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P4

  ..續本文上一頁與主人一起入席,共享美食,彼此能互相受惠。婆羅門,我們並不曾一起入席,共享美食及互相受惠。它們還是你的,婆羅門,它們還屬於你的。

  

  二月廿叁日

  感官之欲是一種障礙,它蒙蓋了心,也削弱了智慧。憎恨、懶散怠惰、煩燥不安和疑惑也是障礙,它們蒙蓋了心,也削弱了智慧。一個人若摒除了這些在心中茁壯長大並削弱了智慧的障礙,智慧便會大進,便能分辨出自我利益,他人利益,人我的共同利益,及獲得聖者的知識與眼光,進而能超越出人道。

  

  二月廿四日

  沒有支架的瓶子易打翻,有支架的瓶子不易打翻。沒有支柱的心易崩潰,有支柱的心不易崩潰。心的支柱是甚麽?是八正道: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正思惟。

  

  二月廿五日

  已有汙漬的髒布塊,即使浸在青、黃、紅或深紅色的染料中,也難以染得均勻好看。爲甚麽呢?因爲那布塊本身不清潔。同樣的,一顆心受了汙染,厄運必定隨之而來。一塊潔淨的布塊,浸在青、黃、紅或深紅色的染料中,必能染得均勻好看。爲甚麽呢?因爲那布塊本身是潔淨的。同樣的,一顆心保持潔淨,好運必定隨之而來。

  二月廿六日

  

  你若能正確的運用「聖潔的生活、崇高的境界,如來的生活方式」等詞時,你便會懂得用它們來形容全神貫注於念息法的狀態。

  

  二月廿七日

  別對罪惡掉以輕心,

  說它不會在自己身上發生。

  通過一點一滴的累積,

  水瓶盛滿了水;

  通過同樣的途徑,

  愚者積滿了罪惡。

  別對善行漫不經心,

  說它不會在自己身上發生。

  通過一點一滴的累積,

  水瓶盛滿了水,

  通過同樣的途徑,

  智者積滿了善行。

  

  二月廿八日

  喪失財物事小,喪失智慧事大;

  求取財物事小,求取智慧事大。

  

  叁月

  

  叁月一日

  起身!坐直!

  夢想有何益處?

  怎麽你病了,被憂傷之箭射中,

  仍然能繼續安眠?

  

  起身!坐直!

  鍛鏈自己,爭取心境平和。

  別讓閻王得知你懶散,

  把你騙入他的領域。

  

  天神與人都受執著所困,

  你應摒除執著。

  莫錯過機會,

  錯過者惟有走入地獄。

  怠惰是塵埃,

  塵埃隨著怠惰而來,

  以知識和警覺,

  從身上拔出致傷的箭。

  

  叁月二日

  身體不能缺乏糧食,必須依靠糧食來維持生活。同樣地,五障也不能缺乏各自的糧食以維持下去。甚麽是激起或支持已升起的感官之欲的糧食呢?是沒有節製地注視事物的誘惑特徵。甚麽是激起或支持已升起憎恨的糧食呢?是沒有節製地關注事物令人厭惡的一面。甚麽是導致或支持懶散怠惰的糧食呢?是沒有節製地沈溺于悔恨、昏沈倦怠、精神松懈中。甚麽是激起或支持煩燥不安的糧食呢?是沒有節製地關注心念上的幹擾。甚麽是激起或支持疑惑的糧食呢?是沒有節製地關注不確定及存有疑問的事物。

  叁月叁日

  彌加拉·羅漢尼亞王(Migara Rohaneyga)的要臣兀加(Ugga)對世尊說:「世尊,陛下的財富真令人驚歎呀!」

  「兀加,陛下的財富究竟有多少呢?」

  「很難說呀,也許有一億金和一億銀吧!」

  「那是真正的財富嗎?它們會因水、火、暴君、強盜、敵人和不肖子孫而喪失。但是有七種寶物是不會因上述因素而喪失的。那七種呢?即信心、德行、責任感、知恥心、學識、布施和智慧。這七種寶物不受水、火、暴君、強盜、敵人和不肖子孫所影響。

  

  叁月四日

  一個人不再撒謊就不再是人世間的騙子,而是個老實、可靠、可信賴之人了。一個人不再誹謗他人,就不再說長道短、挑撥離間,他是衆失和者的調解人,是衆團結者的支持人。他促進和諧、慶祝和諧、樂於進行調解。調解是他說話的動機。一個人不再用粗言暴語,所說的話,就不再是傷人之言語,而是順耳動聽、感人肺腑、溫和有禮、受人喜愛之言語。一個人不再講绮語(輕浮的話),而只在適當的時候開口,講的句句屬實、切中事理;講的是佛法、戒律、有價值之言語;講得合時、有理、清晰,與目標有關。

  

  叁月五日

  有能力卻不奉養年老的父母,

  這是一個人身敗名裂的原因。

  

  叁月六日

  一時,世尊住在釋迦族的迦毗羅國中的榕樹園裏,釋迦族人摩诃讷瑪(Mahanama)來問世尊:「世尊,要怎樣才能成爲一名在家弟子?」

  世尊說:「歸依了佛、法、僧之後就是佛弟子。」

  「世尊,在家弟子如何修養德行?」

  「在家弟子若能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就是有德。」

  「世尊,怎樣才算是利益自己而非他人?」

  「當一個人建立起信心、德行、能割舍放棄、好親近僧衆、好聞佛法、能專心聽聞並反覆思考、理解佛法的文句與字義、並依法修習,然而卻不積極助他人建立這些素質,那他便是只利益自己而非他人。」

  「世尊,怎樣才算是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當自己已建立起信心、德行、能割舍放棄、好親近僧衆、好聞佛法、能專心聽聞並反覆思考、理解佛法的文句與字義,並依法修習,同時也積極幫助他人建立這些素質,那他便是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叁月七日

  如果把蟲膠(可作紅色染料)、郁金粉、藍色或黃色染料混在一碗水中,視力再好的人也不能辨認或看清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同樣的,當一個人的心被感官之欲所充塞、淹沒,而不知如何預防時,他就不能辨認或看清自己與他人的福利;以往牢記在心的經文全都忘卻了;近日所學的更不用提了。

  如果將一碗水放在火上加熱,煮滾沸騰,視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辨認或看清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同樣的,當一個人的心被憎恨所充塞、淹沒而不知如何預防時,他就不能辨認或看清自己與他人的福利,以往牢記在心的經文全都忘卻了;近日所學的更不用提了。

  如果在一碗水中長滿了水草,視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辨認或看清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同樣的,當一個人的心被懶散怠惰所充塞、淹沒而不知如何預防時,他就不能辨認或看清自己與他人的福利;以往牢記在心的經文全都忘卻了;近日所學的更不用提了。

  如果一碗水經風而掀起陣陣漣漪,視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辨認或看清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同樣的,當一個人的心被煩燥不安所充塞、淹沒而不知如何預防時,他就不能辨認或看清自己與他人的福利,以往牢記在心的經文全都忘卻了;近日所學的更不用提了。

  如果一碗水經攪拌而變得渾濁似泥,把它放在蔭暗處,視力再好的人也不能辨認或看清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同樣的,當一個人的心被疑惑所充塞、淹沒而不知如何預防時,他就不能辨認或看清自己與他人的福利;以往牢記在心的經文全都忘卻了,近日所學的更不用提了。

  

  叁月八日

  不斷地做那樣的思索冥想,心便産生那樣的傾向。

  

  叁月九日

  不論是國王、農夫、將軍、村長、互助會主管或族長,只要具備了五種素養,便會進步、成長而不衰退。那五種?

  就以族長爲例吧!他以自己的精力、血汗,用合法的途徑賺取財富。他尊敬孝順父母,父母則欣喜慈愛地回報他說:「願你長壽,願神保佑你!」因此具備了善待父母的素養的人,一定會進步、成長而不衰退。他也同樣善待妻子、兒女、傭人、工人,善待佃戶與房客、天神、沙門與婆羅門,而他們也都會回報他說:「願你長壽、願神保佑你!」

  

  叁月十日

  清淨身體有那叁方面?人應戒殺,放下刀棍,慈悲和善地對待衆生,心平氣和地過活。人應戒偷,不論在樹林中或村落中,若不是人家賜給,絕不自取、絕不偷盜。人應戒邪淫,不與任何受父母、兄姐或親戚監護的女子發生關系,也不與受法律保護,誓言對丈夫忠心或正在受刑或佩花待嫁的女子發生關系。

  

  叁月十一日

  日夜勤力淨化身、口、意業的人,日夜都快樂。

  

  叁月十二日

  世尊問:『我指甲中的小沙粒和大地的相比,何者較多?』『世尊,大地的遠比您指甲中的沙粒多,兩者根本不能相比。』『同樣的,輪回在人道的衆生很少,遠遠比不上輪回在非人道的衆生。』因此,你應時刻修行,提醒自己:「我們應認真地過活。」

  叁月十叁日

  

  黎明是旭日之前驅,德行是八正道之先鋒。

  

  叁月十四日

  有叁種念頭會導致盲目、無知、使智慧消失,使煩惱滋生,對證悟涅槃沒有助益。那叁種?貪念、嗔念與傷害念。

  有叁種念頭會擴大視野與見聞、使智慧增加、會促進和諧,對證悟涅槃有助益。那叁種?舍離念、慈悲念、施助念。

  

  叁月十五日

  世尊問目犍連:「你感覺昏沈嗎?」

  「是的,世尊。」

  「那,當你感覺昏沈時,就別執著于昏沈的念頭,它可能就因此消失。若不,或許你反覆思考佛法的教義能將昏沈去除。再不,或許你反覆背誦經文細節能將昏沈去除。再不,或許你從坐席處立起,洗臉,仰望滿布星星的夜空能將昏沈去除。再不,或許你在內心建立起清醒的知覺,不論晝夜都光明無阻清楚明亮,這能將昏沈去除。再不,或許你來回走動,對身前背後的一切都很清楚,但心神集中在內,不爲外物所誘,這能將昏沈去除。再不,或許你向右邊躺,以左腳疊右腳做獅子臥狀,保持清醒,念念分明,並默想著「過一會兒我將起身。」醒覺後立即起身,思想著:「我不迷戀臥躺與睡眠。」應這樣的鍛鏈自己。

  

  叁月十六日

  歸依佛、法、僧,將不再畏怕、焦慮。

  

  叁月十七日

  有四件事可以增進智慧,對在人道中的衆生有很大助益。那四件事呢?即結交善人,聽聞佛法,明智留意,依法修行。

  

  叁月十八日

  流浪漢難提耶(Nandiya)問世尊:「有那些條件,在修習與發展之後,能引人走上涅槃的目標。」

  「難提耶,有八個條件在修習與發…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內觀的開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