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般若見與息道觀(淨慧法師)
這次禅七主要以初學衆爲主,所以開示的時候,數息入門等方面的東西講得比較多一點。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咱們是打禅七,應以禅宗爲主,趙州祖庭柏林禅寺以無門關、無字公案而著名,老是講數息,是不是和祖庭的禅風無門關相抵觸?
我想,這兩者並不矛盾。第一天開示的時候,我就說過,安那般那是叁世諸佛入道之初門。既然是叁世諸佛入道之初門,我想,它也應該是我們四衆的入道之初門。安那般那是一個古老的法門,佛典中把它稱作是“古仙人之道”。它是過去諸佛已經走過、現在諸佛正在走、未來諸佛必定走的道路。這個法門,小乘也可以修,大乘也可以修,外道也可以修,區別在于發心。以大乘菩提心來修它,它就是大乘法門。以追求自我解脫的小乘發心來修它,它就是小乘法門。以追求人天福報來發心,它就是人天法門。所以,發心才是最主要的。修行境界的高低最終是由發心和見地決定的。
我們現在所提倡修的數息觀,包括數、隨、止、觀、還、淨六個階段,又叫“六妙門”。數息我們已經講了很多,它是六妙門最基礎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功夫用好了,換句話來說,當我們數息數到呼吸不澀不滑、若存若亡、綿綿密密的時候,你就不用再著意去數呼吸了,你可以隨息,即讓你的意念,隨著呼吸的出入,保持了了分明就可以了。
隨息達到了一定的階段之後,念與息完全調順,緊密相連,心更加深靜,息更加微細,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用止。所謂止,就是你的心更加明淨,更加專注,妄想更少了,粗念頭的生滅已經沒有了,只有微細念頭的生滅,這個時候,你已經忘了呼吸。
達到了止的程度,接著你就可以修觀了。觀就是在止的基礎上更加精微地觀察自己心念的微細生滅。在修觀的時候,如果覺得妄想又多起來了,散心慢慢地又重了,你就用“還”來對治。“還”就是回歸到數息上面來。通過數息,又使你的心重新達到一種輕安明淨的狀態,這就是所說的“淨”。
數、隨、止、觀、還、淨,可以同時參雜著用,也可以是階段性的運用。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靈活把握它。當然六妙門還有更複雜的講法。這裏只是作一些粗淺的解釋。
數息可以和禅宗的見地和用功方法結合起來。第一是要發菩提心,第二是要樹立般若正見。有了菩提心和般若見作基礎,數息觀就可以成爲禅宗的入道初門。
什麼叫做菩提心?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要從觀察四谛入手,由自救自度而進入到度他利他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大乘聖人以利他度他爲目標的一種廣大修行法門。當你觀察苦谛的時候,要發起衆生無邊誓願度的誓願。當你觀察集谛的時候,要發起煩惱無盡誓願斷的誓願。當觀察道谛的時候,要發起法門無量誓願學的誓願。當你觀察滅谛的時候,要發起無上佛道誓願成的誓願。如果我們用四弘誓願這種心量來修習息道觀,那麼息道觀就是菩薩道的有機組成部分。
什麼叫般若見呢?般若見就是真空見。可以歸結爲四個方面:一是要不執二邊。所謂兩邊就是有無、自他、生滅,等等一切對立的東西。般若見本質上就是中道觀,即超越一切對立的東西。第二是不住叁際。叁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般若見不能停留在叁際的某一點上,它是非常靈活、生動、活潑的,超越了時間的製約。第叁是不廢事業。就是不壞一切世間事業。這就是《法華經》上面所講的“一切世間資生事業,皆順佛法”。不是去破壞世間的一切事情,而是要想辦法去淨化它,這才是般若見的任務。第四是不壞世間。我們說空,並不是要把這個房子砸掉,並不是要毀掉世間法。空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運動,空就是無我。一個人只有在這樣一種思想的指導之下,他才有可能平等地成就一切世出世間事業,利樂一切有情。
如果我們以這種般若見去指導自己修息道觀,那麼息道觀就是我們成佛的一個方便法門。所以說,在菩提心和般若見的指導之下來修習息道觀,它不僅不背離禅宗,相反與禅宗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通過修習息道觀,我們就可以比較順利地進一步去修趙州老和尚的“無字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