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典型方式。
不論他到那裏,都有著關於法義的問題請問他,但是它們太多了,無法記憶或記錄。
119在烏東泰尼
尊者阿迦曼離開那空拉加西馬繼續前往烏東泰尼。他到達了空科城,許許多多的人們到火車站來迎接他,他們請他終止他的旅程一段時間,然而他說他不能這麽做,因爲這城鎮早先並不包括在他的旅程之中。
到達烏東泰尼,他首先到菩提頌風寺,跟他的上座趙坤達摩伽地住在一起,他在那裏受到許多來自烏東泰尼各地,也有來自諾格凱城和沙口那空的人們恭敬地歡迎。
從菩提頌風寺,他前往諾涅尼維特寺,他在那裏過雨期安居。在這裏,他的上座趙坤達摩伽地經常地率領成群的在家善信,包括政府官員、生意人和一般人們,在每一個齋日(滿月日、半月日、和新月的前一日)來看他,請他開示。他的上座被烏東泰尼的人們視爲他們的恩人,他給他們帶來了尊者阿迦曼。他曾經辛苦地前往清邁,那距離烏東泰尼非常遙遠(當時兩個城市之間沒有直接的交通,甚至兩個地區之間也沒有。必須從東北到曼谷,國家的中心部位,然後再上清邁,它在北方,然後進入尊者阿迦曼所住的曠野地區,那距離清邁城仍然很遠)。他的上座一直非常地熱衷於佛教的修行方面,從未倦怠地致力於法義的探討,尤其是在它的實踐方面。他始終深爲尊者阿迦曼所感動,尊者在烏東泰尼期間的一切需要,都由他照料,從未疏忽了代表其他人問候尊者的健康和需要。他經常力勸人們前去看望尊者請他開示。如果他們不敢獨自前往,他就很樂意地志願去介紹他們給尊者阿迦曼。
雨期安居過後,尊者阿迦曼喜歡城外一個隱居的地方。諾拿建村,大約離城十二公裏,是他住了一段很長期間的地方。它是一個安靜的林區,有著茂盛的綠色森林,十分適合他。
在烏東泰尼的雨期安居期間,他對烏東泰尼本地和鄰近城鎮的比丘、沙彌和在家人的精神提升,有著非常大的貢獻。那裏有川流不息的比丘和在家的弟子前來聽他說法並依他而作功德,他們大多數在他前往清邁以前就已經是他的弟子了。知道他的歸來,他們都很高興而前來看他請求開示。他當時大約七十歲的年紀了,仍然很活躍。事實上,他總是活力充沛而不喜歡在一個地方停留很久。他喜歡獨自遊行,在曠野裏過著孤獨的生活。
120前生的愛情
就像在其他地方,許多人們請教他的問題,有些也跟其它地方的問題相似,大致上有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個有關於個人心裏天生的性格和性向,尊者阿迦曼解釋爲那是個人前生的決心,成爲後來導致可見結果的根本原因。因此那個人自己的動機爲他自己産生了連續的結果。第二個處理的就是由於在過去生或多生曾爲夫妻,而被稱爲「一見锺情」的問題。
問:我們怎麽知道這對男女的愛情是否緣自他們的前生或者是在此生他們才相遇呢?
尊者阿迦曼:對於普通人,是沒有辦法加以區別兩者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彼此盲目地(也就是出於感情地)相愛,很像一個饑餓盲目的人,把他抓住的任何東西往他嘴裏塞,不管它是什麽,它的味道或營養價值如何。每次,他惟一的目的就是減輕饑餓的痛苦,人類的一見锺情也是如此。
大部份情況下,很難等到那種愛情來臨,這件事情所包含的煩惱、淫欲並沒有那麽有耐性或選擇性的能力,它抓住每一個足以吸引人的「一見」,不知道「偏愛」,也不忍受界限或束縛,就是淫欲使他成爲其犧牲品之下的冒失鬼,他盲然不見所有的禮節的、道德的、文明的和節製的法則,這就是勝過所有心意的淫欲。那些不想無條件地屈服在它的牛轭之下的人們,如果尚未消除它,就必須藉著他們自己服膺於自製和調伏的力量,來對抗它所包含的全部力量。如果沒有爲這特殊目的而開發出來的神通力,就沒有辦法知道愛情(或事實上是淫欲)是否緣自過去生或多生。因此,只有透過自製和節製,一個人才能克製它泛濫的河流,在所謂愛情汪洋,無助的漂泊中得以守護他自己。
問:一對夫妻如果想要在來生相聚,永不被拆開,他們應該怎麽做?
尊者阿迦曼:一個希望只能做個引導或途徑而已。爲了它的實現,它必須要有行動或因緣支撐著。例如人人都希望成爲百萬富翁,但是有多少人能達到那個目標?大多數人懷著那個希望,卻沒有能力去實踐其因緣,他們依舊貧窮。一對夫妻之間的愛情也是如此,如果他們希望在未來生生世世彼此幸福地相聚,永遠不相分離,他們必須要有相同的知見和行爲模式,並且彼此滿足於對方,不邪淫,邪淫破壞了配偶心意的安甯,並導致信心的喪失。如果夫妻都有相同的願望,並能夠實踐上面所提到的因緣,永遠同樣地忠實可信,那麽他們的希望必定會實現,因爲那裏有著那些因緣的果報。如果他們只是懷著這樣的欲望,但彼此的行爲表現不同,這樣的願望,無論如何熱切,都不能實現。難道你們只想再結合而已,沒有其它的事了?
在家人回答:就我所能想到的而言,我不知道有任何比那個更重要的願望。我也許想要富有、出名、生天或涅槃,但我知道沒有我的妻子我會活不下去。我所有其他的願望都次要於這個關系我妻子的願望。如果這有可能的話,我將樂於把其它的當作額外的所得。起初,在尊者阿迦曼面前,我不禁感到慚愧,也害怕您的責備,但是我想其他的人們多少也是相同,差別只是他們不敢說出來而已。
尊者阿迦曼(笑著):那麽無論你到那裏,你都必須帶著她了,是不是?
在家人:我慚愧地承認這是真的。因爲這件事我現在不能成爲比丘,我的太太將會孤單,沒有任何人給她溫暖和舒適,在財務上和其它方面支持她。我曾經從經典上知道,在天界裏有男女天使,享受著種種娛樂和歡喜,當然那一定是很快樂的住處。但是在梵界,就不像天界有這些東西了。那裏一定是一個很孤獨的地方,誰願意轉到憂愁和悲傷的時代?涅槃似乎更糟了,因爲那裏對外在環境沒有反應。那是完全地自製,不依賴任何人和任何事。從其他同樣地證得涅槃的人那裏能有什麽驕傲和光榮呢?在人類世界裏,富有和高位的人受到他周圍人們的尊敬和禮遇,但是任何達到涅槃境界的人,可曾從別人那裏贏得這樣的賞識或禮遇?對我而言,似乎所有的賞識和尊敬都永遠消逝了,這使我懷疑,對任何達到涅槃的人,真的有多快樂?請尊者阿迦曼原諒我愚蠢的唠叨,但是它困擾我很久了。能夠向一個像您一樣的智者表達自己的疑惑,真是一件好事。
尊者阿迦曼:天界、梵界和涅槃,不是像你這樣充滿疑惑的人所知所及的,他們爲那些已經認清其價值的人們而存在,每一個都比在他們之下的境界更進步。他們是爲那些配得上的人,而不是爲你這樣連作夢都想不到他們的人。如果你的妻子還活著,你就不能到那裏去。
即使你的妻子死了,你也無法不想她,同樣也不能實踐到達那些境界的因緣,那比不上你太太那麽好,在所有那些境界裏,你太太都不在那兒,因此,在所有那些境界裏,沒有人能夠給你「快樂」,只有你太太才能。這就是你疑惑的原因,因爲你害怕被剝奪了這樣的「快樂」,對不對?(尊者阿迦曼和發問者都笑了。)
但是你應該知道,即使在這個世界上也有許多種快樂,每一種都視其所經過的管道而定,所以經由眼睛有愉悅的景象,經由耳朵有愉悅的聲音,經由鼻子有愉悅的香氣,經由舌頭有愉悅的味道,經由身體有愉悅的接觸或溫暖,經由心意有愉悅的思想。你知道吃東西是怎樣的一種樂趣嗎?同樣的,睡覺或結爲夫妻也是一樣。就是經由這些不同根門的樂趣,才是人們所有行爲的首要發動者。但是樂趣或是快樂可以再被分成不同的種類和等級,從這個世界人類的快樂到天界天使們的快樂,到梵界的快樂,到那些已經達到涅槃者,涅槃與其它的快樂全然不同。所以在你的情況下,你是不可能只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發生樂趣而已,否則你就可以整日全身地縛住你所愛的妻子,不必吃、睡、做其它的工作和用其他的方法來做功德了。你認爲從你太太得到的快樂,能夠取代所有那些身體的機能而維持生命嗎?
在家人:哦!那怎麽可能!尊者阿迦曼。我們曾經吵過幾次,那不可能從她身上期望一切事物。
這個在家人的說話態度很坦白而正直,他也善持戒行,相當地熱衷於法義。他深切地尊敬著尊者阿迦曼。這就是爲什麽每當尊者阿迦曼不接待其他訪客而有空的時候,常常跟他作非正式的談話。事實上,很少人能夠坦白而不害怕地跟尊者阿迦曼談話。
這個在家人非常熱愛他的妻子和孩子,同時也非常地感動於尊者阿迦曼。每當尊者阿迦曼忙著接待客人或其它工作的時候,他不會以任何問題來麻煩他,但會在尊者阿迦曼面前頂禮(表明他就在住處附近),然後就去幫助其他的比丘和沙彌做些體力的工作,因爲他跟他們特別親密。每當機緣許可的時候,尊者阿迦曼也喜歡跟他作非正式的談話。
121內在的法拉(比丘身份)
尊者阿迦曼在他的時代裏,就有關於善知根性和他心通而言,是無與倫比的。他對待其他人(也許是訪客或弟子,比丘或在家人)的方法,是非常地個別和獨特的,在各種機緣下,對所有的人們都沒有既定的模式。
當他在烏東泰尼城的諾涅尼維特寺,作雨期安居期間,有許多比丘弟子接受他的訓練和引導。當時的寺院遠比今天來得安靜,因爲沒有許多人們或汽車到那裏。所有到那裏的人都是動機善良而行爲端正的,沒有人懷著惡意來看他,不論是刻意或無心的。住在那裏的比丘和沙彌,都能夠投注他們所有的時間於內在的開發,而不被任何障礙所分心,有很多的比丘都達到了他們的希望。
在晚上,排定教導比丘們的時間裏,他會以戒德開始開示,然後提到禅思、智慧和解脫,然後他會詳述法義的實踐方面—一般修行人如何遵從那些修習才能達到這些等級的法義。
他經常強調守戒的重要,那表現出比丘生活的特徵。一個修行人不應…
《尊者阿迦曼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