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森林內的整個期間,從未遇到任何人類的居處。就他能夠活著的事實來說,已經是奇迹了。或許是因爲在那個森林裏的天人保護著他,或許是法的保護力量,或許兩者都有。
他所告別的緬甸村民們都非常地關心他,非常害怕他會在路上死亡,但是他們又沒有其它的方法,他們知道他跟他們住得愈久,就愈有被查出的危險,而會被英國人殺掉。他們知道這樣的旅程中,他存活的機會是很渺茫的,但是這樣的機會還是值得嘗試的,總比光在那裏等著被殺害要好些。
上面有關長老阿迦口布曆險的記載是簡要的。就像他的禅師長老阿迦曼一樣,他甯願在山間林下的隱僻之處,獨自居住,渡過此生。這裏所敘述的是他自己所陳述的,讀者們可以自行評論。
182尊者阿迦曼和弟子之間的關系
這種喜歡住在山間林下,多少是尊者阿迦曼的弟子們的共同特徵。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尊者阿迦曼自己就推薦這種森林裏的獨居,並經常說任何他所證知的法,粗糙的或微細的,任何他所教導弟子的法,都是他住在山間林下期間所面對的嚴厲考驗的結果。
尊者阿迦曼的身體已經去世很久了,但是在他和那些有禅境性向的弟子之間仍有連系。就像他仍然活著,因爲每當在內明或禅思上有個障礙,他就在禅境中出現,給予那個弟子克服那個障礙所必需的任何開示或忠告,就像阿羅漢弟子曾經出現並開示他一樣。他的開示結束了,禅境就消逝了,然後就輪到那個弟子去思考他所說的,去克服那個障礙,沿著正法之道前進。
對那些從未經曆這種現象的人,這樣的連系當然像似不可思議的,不可能的。但是對那些已經有過這種經曆的人和曾經從此受益的人,再多的爭論和邏輯推理也不能改變事實。這裏必須再重複,只有那些具有這種性向的弟子才會經曆這個現象,並不是所有的弟子都是這樣。就他的某些弟子們的這種經曆,和尊者阿迦曼本身聆聽佛陀和阿羅漢弟子的說法,可能有些類似佛陀藉著禅境給他在兜率天上的母親—摩耶皇後說法那樣,然而關於佛陀的事情,比起那些關於他的弟子們的事情更易於令人相信。作者因此不願對這件事多說什麽,把它的真相留待讀者的判斷,因爲理由很簡單,任何親身經曆的事情,必定遠較千言萬語的爭論和解釋更爲生動和真確。作者也認爲一個人必須盡他最大的努力,去親自體認個人理解範圍內的事物。臆測、空談、推論、爭辯、成見、批評都因直接的經驗而消逝。
尊者長老阿迦曼布利達陀的傳記將近結束了,它仍未被寫成正式或學術性的型態,因爲那將超過作者的能力。這已經是個很長的故事了,但它並不完全,如果不是因爲作者有限的記憶,將有更多可以記載的。然而目前所記錄的,從他的年輕時代到他般涅槃,對於那種相同的修習模式有著相同性向的人們,可能是個鼓勵和內明的泉源。尊者阿迦曼的生命是清淨無瑕的,用佛教徒的術語來說是個智者的生命。年輕時,他從未傷害過任何人;出家後,他從未停止精進於堅定地自證於正法之道,直到許許多多的比丘們和在家善信們尊敬他爲他們的精神領袖和師父,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天。這樣的生命被稱爲jotijotiparayano—光明地來,光明地去,也就是善來然後善逝。
他自我開發的方法是典型而堅毅的,他不容許超越法義範圍的煩惱。他滅除所有的煩惱,而在他的弟子圈中公認爲是個阿羅漢。還有,他給別人的幫助,絕不離開他自己已經證知的正法之道,從最初開始的階段到究竟果證的階段,他能夠知道那些親近他的人們的特點、性向和態度,而調整他的開示來適應他們每一個人。他的慈心是無限的,他遍覆一切,不論年齡、性別、身份或階級。
尊者阿迦曼持續教導他的弟子們,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天。他的解說,對於克服他們似乎無法逾越的障礙來說,絕不失爲暗路明燈。尊者阿迦曼開示每一個弟子,都是爲了他們自己的進步和安穩,所以沒有人會後悔見到了這樣的一位貴人,一位叁界中至高無上的人。他的年長弟子們,經過他的訓練和指導,已經堅定地自證於法,現在已經都成爲適當的阿迦尊者了,領導著人們沿著正道前進,在全國各地都有許多的弟子們。還有一些弟子們,他們在正法中如同百萬富翁,但卻樂於孤獨隱居的生活。所有這些都是由於他的開示和他的法義所庇護的。
至於有關人力資源的開發,尊者阿迦曼在這方面的貢獻是不亞於任何人的。他喚醒人們覺悟生命的真相,覺悟什麽是對的和什麽是錯的,覺悟什麽是因緣和什麽是果報,這一切都是萬有的真相。世界是否會發展或衰落,將視人們的心意而定,心意是首要的原動力。如果它擁有正確的態度,也就是法義,所有經由語言和行爲的表現,都將被導向進步和提升。這樣的心意是以法義的方式開發的,空談法義,只是重複它所聽到的而已,那是不劃算的,那只是未開發心意的標記罷了。
尊者阿迦曼了解來見他的人們,知道他們的缺點和長處。那些了解尊者阿迦曼的人,都會衷心地受他感化,並且准備爲他犧牲一切。相互的了解存在於他們彼此之間,他們的關系是無我的。這再度顯示了心意是善惡顯現的最大能源。
那些人不怕危險和死亡,去做任何他們決定要做的事情,它也許是善的或惡的,他們的心意必定是不可抗拒地被牽引向它。尊者阿迦曼的弟子也是這樣,尤其是他的比丘弟子,他們由於他的法義而「醒悟生命」,都准備犧牲他們肉體的生命來奉行他的開示,對許多受他感化的人而言,他人格的輻射和他開示的法義,都是令人歡喜而像磁鐵一般。至於對作者來說,尊者阿迦曼似乎剛剛才逝世,許多他生活上的事情,仍然活現在心眼裏,而他的慈心仍然溫暖著身心,盡管事實上他已經去世二十年了。
183尊者阿迦曼的最後開示
作者願意以尊者阿迦曼最後的開示,從他生病的第一天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天所作開示的重點,作爲尊者阿迦曼傳的結尾。他的身體在體力和生機上持續地衰弱,他說他已經觀察思惟著這個事實超過六十年了,而從他證知真谛的那一刻起,就沒有什麽讓他執著或在意的了。身體從受孕那一刻起就趨向死亡,任憑我們執著它是我們自己的,它卻表現得既不慈悲也不寬容。它是由與外界相同的元素所構成的。這些最後的開示,就是對弟子們的警告了。
「我一直所關心的就是那些從遠近而來的弟子們,」他說:「因爲當我走了以後,你們可能會痛苦。就是爲了這個緣故,我才經常告訴你們絕不要太過自負。否則,你們可能停留在自我滿足,迷惑著你們自己而認爲保留著少許煩惱對你們是沒有什麽害處的。不論這些煩惱的數量有多麽少,它們都有潛能去生起無盡的生生死死。你們應該揭露它,當你們還來得及抓緊他們的時候,要毫不遲延的滅除它們。不要拖延這項任務,以至於太遲了。這是我對你們的警告。
「你們是否已經證知了,在這個世界上,人類和動物無數的痛苦是從那裏來的?他們來自煩惱和貪欲,它們似乎如此的無害和微不足道!我已經用我所有念住和智慧的能力去探究生死和其它痛苦的緣起和結果,並發現除了這些看似無害而微不足道的煩惱之外,沒有其它的養殖場。只要注意你自己的心意,並對你趨向煩惱的心態做個如實的觀察,如果你仍然認爲它們是小事而不留意它們,那麽你對我所說的,不管多麽長,就好比是湯壺裏的杓子。如果你希望成爲舌頭,能夠知道法味,你必須注意我的警告,如果你已經錯過了這個你所應把握的機會,那麽你的死亡將比一只動物的死亡更沒有用處,因爲至少一只動物的角、皮和肉都能夠被使用。即使活著,你的生命也好不過一只動物的生命。
「從我生病的第一天,我就告訴你們我要死了。不執著的死亡就是所有憂悲苦惱的死亡。沒有什麽未辦的事,沒有任何的期望。帶著煩惱的死亡,生起不滿足的感受,導致一個新的誕生,不管它是在那個識界,只要有煩惱就有痛苦,你們不應懷著要再生於某某境界的希望,然後迷惑你自己,認爲你將在那裏享有快樂。只要有絲毫的貪欲留著,就有痛苦的種子潛伏著。
「做爲一個比丘,如果心意不能享有禅思的甯靜,那是沒用的。如果你經常被煩惱所製服的話,你絕不會感受到任何心意的安甯。從現在起,精勤自證於正法之道。那些能夠勇敢而堅毅地去與那些永遠違背法義的煩惱戰鬥的人,必然能在他們自己的心中,當下(此時此地)就享有快樂和安甯,這是能夠完成的一項任務,它不像經由生生死死遊蕩在諸有境界裏那樣無邊無際。佛陀所宣說的每一種法義,都是爲了唯一的目的—掙脫這個無盡的遊蕩和它所帶來的無數痛苦。
「那些志在超越這個惡性循環的人,必定能夠運用存在的叁個法印—無常、變遷(中譯注:苦)、無我的真理—於叁界諸有,在那裏這叁個法印永遠現前。它們在叁界中各種識界裏的差別,並不在於種類,而只在於程度。這個真理必須透過智慧予以證知。執著,無論微細和強烈,只有智慧被充分地強化和開發時,才能被摧毀。在叁界裏沒有任何煩惱能夠比得上完全開發的智慧,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已經正確地完成了這項開發。
「這不是贊揚智慧而犧牲其它修習的法義,它們就像補給官,它們的責任就是用食物、衣服和其它必需品來供給軍隊。它們本身並不是戰士,但是它們用來協助在前線作戰的戰鬥部隊。這裏的戰士是智慧,它們用其它修習法義的補給來跟煩惱作戰。就是智慧在與煩惱作戰,所以它們不容許一個修行人遊蕩穿梭於生死輪回。一個修行者,必須始終保持這個智慧。
「任何有障礙物的地方,就是你必須要堅決地超越的地方。不要憂慮死亡,當它是堅決精進地從心中除滅「生」和「有」的種子所得到的結果時。如果死亡要來,就讓它經過堅決的精進而來。絕不讓它降臨在一個被打敗而沮喪的戰士身上,因爲那將帶來長久悔恨的因緣。不要憂慮世界荒涼而孤獨,將沒有一個人出生來居住於上面,想著這種荒謬的意念,有什麽用呢?就是因爲懶惰和自我迷惑,衆生才必須感受無數的痛苦,毫無解脫的希望。
「我已經盡我所能的來教導你們,我並沒有對你們隱藏什麽,我已經完全而詳盡地解說了證知聖谛所必需的法義。只有一些事情是我曾經私底下討論和解說的,它們是那些有特殊性向者的個人經驗。我永遠願意盡我所能地去幫助你們解決難題,一直到我死去爲止。當我走了,你們將很難找到一個能給予你們這種協助的人。在書寫和演說的法義與在一個人內心所證明的法義之間,有著很大的鴻溝。一個自己沒有證知禅思、智慧、道、果、涅槃的人,要教育和引導別人到這樣的體認和果證是不可能的!」
正如佛陀對其比丘們的最後開示—「諸行無常,精勤得渡」—尊者阿迦曼非常詳細地解說佛陀的這一段話。
「在佛陀最後開示裏的『諸行』一詞,意思是一切諸行,但是就佛陀所指的重點來說,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內心的諸行,遠甚於外在的諸行。這強調著第二聖谛:苦集—思想引起痛苦,困擾心意並且不停地擾亂它的安甯。如果這樣的諸行都被智慧完全地證知,那麽它們的緣起作用(痛苦的養殖場)就結束了,於是就沒有什麽來打擾心裏的安甯了。思想仍然存在,但它們是已經被淨化了的思想,亦即,清除了無明和貪欲的煩惱。換句話說,它們僅僅是聚集(蘊)而已。這好比是在熟睡而完全休息的狀態裏,不會被夢境或是夢魇所打擾一般,那是全神貫注於內在不可動搖的安甯和喜樂(寂滅心)的心意,那就是佛陀和阿羅漢弟子們的心意特徵的情況。在這個心意情況下,絕對沒有任何執著和期望。同時地,由於煩惱的消滅,到達了涅槃和阿羅漢的果證,這是叁界裏無與倫比的奇迹。」
尊者阿迦曼沒有再做其它的說法。
184【中譯補述】叁只大象的禅境預言(見二二六頁)
公元一九九叁年十二月,密斯卡門女士來信轉述,她偶然聽到布瓦尊者提起尊者阿迦芳和尊者阿迦高(見四十七頁、一六八頁)證得初果的經過。兩位尊者都已逝世,他們很可能就是禅境中騎乘另外兩只大象的尊者,特別摘錄如下:
尊者阿迦芳曾經要求尊者阿迦曼讓他跟同學離開,到各地去旅遊參學,尊者阿迦曼不答應,並要他留下來好好旅遊他自己內在的身心。尊者阿迦芳遵從他的教誨而證入初果(心意光明,能見法光)。
尊者阿迦高(龍浦高)原本是個已婚的在家人,很喜愛他的妻子。有一天,突然撞見自己的妻子與人通奸,即便舍離塵緣而出家。剃度之後,經過十六個寒暑,跟隨尊者阿迦曼修習,卻始終未能進入深禅定中,尊者阿迦高猛然醒悟到那是他自己內心深處的恨在作祟。於是他以「慈悲」逆向觀察思惟,終於深入禅定,證入初果。
兩位尊者默默證入初果,都沒有向別人提起,而是尊者阿迦曼在第二天早上個別晤談時表示贊賞。兩位尊者繼續修習,乃至命終之後,骨灰均成舍利。
185道歉和祝福
所有已經記錄在尊者長老阿迦曼傳中的,並不是他一生的全部故事,只是記憶所及和從別人搜集來的大約百分之七十而已,剩馀的百分之叁十已經被慎重地刪去,但並不是未經作者本身的用心。它被刪去是因爲它對許多讀者可能是利少害多,這破壞了作者自己的用意—讓這本傳記盡可能地利益更多的讀者。即使在這本書裏所寫的那百分之七十,對某些人可能還是無法接受,甚至可能對別人有些傷害。作者願意爲這個不足之處,請求讀者的原諒。另一個沒有記錄尊者阿迦曼所有教導的理由是—作者覺得不恰當,因爲尊者阿迦曼本身可能會由於作者本身的漫無節製而遭受批評。
作者的原意是要依照古代編輯者的型態來編輯這本傳記,但這並未被嚴格地遵循著,所以它的內容有些雜亂,依照作者興之所至的口述遠勝過於依照公認的寫作原則,如果這裏有任何偏離或扭曲尊者阿迦曼的教導之處,作者請求尊者長老阿迦曼的原諒。由於他的法義,作者已經「醒悟了人生」。
但願他無限慈悲的力量,導向所有人們的快樂和安穩。願所有受他感化的人,都堅定地被鼓舞著去追隨他的腳步,而得到相同的成就和果證,願泰國享有進步、安定與佛陀的正法。
任何讀者們的批評都將被毫無辯解地接受,任何贊歎或鼓勵,同樣地,將被感謝地接受。
由於叁寶的功德,如果從這些努力中能獲得任何利益或功德的話,願回向讀者和贊助出版本書的那些人。願他們健康、進步和實現他們在佛法方面的願望。
佛曆二五一四年五月
泰文:一九七一年
英譯: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中譯:一九九二年一月八日
《尊者阿迦曼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