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次更換,他看起來就比較乾淨了。對於想要更換他自己心意衣裳的人,這是改善和提升它的價值的一課。對每一個人來說,這是最有意義的任務,從不可追溯的過去到無盡的未來—無盡,直到心意被提升到最後之處,當不需要再爲了淨化而更換衣服時。這是指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所有善信的皈依處,即使是邪惡者,終究還是不會舍棄或遺忘叁寶的。可以這樣比喻,有一個大家庭,有許多子孫,有好的,有壞的,但對他們的雙親都有最高的敬意。
038基於法義的厭離是一種解脫
這是長老阿迦曼所推薦的修習模式,那些服從地和恭敬地追隨他的人,必然在他們的內心達到相同的內在發展和內明初現。他的弟子們除了承襲這個生活方式之外,並依次教導他們的弟子們。這一切顯示著重要的事實—佛陀的教誡仍能産生相同的道和果,一如從前。
坦白說,尊者阿迦曼的修習模式,就有關於物質上的必需品而言,可以稱之爲厭離的方式。食物不足,居處簡陋,衣服經常缺乏,其他必需品也是缺多缺少的。對那些習慣於舒適、奢侈和欲樂生活的人來說,這種生活方式當然是無比的可悲和可憐。很明顯的,在這種厭離和自我禁锢中,是沒有任何歡樂的。對於長老阿迦曼而言,他是自願地接受這樣的生活,並由正法支持著。每個痛苦和忍耐的時刻並非沒有法義,這是基於正法的自我訓練。那些別人看起來可悲又可憐的生活,對那些以正法引導著生命的人,反倒變得愉快又舒適了,他心甘情願地接受這些困窘。
這個修習方法,也可以稱之爲忘我的修習。不論是行住坐臥,不論是吃飯或做任何事,不論是旅行到某個地方或是停留在任何地方,永遠摒棄自我享受或放縱於那個行爲的生理欲望。對於身體的快樂,或是對安逸和舒適的要求都無所寬容。有時會有連續幾天不間斷的斷食,以便於進行一段不間斷的精進。在這段期間,當然有痛苦,但是也有念住,以提醒修行人爲了精進的緣故而忍耐。
這個修行方法當然適合於那些生性素的修行人,對他們而言,每天吃東西可以增強身體的健康,但會使已經遲滯呆鈍的心意變得羸弱。因此惟一的方法是藉著斷食一段時間,犧牲若幹程度的體力。這種斷食的期限是決定於身體的體能和耐力,加上自己心裏覺觀的狀況而定,兩者都幫著決定中點。某些情況下,斷食能夠持續好幾天,當它在身心的耐力範圍內又不會擾亂平衡點時。接著生起的痛苦,就被耐力調和了,耐力順次被意志力增強了,意志力再被「盡諸苦邊」的決心所鞭策著。
在斷食期間,一個修行人只要觀察他自己心意的情況,就可以知道這個修習模式是否適合於他。對某些人,他們斷食愈久,心意就愈勇敢和光明,變得堅強和更充沛了。
在禅思的時候,時間的擺錘停止了—在正法的光輝中,沒有白天與黑夜的區別,饑餓和疲勞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於正法的全神貫注。當這些煩惱,如懈怠和散漫,正在睡覺時,就是修行人利用這個機會的時候了。只要他能夠爬到它們的背上,並且給它們裝個轭上去,那麽他就不應該猶豫。一有延誤即可能是更大的危險和重大的損失。一旦讓他們醒來,情勢可能就對他不利了,他可能成了一只溫馴的大象,在象師的鈎鎖之下任其處置;長久以來,我們的心意就被煩惱的威力所支配著,就像象師鈎鎖下的一只大象。心裏非常害怕鈎鎖,就像燙傷的小孩害怕火焰一樣。在這個情況下,能夠對抗象師的煩惱鈎鎖的就只有正法了。
從世間的觀點來看,心意和煩惱已經成了不可分離的夥伴。這産生了兩種人:一種,基於正法,爲脫離象師鈎鎖下的生活而奮鬥;另一種,由煩惱引導著,必須縱容它們,乖乖地遵循它們的指令。這第二種生活方式的結果,對他們自己和別人,都是不問自知的,因爲煩惱累積於內心的力量,遲早都會流露於言行之中。象師愈是嚴厲地揮舞他的鈎鎖,更多痛苦的血漬就從受傷的心靈飛濺而出。這就是爲什麽,一個認清實相的修行者會那麽堅定於追求自我解脫的緣故。在奮鬥過程中的饑餓和其他的困窘,都被心甘情願地接受。即使死亡,當它是奮鬥的結果時,也被視爲法壇上的一個犧牲者。對這樣的心意而言,這條路是不可轉變而絕對的。
長老阿迦曼透過他自己的成就,已經認知煩惱和正法的力量,回到東北,就開始依照他定期內所達到和證知的法義來教導他的弟子們。用那個方式,他經常鼓勵比丘和沙彌要堅定不移,並樂於把他們從自己煩惱的奴役力量之中解脫出來。
039五力
長老阿迦曼最常教導並用以鼓勵弟子們的正法題目是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他斷言,一個經常具足五力的修行人,不論他在那裏,都可以預期他只會進步和發展,絕不會減損或退步。以下是他對比丘開示的要點,坦誠而正直,有著高度的啓發和鼓舞作用。當然,它是跟他的生活方式一致的。
「薩」是指對佛陀的教導有信心,這是佛陀如此仁慈地賜與世間的。如果我們能夠真誠而熱心於修習的話,那麽佛教徒就在能夠蒙受教導之光所庇護的有情之中。我們知道自己遲早一定要死,但是我們什麽時候會死,並不如我們會怎麽死那麽重要。我是否將被煩惱擊敗而死,在煩惱、業力、業報的輪回中糾纏不清?或者我們將死於已經結束了這個輪回的流程?「擊敗」這個字眼到那裏都是不受歡迎的,就連小孩子玩遊戲也想贏不想輸。這對頭陀行比丘是個訓示,他必須勇敢地爲勝利而奮鬥。如果他被擊敗了,那麽他的生活方式就是一個挫敗。當悲哀籠罩著他時,他的態度和他的表情必定是沮喪的。當大量的痛苦堆積在臨終者身上,讓他透不過氣來時,是不能期望從這樣的死亡中得到利益的。
追隨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這是必要的,我們對他有信心,相信他的教導,自己效法他的精進和忍耐,以他防護的念住來保護自己,遵行他的修習方法,堅守你的本份,不要由於缺乏念住而散漫不專。用他已經爲我們設計好的方法,以決心而奮鬥,去實踐能産生結果的因緣。他的教導是針對智慧之人,那是他已經解說的各方面的智慧。當我們在聽、吃、喝,無論在做什麽的時候,我們都必須開發這個智慧,才能免於自我迷惑或無知,它是産生不了好東西的。對一個無知的男人、女人或小孩,能夠期望他有什麽作用呢?頭陀行比丘不應陷在愚癡的泥沼中,那就是把事情視爲當然,這不是苦滅之道,那和他被認爲是個出家人(沙門)是不相稱的。這類人必須經常充實他們自己的智慧。
這些是他最常給予頭陀行比丘弟子開示的重點,它是坦白而直接的,它對於已經決心進入煩惱和正法之戰的修行人,對於爲了最後的勝利—解脫、涅槃,已經准備接受任何挑戰的人,真是意義重大。
040說話有勇氣和信心
這是從長老阿迦曼的一個年老的弟子阿迦尊者那裏知道的。他引導著一群比丘和沙彌,無論群體多大,看起來就像一群已經去除煩惱者的聚會,看不到任何放逸的言行舉止。無論他們是在住處或是集會中,大家都是溫雅而莊嚴的。他們的態度是如此的無瑕而感人,令人不禁認爲他們都是阿羅漢。然而不是,因爲從他們向阿迦尊者請教的問題—有關於他們在禅思開發期間的經驗,即可知道。每一個詢問者已經達到什麽程度,大致上可以從請教的問題來測度,因爲那些問題包括了禅思和智慧,從初步的到高深的內明。
無論是在回答問題或是開示比丘,長老阿迦曼說話時有著勇氣和信心,讓他的弟子們確信他所說的法就是他自己已經親證的法,而不是他所臆測或想像的法。給予聽者無言的保證是—如果他們照他所開列的方法,堅持他們的努力,有一天,他們也能夠親證他所成就的法。
所有他的開示都經過斟酌,以適合聽者的根性,他們也許是比丘、沙彌和在家善信。他的解說很詳細,因此他們都能夠輕易地記住並且付諸實行。對於在家善信,他特別地解說與他們有關的法,布施、持戒和心意開發。尊者阿迦曼教導他們這叁項修習是生爲人身的基本行爲,也是佛教生命的基本步驟。每一個人類,在他或她的前生,必然已經積聚了至少叁項中的一項,否則他或她不會擁有人身並出生在人間。
布施是身爲高尚人類的第一個情操,他是一個被同情心—對於其他不如他的人類或動物的同情心,所驅策的人。這也許用金錢或其他物質的方式來完成,也可能是用有關於世俗的或宗教上的忠告或規勸的方式來完成,後者就被稱爲法施。布施這件事情,除了布施本身的內在業果,也就是由那個無私的動機所予以調柔和升華的心意之外,應在不求任何回報下完成。布施的另一方面就是願意原諒別人—對自己做錯事的人。一個樂於布施的人(上列各方面)不論他的身體外貌如何,在社會上都被敬愛著。他被人們和看不見的天使(諸天,包括地居和空居天)所喜愛著。不論他走到那裏,絕不會陷於無助的窘境。在人類的世界裏,很明顯的,一個修習種種布施的人,可以被說是,他已經爲自己做了最時髦的裝飾,並且是衆所歡喜的。富有的守財奴都期望別人的布施,那些無助的人們更不用說了。修習布施心願而養成習慣的人,由於業力的影響,不論他生在那一個存在的境界,都會遠離貧窮。布施的修習,幫助滋養和淨化人類的社會,讓生命更有意義和希望。沒有布施,世界馬上變得淒涼而乏味。因此可見,在人類社會中,布施對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換言之,一顆不動恻隱的心,必然趨於枯乾和荒蕪,全然沒有法義。
持戒是人們生命財産的安全和福利的護牆,它也是防止傷害別人的身體和感受的准繩,它是較高心意升華的另一個泉源。一個不受任何種類或程度的戒律所約束的人,對他所生存的社會就像一把肆虐之火。當大多數人們都變成行事不受戒規約束的時候,就可想像罪惡和暴力的大火將會橫掃世界,毀滅它的居民,塗炭它的地域!這個世界可能持續物質上的發展,直到它把自己埋葬在爲了身體的舒適所作的工…
《尊者阿迦曼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