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P3

  ..續本文上一頁叁樣,他能看清缺點,當看到缺點時,他會盡力糾正,當其他人承認缺點時,他會原諒那人。

  

  一月卅一日

  不造惡業,

  力行善事,

  淨化心念,

  這是諸佛的教誨。

  

  不輕視、傷害他人,

  嚴守僧團戒律,

  飲食要適量,居處幽僻,

  專心修習禅定,

  這是諸佛的教誨。

  

  故,修習慈悲觀,

  應是爲自己與他人,

  大家應滿懷愛心,

  這是諸佛的教誨。

  

  二月

  

  二月一日

  修行的目的不在取得名利帶來的好處、德行帶來的好處、禅定帶來的好處、知識與眼光帶來的好處,而在取得心靈上真正的解脫,這才是聖潔生活的真正目標與終點。

  二月二日

  智者不與心懷惡念和妒意者爲友,亦不與幸災樂禍者爲伍,真的,與惡者交往是罪惡的。

  智者,應與滿懷信心、和藹、聰慧者爲友,亦與知識淵博者爲伍,真的,與善者交往是幸福的。

  

  二月叁日

  布施食物時,施主布施了五樣東西。那五樣?即生命、美貌、快樂,力量與智慧。施主在現在與將來,亦能分享到生命、美貌、快樂、力量與智慧的特質。

  

  二月四日

  一個尚未能控製心念的修行者,若真的渴望解除一切束縛,並將此事當爲切身大事來對待,那麽,我認爲仔細觀察心念對他最有助益。

  

  二月五日

  汙化了心念,衆生被汙化了;

  淨化了心念,衆生被淨化了。

  

  二月六日

  通過將心念專注在呼氣與吸氣的念息法修習禅定,能帶來極大的果報與益處。如何使心念專注在呼氣與吸氣上呢?它如何帶來極大的果報與益處呢?

  修行者應到樹林中、樹根上或空曠之地,盤膝而坐,挺直背脊,開始觀息,把心念專注在呼氣與吸氣上。深深吸入時,應念住:「我吸入長氣。」深深呼出時,應念住:「我呼出長氣。」輕輕吸入時,應念住:「我吸入短氣。」輕輕呼出時,應念住:「我呼出短氣。」

  再者,修行者吸氣時應念住:「我吸氣並感受一切身上的活動。」呼氣時應念住:「我呼氣並感受一切身上的活動。」又,吸氣時應念住:「我吸氣並鎮靜一切身上的活動。」呼氣時應念住:「我呼氣並鎮靜一切身上的活動。」

  

  二月七日

  一句話如果具有以下五種特質便是善言、非惡語、沒有過失、不爲智者所指責之語;在適當的時候說出、句句屬實、說時語氣溫柔和善、說的是那目標、懷著慈愛心說出。

  

  二月八日

  孝敬父母的家庭被視爲有如婆羅門、先賢、遠古的神只一般,是真正值得供養的。

  爲何以「婆羅門」、「先賢」、「遠古的神只」、「值得供養」等措辭形容父母呢?因爲父母爲兒女們付出極多│帶他們來到這個世間、扶養及栽培他們等。

  

  二月九日

  感官之樂來自五境。那五境?即眼睛所能辨別出的形象,它有趣可愛、迷人、具惑力,與感官之樂有關連。耳朵所能辨別出的聲音;鼻子所能辨別出的氣味;舌頭所能辨別出的味道,身體所能辨別出的觸覺,它們各個都有趣、可愛、迷人、具誘惑力、與感官之樂有關連。它們是感官之樂的五個源頭。所以,因五境而引起的快樂稱爲感官之樂。它是一種平凡之樂、一般人之樂、不高貴之樂。它是不值得追求,發展或重視的。我以爲它是可怕的。

  二月十日

  人若想修習更高的心念,必須時刻注意五個步驟。那五個?

  人在進行某件事時,與貪、嗔、癡相關連的惡念升起了,他應把心念轉移到純正之事物上,如此,惡念就會消失,心念就會穩定,平靜、集中和專注一境。這有如一個木匠、或他的學徒能以小鑿刀敲鑿出一個大木栓一樣。

  當心念專注於純正之事物上時,與貪、嗔、癡相關連的惡念又再升起,他就應分析惡念的壞處,想著:「確實的這些惡念是罪過的,是應受譴責的,是會導致痛苦的。」如此,惡念就會消失,心念就會穩定、平靜、集中與專注一境。這有如衣著端莊的少男或少女,對纏挂在他們頸項上的死蛇、死狗與死屍感到厭惡與羞慚一樣。

  在思考惡念所引發的壞處時,與貪、嗔、癡相關連的惡念又再升起,他就應把它忘卻,不加以留意。如此,惡念就會消失,心念就會穩定、平靜、集中與專注一境。這有如一個視力正常的人,不想看到某件事物而把視線轉移或把眼睛閉上一樣。

  在設法忘卻或不去留意惡念時,與貪、嗔、癡相關連的惡念又再升起,他就應讓它們自行平息。如此,惡念就會消失,心念就會穩定、平靜、集中與專注一境。這有如一個人發覺自己沒有理由奔跑時,就會放慢下來步行;發覺沒有理由步行時,就會站立;發覺沒有理由站立時,就會坐下;發覺沒有理由坐下時,就會躺下,于是他從奮進狀態轉爲平靜。

  在讓惡念自行平息時,與貪、嗔、癡相關連的惡念再度升起,他就應咬緊牙關、舌頭頂上颚,以心念來束縛,壓抑、製止惡念。如此,惡念就會消失,心念就會穩定、平靜、集中與專注一境。這有如一名壯漢抓住一名瘦弱者的頭部與肩膀,強行將他壓下去一樣。

  能做到以上五個步驟的人是心念的主人,他只想要想的心念,不想不要想的心念。他已不再執著、已擺脫束縛,收斂傲氣和斷除煩惱。

  二月十一日

  擁有慈心的人,

  對世間衆生都很慈悲

  不論它們是在上、下、左、右

  無邊無際的每一個角落

  

  滿溢著無限、完整

  與全面發展的慈悲心

  以往所犯的小過失,

  不會在他心中糾纏

  

  二月十二日

  一個人雖通過眼睛看到形象、鼻子嗅到氣味、舌頭嘗到味道、身體感到觸覺、心靈識別念頭,卻並不執著于這些事物的外表或細節。如果放縱這五個感官,誘惑、厭惡、惡念等思維就會興起。有鑒于此,人應致力于控製這些感官。能把感官控製好便能體驗到不被牽引、激怒之樂。

  

  二月十叁日

  有五種雜質會影響金的彎曲度、可造性、光澤、堅韌度,使它不易達臻完美的效果。那五種雜質呢?即鐵、銅、錫、鉛、銀。金若純淨不含雜質,則易于彎曲、可造性高、富有光澤、不會脆弱,可達臻完美的效果,人可用它冶製成自己喜愛的各種裝飾品,如圖章、戒指、耳環、頸鏈、金鏈等。

  同樣的有五種雜質會影響心的靈活性,可造性、光澤,使其不適合斷除汙點。那五種雜質呢?即感官之欲、憎恨、懶散怠惰、煩躁不安、疑惑。心若擺脫這五種雜質則能發揮其靈活性、可造性、光澤、不再脆弱,適合斷除汙點。人也因此能引導純淨的心,去了悟所有能以心來了悟的事,不論它在多深之地,多遠之處心都能直接看清。

  

  二月十四日

  以努力渡怒江

  以精力過悲海

  

  二月十五日

  專心修習與發展念息法,是非常平靜、卓越、完美的事,亦是一種愉快的生活方式。不僅如此,修習念息法還能在片刻之間滅除了升起的惡念,就有如在乾旱季節所下的一場驟雨,在片刻之間抑製了飛揚的塵土一樣。

  

  二月十六日

  一個好人的輪回出世,是爲了給周遭的許多人帶來利益、快樂與幸福,包括他的父母、妻子、兒女、傭人、工人、朋友、夥伴以及隱士和婆羅門。

  

  二月十七日

  納窟拉毗達(Nakulapita)居士與妻子納窟拉瑪達(Nakulamata)來見世尊。坐下後,納窟拉毗達說:「我的妻子過門時,我只不過是個小男孩,她是個小女孩。時至今日,我都不曾察覺到自己曾在思想上或肉體上對她做出超越莊重範圍的行爲。世尊,我們倆渴望今世永聚首,也渴望來世永相聚。」

  納窟拉瑪達接著說:「世尊,我被帶入夫家時只是個小女孩,他是個小男孩。時至今日,我都不曾察覺到自己曾在思想上或肉體上對他做出超越莊重範圍的行爲。世尊,我們倆渴望今世永聚首,也渴望來世永相聚。」

  世尊說:如果夫妻倆今世、來世都渴望能相聚,而他們的信念、德行、布施、智慧都能相互配合,那麽,他們今世、來世都能相聚。

  

  二月十八日

  人若不斷地追憶、思想過去、現在、未來所渴望的事物,欲念便因此滋生。有了欲念,人就會被所渴望的事物束縛。一個充滿欲念的心,就是我所說的「束縛」。

  

  二月十九日

  擁有財富會遭受到五種不利的後果。那五種?即遭受火災燒毀、水災淹沒、帝王忌、強盜搶奪、不肖子爭奪。

  擁有財富亦能帶來五種有利的後果。那五種?即用財富使自己快樂、使父母、妻兒、傭人員工、友人夥伴快樂、他懷著將來會美好的高尚目標,用財富供養隱士與婆羅門,將能獲得快樂與往生到天道去。

  

  二月廿日

  「世尊,能看見布施的顯見成果嗎?」

  世尊回答:「能!好施者受衆人愛戴,善士智者都願意跟隨他。他的好聲名因此傳播開來。這些都是布施所帶來的顯見成果。此外,不論是與達官貴人、婆羅門、居士或沙門交往時,好施者能滿懷信心,從容不迫地應對,這是布施的顯見成果。再者,好施者死後必能投生在天道中,這是布施的將來成果。

  二月廿一日

  

  來!在日常生活中把感官之門戶守好。全神地、小心翼翼地視察心念的活動,時刻持有一個警覺、洞察分明的心。

  

  二月廿二日

  拉伐惹婆羅門(Bharadvaja Brahmin)族的阿拘沙卡(Akkosalca)聽族長跟隨著喬達摩的僧衆修行,非常氣憤,不高興,跑到世尊跟前,以無禮、刻薄的語言辱罵、咒罵世尊。他罵畢之後,世尊說:「你有接待過登門造訪的親戚、朋友或其他客人嗎?」

  「有的,喬達摩,我有時要接待。」

  「那你有替他們准備軟、硬食物及讓他們歇息嗎?」

  「有的,喬達摩,我有時會這麽做。」

  「那如果他們不接受你的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將屬於誰的?」

  「屬於我的。」

  「婆羅門,現在也一樣,你用來辱罵、咒罵我的粗言暴語我一概不接受,它們還是屬於你的。婆羅門,是你的。當遭受他人辱罵苛責時,反唇相譏的人,就有如賓客…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內觀的開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