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溫暖之家 第五章 教導孩子認識生命▪P6

  ..續本文上一頁靜靜地等孩子當好人,而是父母親必須有良好的行爲當孩子的行爲准則和榜樣,要教導孩子講悅語、態度謙卑有禮,必須懂得向家中的父母親與長輩頂禮。

   “當兒女的就要按照父母的吩咐而做,雖然此時孩子還不明白爲什麼,也不懂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還是有效果,可以讓孩子留在善的範圍裏。當孩子長大可以了解道理後,就慢慢地跟他們解釋原因,即父母親、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具有哪些“善”,所以我們才要頂禮他們。”

   要給孩子真正的自由,即是孩子要發自內心,讓他們自己願意頂禮父母與長輩,而不是強迫他們。孩子長大後,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會來頂禮我們是不可能的。孩子知道這是件好事,但是沒有從小養成習慣就會感到很尴尬,明明知道這是好事,但是卻因感到尴尬而不敢做,因爲不習慣。

   “頂禮是一種表達尊敬的方式,是我們重視該人之善的表示。我們頂禮他們,就是表示尊敬,之後,我們就要向他們學習、效仿他行善的方法,然後跟著他們一起行善。”

   如果我們未曾學習頂禮,我們就容易生起傲慢心,太過于執著自我。每天只看到他人的缺點,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

   我們看到現今社會裏的人,都在找別人的毛病,學生找老師的毛病,老師抓學生的毛病,大人、小孩互相找毛病,他人的優點他們都看不到。如果社會繼續維持這樣的情況,不久,社會的組織系統就會失控。必須以“尊敬”來解決問題,即是“要看到別人的優點。”

   “孩子開始學講話時,我們千萬不要讓孩子學會罵人,而是要教導他要講好聽話,然後帶孩子到寺院來,教導孩子靜坐,觀想供奉在佛桌上的佛像,學習“念佛”等等,如果能如此做,在未來孩子遇上些什麼問題,就可以自我克製,保持平靜了。”

   “靜坐真得可以改變人的習性嗎?”

   “真的假的,就要思考一下!”

   “通常當人睜開眼睛的時候,我們只看到周遭的人,卻沒有看到自己,連自己的臉,我們也沒有看到,看到的只是鏡子裏的影子。”

   “那麼,怎麼才能看到自己,必須閉上眼睛才能看到自己嗎?”

   “如果我們懂得靜坐讓心甯靜。我們曾經造過惡業就會知道那是不好的,必須加以改善。好的我們都會接受,就不會去批評別人,而會自我檢討,改變自己,讓自己達到真正好的准則,一直往善上走,這樣,我們就可以過著身心快樂的生活。”

   從師父的教導中,我們確信孩子小時候要教導他們靜坐,等于訓練孩子從小就習慣甯靜,這樣,孩子才能終生當個好人。因爲他們能夠控製自己的心,讓心定下來,不會因外界事物的誘惑而不安,而繼續保持父母親所教導他的良好行爲。

   所以今年的時候,請不要忘記帶你們的子女去學習靜坐。你們可以到全國的各個寺院去參加陶冶品德的訓練營,讓您子女的人生充實而有意義,讓孩子從小習慣于靜坐,讓心保持甯靜。

  九、出家可讓父母親得到功德

   當今這個充滿誘惑的社會裏,大人們都只顧著去工作,沒有閑暇好好照顧子女。如果兒子的年齡足以出家,而他本身也想出家報父母之恩,那麼,他應該在叁個月的雨季安居期間出家。這樣,父母就能得到很大的功德。兒子爲父母出家,並不是簡單的事情,重點是一定要出自他的意願,絕不是因父母的要求或獎賞而出家,例如:出家是爲了得到車子或爲了得到來自父母的賞金。

  父母希望看到兒子披上袈裟

   筆者曾看到刊貼在國際佛社布告欄上的一張海報,內容是邀請全國的大學生,在暑假的期間出家。

   海報上刊登了一位年紀大約六十歲的母親,手上拿著小小的茉莉花串的畫面。她的臉上充滿了喜悅,她親愛的兒子穿著白衣,恭敬地頂禮她向他告別去出家。

   海報上這麼寫著:“趁母親還活著,生命中至少一次出家,以報答她的恩德!”

   如果諸位母親有機會看到該畫面,並看到這段話,也應該讓兒子爲您而出家。

   筆者曾經多次雨安居的期間爲母親出家,來自出家的功德是無法形容的。出家讓我們學習到,我們的生活可以不用依靠財物就能得到快樂,我們行住坐臥的地方,只需要大概一平方公尺的大小,睡覺之處也只需叁四平方公尺,我們就可以感到快樂。而此快樂比我們拿到十萬百萬元的快樂還要多。這種快樂是金錢買不到的。

   出家是爲了報答父母恩,卻帶給自己最豐碩的收獲,讓我們知道生而爲人的目的,生命的目標爲何,出家不要只是空談,最好親自體會更清楚和明白。

  將要出家時,卻差一點喪命

   出家,讓父母親向兒子隨喜出家的功德,並不是簡單的事情。不要以爲誰想出家就可以,那就錯了。能出家的人,必須有過去之功德跟隨,最重要的是他必須具有律藏裏所指定的資格,才有出家的機會。

   筆者的父親,在筆者小時候就往生了,沒有機會看到兒子出家所披的袈裟。

   而我在出家之前,差一點就命喪黃泉,比父母親早逝,幸好兩次逃過鬼門關。

   第一次我大概十幾歲,過馬路去幫媽媽買魚醬。當時天正下著雨,之前看過中國電影的武士與強盜搏鬥時,喜歡戴遮住臉的帽子。天性頑皮的我,就戴著此帽子過馬路,看不到迎面駛過來的車子,就被一輛機車撞倒,魚醬瓶也從手上掉落地上而摔壞。幸好機車行駛的速度不快,才能幸免于死。這是我第一次逃過鬼門關。

   另一次是患重病而入院。一天晚上我闌尾忽然破裂。當時只有媽媽與外婆在家裏,媽媽在淩晨一點才送我到醫院。醫生與護士卻檢查不出來是闌尾破裂!要命的是闌尾破裂腹部被細菌感染,家人就要准備後事了。

   我在醫院折騰了十五個小時,醫生們都試著檢查所有肚痛的症狀,最後才發現是闌尾破裂了。醫生就在當晚八點鍾緊急進行手術。而我也幸運地逃離了死神的魔掌。

   當麻醉劑失效,睜開眼睛時,已經是隔天的早晨了。我仍然感到昏昏沈沈,四肢無力。這時,我發現隔壁床的病人也是因闌尾破裂而動手術,他的病情很嚴重,他需要動用一架機器,把體內的髒汙吸出來。因而覺得自己實在很幸運情況不像他。

   當我回過神來,看見我的床邊坐著兩位老人家,她們看起來很累卻不太擔憂,我很感動,心裏想:“媽媽跟外婆一定是整晚都在照顧著我。”我覺得在世上,她們倆就是我最愛的人。

   我心中有種感覺,如果問這世上誰會以最純潔的心來愛我們,不會跟我們要求什麼,同時還願意爲我們而犧牲,這個人該會是誰呢?

   這兩位整晚都在照顧我的女人,即是世上最愛我的人,她們放棄了工作、家庭來照顧我。她們甚至可以犧牲她們的生命。我扪心自問,從出生到現在,我曾做過什麼事情來報答她們的恩德呢?

   毫無疑問她們從我這兒所獲得的,實在是“少得可憐”。這令我感到慚愧不已,今後我一定要加倍地謹慎小心,絕對不惹她們生氣,也不讓她們難過或擔心。

   因此,能逃過兩次鬼門關,是我出家的最大動力,我想讓她們看到我穿袈裟,讓她們當我是累積功德的動機,也讓她們不再爲我擔心,因爲我已經出家學佛了。

  每天都很靠近死亡

   筆者的決定是在讀大學的最後一年開始的,當時開始反省發現人生是無常的,有時早上見面,到了傍晚可能就陰陽兩隔了。

   曾出席多次的喪事,看到父母親爲孩子辦喪事而心力交瘁,看過外公外婆爲孫子的喪事而操心痛苦。這是令人感到心酸的。我們也不想遇到這樣的日子,但是,生命是難以預料的,誰也無法預知死亡,因此,有機會還是先出家比較好。

   後來,媽**健康有了問題,外婆也逐漸衰老了,因此,恐怕再不出家,她們會記不得子孫的樣貌了,因此決定一畢業就出家。

   不過決定卻因之後發生的事情影響了。剛一畢業,我就找到了一份優渥的工作,心裏認爲既然有了工作,那就先工

  作賺錢來報答媽媽養育之恩,至于想爲媽媽與奶奶出家的事就延後吧!

   幸好筆者還有功德,有一天,敬愛的師父知道我想要出家的消息,就特地到我家來。一見面師父就說:“這個雨居天去出家吧!”

   當時,我還叁心兩意,就回答師父說:“現在我剛剛負責起公司交代的任務,我不太好意思請假!”

  師父似乎看透了我的心,就提醒我說:“你死了,公司可不會爲你回向。”

  師父的話就猶如空中響雷敲醒了我,我心裏立即想到:“如果我現在喪命的話,能回向給我的人就是媽媽與外婆而已。”

   于是,我立刻答應師父:“好的,這個雨季安居我會去出家!”之後,我遵守諾言而出家了。因爲有了師父的提醒,媽媽跟外婆才有機會看到兒孫披上袈裟。

  從兒子出家所得到的功成名遂德

   當筆者出家成爲比丘,就發現泰國人相信兒子出家是一種報答父母恩的方式。但是很多人還想不通兒子出家什麼時候可以報答父母之恩呢?明明出家後,就要離開家庭,出外去托缽,單獨去行善。

   有一天,有人去請問師父類似的問題。爲了解開大家心裏的疑問,師父就慈悲地開示,現在,筆者就把師父的開示與大家分享:

   有關信仰是個人的問題。我們是佛教徒,是現代人,要做出怎樣的決定,就必須考慮原因和結果。佛法教導我們:“誰行善誰就得到善果;誰造惡誰就得到惡果。”

   “兒子出家會接受到功德,因爲他們遵循正等正覺佛陀的教導,精進修行。”

   父母親沒有跟著兒子一起精進修行,無法得到這部分的功德,但是會得到其他部分的功德,即是:

  (1)護持兒子出家

  (2)兒子出家後,因關心兒子而去供養托缽。當供養托缽後,就不只是供養自己的兒子,還供養其他的法師,所以他們就得到了布施行的功德。

  (3)有的父母很關心兒子,爲了能看到兒子,而在寺院待了半天或是超過半天,就有機會聽聞佛法,可以獲得關于功德與惡業的知識,進而使自己更愛功德,懼怕造惡,他們也會得到這部分的功德。

  (4)既然來到寺院,看到其他的居士認真持戒、打坐,就跟著他們進入了修行團體。所以,除了得到供養托缽的功德之外,還可以得到持戒與靜坐的功德。

   “出家的功德是有部分的差異,但是一定會得到功德。某些父母親,當兒子出家後,以爲會自動得到兒子所修的功德,所以沒有供養托缽,沒有到寺院去聽法,這樣到哪裏去得功德呢?但是也有父母沒有去寺院,但是出家的兒子回家講法,令他們感到法喜,然後就按照兒子的教導去做,去供養托缽、去持戒,那麼,這些父母親也會得到功德。”

   筆者對師父的解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師父對兒子出家的事情,及有關兒子出家後,父母親如何得到功德都解釋得十分清楚。

   除了接引父母親入寺修行之外,還要提醒出家的兒子,要經常邀請父母來累積功德,這樣一來,兒子的出家,就能讓自己與父母親都獲得很大的利益。

  爲世上最愛的人出家

   在我們生命中,特別是男生年齡越大離父母親越來越遠,而想獨自去開辟自己的一片天空。爲了預防離父母太遠,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爲父母親出家,就如他們毫無條件的照顧我們,無怨無悔。

   我們仔細地想一想,就會發現,在我們生命中,自己曾經爲很多人做過有益的事情。甚至有的人爲別人所做的事情,比自己的父母親還要多。我們好好地思考,別人我們都能毫無條件地爲他效力,我們爲什麼不盡力地報答父母的恩德呢?

   在我們生命中,不是隨時都有機會可以出家的,而且出家的人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出家。如果讓生命離開父母親越來越遠的話,父母可能就沒辦法看到我們披上袈裟了。

   因此這個暑假,筆者認爲是最適合男生出家,讓父母親看到我們披上袈裟。這樣,我們才是智者,正如佛法裏的智者所講的話:“生爲男生,要當今生與來生的智者,才會無愧于人。”

  

《溫暖之家 第五章 教導孩子認識生命》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