自由之心中,那他便是個真正的隱士,真正的婆羅門。』
十月廿六日
從流水中學習這道理,
在山中之裂縫與裂口,
小溪之水喧噪地湧流,
大河之水則靜默地流。
空虛之物才發出聲響,
盈滿之物常寂靜無聲;
愚者有如半滿之水壺,
智者則像平靜之深淵。
十月廿七日
謙虛是指謙恭虛心、不擺架子的態度。擁有它之人已將自尊與傲慢抛開,他有如一塊用以抹腳之布、一只鋸去了角之牛、一條拔掉毒牙之蛇,他溫和、開朗、平易近人。
十月廿八日
一個人在修持禅定時,即使心中興起如此盼望:『願我的心脫離汙點,沒有牽挂。』他也未必能從心所願。爲甚麽呢?因爲他還未發展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與八正道。這有如一批還未經過足夠孵化時間的雞蛋一般,即使那只母雞想望著:『噢!願我的小雞都能以喙和爪破殼而出,安全地被孵化出來。』事實卻並不是如此,爲甚麽呢?因爲那些雞蛋還未受到足夠的孵化。
一個人正在發展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與八正道,即使心中沒有如此盼望,他的心也能得到解脫。又爲甚麽呢?因爲他已發展了這些素質。這有如一批經過足夠孵化時間的雞蛋一般,即使那只母雞沒有想望著『噢!願我的小雞都能孵化出來』,所有雞蛋都會孵出小雞。又爲甚麽呢?因爲它們已受到足夠的孵化。
十月廿九日
有五種合時的布施?那五種?即對剛到來者的布施、對將離去者的布施、對患病者的布施、在缺糧時的布施,在田園裏果樹初收時,對有德者的布施。
十月叁十日
的確,好人都能知恩圖報。
十月卅一日
有痛苦之處,
必有對快樂之欲求;
同樣的,有形成之處,
必有對無形成之欲求。
有熾熱之處,
必有清涼;
同樣的,有叁火之處,
必有涅槃。
有罪惡之處,
必有善好;
同樣的,在有生之處,
即可推斷無生之存在。
十一月
十一月一日
世尊對舍利弗說:「告訴我,舍利弗,一個秉持正信,專心認真的聖潔弟子,對如來或其教誨會存有疑問或不能確定嗎?」
「不的!世尊,他不會。聖潔的弟子憑著信心與力量努力精進、堅持不懈地斷除惡行、發展善行。他意志堅定、力量強大、毫不猶豫地負起行善的責任,努力實踐善行。他的力量是由正精進的能力所控製的。」
「聖潔的弟子秉持正信、能使心念分明、善於分辨、能記憶久遠的事。他的念念分明是由正念的能力所控製的。」
「聖潔的弟子秉持正信、正精進、正念,能使雜念自行平息,使精神集中,心念專一。他的心念專一是由正定的能力所控製的。」
「聖潔的弟子秉持正信、正精進、正念、正定,能了解輪回是無休止的。有始以來衆生因無明的阻礙,貪欲的束縛而在無盡的生命輪回中浮沈。超越了這愚癡、黑暗的階段,便能到達快樂的、美妙的、平息一切妄想,放棄一切輪回的基礎、斷除欲望、平和寂靜的階段進入涅槃。這種智慧由正見能力所控製。」
「聖潔的弟子秉持正信,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精進、一次又一次地使念念分明,一次又一次地使心念專一,一次又一次修習正念,清楚明了一切;一次又一次地增進信心。他想著:『以前我只是曾經聽聞過這些事物,如今我親身體會它們。」這種信心是由正信的能力所控製。』
十一月二日
樹在爲人遮蔭時並無分別心。同樣的,積極修習禅定的修行者不應對衆生産生分別心。相反的,他應培養一視同仁的慈愛心,對行劫者、殺人犯、敵人或自己,都懷著同樣的想法:「這些衆生將如何消除敵氣、不相互傷害?如何生活得平平安安、快樂與有保障?他們將如何照顧自己呢?」
十一月叁日
世尊之親戚蒂莎(Tissa)尊者哭著來見世尊。世尊問道:「蒂莎,發生了甚麽事?爲何這般傷心失意,坐在我身邊大哭?」
「世尊,這是因爲其他比丘都在嘲笑、戲弄我。」
「蒂莎,這是因爲你舌尖嘴利,卻受不了他人的舌尖嘴利。你既然出家修行就不應該再舌尖嘴利,也不應該忍受不了他人的尖利嘴舌。如果你自己的嘴舌很尖利,就應該忍受得了他人的舌尖嘴利。」
說了這話,世尊還加上一首偈:
蒂莎爲何生氣?別生氣。
謙和對你最有益,
抑製氣憤、傲慢與矯飾心是至善的,
爲此,我們出家修行。
十一月四日
一個人要如何觀察感受呢?當感覺到愉快時,他知道:「我感覺愉快。」當感覺到痛苦時,他知道:「我感覺痛苦。」當感覺到中性感覺時,他知道:「我既不感覺愉快,也不感覺痛苦。」當感覺到愉快、痛苦或中性感覺時,他知道這些感覺是世俗的。又,當感覺到非世俗的愉快、痛苦或中性感覺時,他知道這些感受是非世俗的。他如此觀察內外之感受,他細想著感受的升起因素與消失因素。他也覺察到感受的存在。他如此修習直至達到有智慧與專注的階段。這樣的人能獨立,不執著於世間的事物。
十一月五日
天神無法確定一個心已得到解脫的人屬於那裏的。即使他們想:「這心識是屬於如來的。」也不對。爲甚麽呢?因爲如來是無蹤迹的。雖然,我這樣講,仍然有些隱士與婆羅門錯誤地說:「沙門喬達摩是虛無主義者,因爲他教導斷除、消滅、使實有之物消失。」我並沒有說這些。在以前和現在,我只是在教導甚麽是苦及如何滅苦。
十一月六日
有一個人很憐憫衆生的痛苦,爲了衆生的利益、衆生的快樂、人與天神的利益與快樂,他出生在人世間。他是誰呢?就是如來、聖者、徹底覺悟的佛陀。
十一月七日
凡人和受過訓練的聖潔弟子同樣體驗到愉快、痛苦與不樂不苦的感受。他們兩間有何分別處與相異處呢?
當凡人體驗到痛苦時,他憂慮、悲傷、哀痛、捶胸、流淚、心情紛亂。他的肉體與精神都有如此感受。這有如一個人被一枚飛镖射中後,又遭到另一枚飛镖的攻擊。他會感受到被兩枚飛镖所射的疼痛。凡人就是這麽樣的。當感覺痛苦時,他怨恨、抗拒,結果産生了一股強烈的怨恨與抗拒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便去尋求感官之樂。爲甚麽呢?因爲凡人除了尋求感官享樂之外,並不知道其他脫離痛苦的方法。在享受感官之樂時,享樂的貪念逐漸加強。他不知道這些貪念的升起與消失的真相,不了解這些貪念的滿足感、危險性,也不知道如何脫離它們。由於缺乏這種知識,所以對不苦不樂的感受無知。無論是苦、樂或不苦不樂,他都認爲是束縛。他被生、老、死、悲傷、恸哭、疼痛與絕望所束縛。我說他是被痛苦所束縛。
當經受訓的聖潔弟子體驗到痛苦時,他不會憂慮、悲傷、哀痛、捶胸、流淚、心情紛亂。他只體驗到肉體的感受。這有如一個人只被一枚飛標射中,不再遭受隨後的飛镖攻擊。受過訓練的聖潔弟子就是這麽樣的。當感覺痛苦時,他並不抗拒、怨恨,也就不會産生強烈的抗拒或怨恨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並不尋找感官享樂。爲甚麽呢?因爲他知道脫離疼痛的其他方法。由於不去享受感官之樂,他便不會對享樂産生任何貪念。他知道這些貪念的升起與消失的真相,了解這些貪念的滿足感與危險性,也知道如何脫離它們。有了這種知識,對不苦不樂的感受不會無知。無論他感受到苦、樂、不苦不樂時,他不會被這些感受所束縛。他脫離了生、老、死、悲傷、恸哭、疼痛與絕望。我說他脫離了痛苦。
十一月八日
比丘的財富是甚麽?他將滿懷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散發到四方。他充滿著充實的、無量的、不念瞠恨與惡意的慈心、悲心、喜心與舍心,並將它們散發到全世界的上方、下方、對面與各個角落。這就是比丘的財富。
十一月九日
舍利弗對世尊說:「我相信自古至今,甚至將來,也不會有比世尊更爲覺悟的隱士或婆羅門。」
「舍利弗,你的說法十分果斷,有如獅子自信地吼叫。爲甚麽會這樣呢?難道你知道過去諸佛的心念、德行、教誨或解脫?」
「不的,世尊。」
「你知道未來諸佛的心念嗎?」
「不的,世尊。」
「那我呢,你知道我的心念、德行、教誨或解脫嗎?」
「不的,世尊。」
「那麽,舍利弗,你既然不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心念,何以卻像獅子自信地吼叫一般,說話如此果斷呢?」
「世尊,我雖不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心念,我卻了解佛法。假設有一個城 ,築有堅固的城牆、高聳的樓房和一道大城門。把守這大門的是個非常銳敏、警覺的人,只讓相識的人入城,陌生人一概拒之門外。在巡視城牆時,他連一個足以讓貓兒出入的洞孔都沒有看到。由此,他知道一切大小衆生要出入城 ,必定得通過大門。依我看,佛法也是如此。所有過去諸佛通過摒棄五障、摒棄削弱正見的煩惱、設立四念處、了解七覺支的真相而證得正覺。所有未來諸佛也是如此。您,世尊、聖者、正等正覺的佛陀也是如此。」
十一月十日
一個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的人是怎樣的?他的動作敏捷、能掌握有益的教誨、了解佛法的文句與字義,並且牢記在心、依法修行。他還擁有美麗的嗓子,發言時,用詞文雅、清楚,聲音清晰、易聽。他教導同修者,驅策、鼓勵他們,並且使他們快樂。
十一月十一日
混雜在黃金內的不純物質有:塵埃、沙粒…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