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釋論開示之叁▪P2

  ..續本文上一頁家卻要忙著數錢,聽到乞丐快樂的歌聲覺得很納悶,心想:「他怎麼能那麼快樂?待我來考驗他。」富人就趁乞丐出門,偷偷放一塊黃金在他家,乞丐看到很驚訝,一開始還想:「這一定是有人忘了吧,我明天要還給他。」接著就想:「也許是珍貴的叁寶加持,送給我的禮物吧?」再接著開始想:「那我明天要把黃金拿去變賣,然後拿這筆錢去買房子,或是做點什麼好呢?」這樣想著想著,那天晚上就忘了唱歌了。

   這時一直在旁邊窗戶觀察的富人,就了解到:「有時反而是財富讓我們忘了快樂!」我們每天庸庸碌碌的過著,爲什麼這麼忙碌,無非爲了快樂,但反而沈迷、胡塗于庸庸碌碌當中,一生就這麼過了,忘了我們是爲了快樂而這麼做的。

   故事裏這塊「黃金」,對我們每個人象征的是什麼?可能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值得我們好好去想一想。

   認出快樂,感覺一口呼吸的美好

   我覺得快樂不需要想太多,快樂其實是一件很容易懂的事,越簡單、越單純的,就是越甚深、越真實的快樂。

   我們常以爲快樂就是越複雜的、越新的、以前沒有的事物,已經得到的就覺得沒什麼。其實快樂就是我們早就有了的,但我們忘了它有多珍貴,不再珍惜它了,反而冀求新的東西,不斷的向外去追尋。

   有一天我在住的地方,繞著寺院走走,天氣很好,因爲慢慢走、慢慢走,身心都放松,忽然有個想法出現:「哦,我在呼吸耶。」大家可能覺得呼吸有什麼了不起,但當我覺知到自己在呼吸,就覺得有種喜悅、滿足的感覺,它是從內心生起的一種自然的喜悅與滿足感。

   爲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仔細想想,我們每一口氣都跟衆生息息相關,以科學角度來講,氧氣也是森林和樹木所給予的,而且我們不只是呼吸一次,一天有無數次呼吸,一生不知呼吸了多少次,即使你只感受到一次呼吸,都可以感受到裏面含藏了無量的因和緣。呼吸的時候,你可以慢慢去感受它,會發覺原來每次呼吸都聚集了這麼多微細的因緣,這麼微妙的、包含這麼多因緣的一次呼吸,我卻剎那剎那的做到了,現在能這樣活著真是很難得的一件事,突然覺得自己很幸運、很幸福、很喜悅。

   想想看,如果我們呼吸的氧氣是要買的,或者刻意努力才能呼吸的話,那不就辛苦了嗎?

   只要我們能仔細思維,懂得感恩和珍惜,一次呼吸都是很難得的,這些喜悅一直跟著我們,就在這些細微當中,隨時跟著我們,不是只有有錢有勢的人才有。快樂只是有沒有被認出來而已,也就是懂不懂得知足和感恩而已。

   有些人會想所謂「知足」,到底要到什麼程度才應該知足?其實不管你擁有很多、還是很少,都可以從裏面學到一種知足,這都在于你的心,你的心會給你快樂,所以我們要去學習知足,讓自己擁有知足的心;否則不斷追逐無盡的欲求,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

   就像地球資源,就因人類的物欲而遭受濫墾濫伐,人類欲望是無窮的,以這樣貪得無厭的欲求濫用地球的資源,地球很快就會被我們耗盡了。我們真應該爲我們的下一代想想,甚至只是爲自己下半生想想。譬如我們的飲用水,那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但現在很多地方都有水的問題,所以我常提醒僧衆,喝每口水、每一次用水都要珍惜,不要浪費,像非洲等很多缺水的地方,甚至要喝牛的尿。

   所以我們要覺得感恩,對生活中使用的、經驗的任何事,帶著知足的心去感受,就容易活得幸福。

   這一段我們都在談論因果,這些都在因果的道理裏面。

   想做佛教徒,要先做個善良的好人

   明天會講叁主要道的第二部分「菩提心」,也會給菩薩戒。首先我自己是不是一個菩薩呢?我也不知道。但因大衆的福德之力,我們聚在聖地,如果能藉給了菩薩戒,讓大家生起一點菩提心,也是我的一點祝福和心意。

   我在辯經法會上說過,我從小誕生在一個佛教家庭,父母他們對佛法很虔信,比起他們我真的不算什麼,我的親戚朋友也都對佛法很有信心。後來我得到一個噶mb的名號,被帶到寺院,有個老師二十四小時跟我在一個房間裏,我哪兒都去不了,還有行持很好、很有善行的侍者整天在身邊。後來來到印度,也遇到很多具德的上師,跟隨他們聽聞了法教……從這樣的經曆看起來,大家一定說:「你絕對是個佛教徒」,但這樣就真的算是個佛教徒嗎?

   有時我們說自己是佛教徒的時候很確定,但如果問:「你是個好人、善良的人嗎?」有時反而會遲疑一下,不那麼確定,這真是很不好意思,但這種情形卻很多。這是很重要的部分,做爲一個人,你得先是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才能成爲佛教徒。就像想做一個黃金的寶瓶,首先材質得是黃金,想做金瓶,卻只有銅,永遠也做不成金瓶;想成爲一個佛教徒,至少要先成爲一個善良的好人。沒有善心,卻想成爲佛教徒,是種邪見。所謂善良的好人,不是指完全沒有煩惱和情緒,這很難,但至少情緒要比較輕微,不那麼放肆。只要你是一個善良的好人,自然就會是一個佛教徒。

   「佛教徒」僅僅只是個名稱,貼上這個標簽,其實無法改變你。能不能成爲真正的佛教徒,在于你願不願意真正改變,成爲一個善良的好人。隨時要提醒自己,隨時和自己溝通,看自己有什麼地方是善良的、還不足的地方是什麼,隨時調整,朝善的方向改變自己。

   最後,維那師帶領大衆唱頌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道祈願文〉(大祈願課誦本P389)

  

《《叁主要道》釋論開示之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