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了義炬》第叁堂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著和萬般牽挂,而讓死亡變得可怕。這種多余的痛苦,其實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因此思維「無常」時,重點是要具有一個能夠坦然面對死亡的觀念。這觀念就是:我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沒有任何人例外。

   藉由這樣的思維,就算沒有辦法馬上開心地接受「死亡」,起碼也不會因爲害怕而備受折磨。什麼時候開始去想呢?就是現在!從現在起培養「無常」的觀念,而不是在臨終的那一刻才開始,屆時爲時已晚,想准備也會力不從心。

   每一天都要練習死亡

   所以當面對「死亡」時,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准備。過去祖師的口訣就是,將我們的一天視爲一生,起床如同嬰兒呱呱落地,盥洗、打掃如同出生後的沐浴,吃飯如同被哺育,工作如同逐漸長大,下班後躺在床上時則想,這就是我的臨終時刻了。

   藉由這樣的反複思維,第一個好處是會更珍惜每一天,不僅不再虛度光陰,也可以改變對于「無常」的負面感受,不再覺得死亡就像天昏地暗一樣的讓人萬念俱灰。

   第二個好處是讓「無常」成爲光明積極的同義詞,賦予我們新的、重生的機會,就好像即使前一秒造作了惡業,下一秒也可立即選擇忏悔、選擇改變。因爲「無常」,我們才有機會得以改變。

   第叁個好處是,因爲每天如一生,等于每天都在實習死亡,因此真的到了臨終的時候,「死亡」就不再是突發的噩耗,因爲平常練習很多次了,而變得稀松平常,你也會因此更坦然、放松地接受死亡。

   第五點,思維死後會如何

   要觀想:「死後,就算是轉輪聖王,也帶不走一口飯、一件裹身的衣服、一小塊珠寶,甚至連最卑微的仆人也無法帶走。當身體被捆屍布包裹後,用繩子捆綁起來,所有人看了都覺得惡心;過了幾天之後,一點痕迹也不會留下。

   到了那時,心沒有方向,就好像鳥的羽毛被風吹著走一般,走在中陰恐懼的險道上,在不熟悉的世界另一邊陌生的遊蕩著,只能跟隨著善業惡業前行,而過去造下的罪業已經沒有辦法抛下,只有正法和善行才能有所幫助。現在若不努力,到時候就是想找誰幫忙,也不會有任何人能給我們幫助補救。」

   總之,現在不修學佛法是不行的;而佛法也不能就只是這麼隨便放著,還必須要將佛法放在心上,要修持到心與法相應結合才行。此外,當修持獲得穩定之後,自己臨終時會感到歡喜,別人也會稱贊:「是個真修行人呀!」並且把你當作禮拜供奉的對象。

   我們會說:「哎呀呀,某某人死了呢!」還有些地方的人,見到有人死去時會說:「喇嘛千(上師鑒知啊)!」雖然嘴上這麼說,卻不覺得死亡也會很快的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算知道總有一天要死去,卻也覺得自己一時半刻是不會死的。

   縱然了解不知何時會死的道理,卻沒有堅定的認識,在遇到一些違緣,心被世間的幻象所欺蒙的時候,便會做出違背佛法的行爲,這真是太沒腦袋了,讓過去一大半人生都浪費了。要想著:「現在閻魔王就快要來到門前,已經沒有時間再去想那些名聞利養了。」因此,要趕緊地讓身語意進入到佛法的道路上。

   很多人認爲死亡超出經驗範圍,但很多事物並不會因爲無法經驗就不存在,例如拜科技發達之賜,而讓我們體驗到更多人類感官體驗範圍外的豐富世界。談到「死亡」的時候,對于相信死亡、相信輪回者來說,死亡不代表一無所有,而是輾轉繼續投生。因此當思維「死亡無常」時,也要一並思考死亡後會如何。

   第五句談到,死亡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畢生汲營的財富無法攜帶分文,會跟隨我們轉世的只有累世積聚的善業和惡業,同時這些善惡業也會牽引著我們投生善道或惡趣中。

   因此我們從此刻起,就要了解因果,以如履薄冰的心態面對因果,以長遠的眼光來止惡行善,因爲投生並不是只有一、二次,而是在未證得解脫前,都還得繼續轉世,眼前的路還很漫長的呢。因此在這個當下,爲了未來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證得解脫佛的果位,從當下起,就要念念警惕地精進止惡行善。

   謹慎因果不是兒戲。有個故事說,一位上師對老婆婆開示善業的利益和惡業的過患,老婆婆聽完後點點頭對上師說,「講到微細的善業,我也做得到;但講到微細的惡業,不僅是我,連您也可能有麻煩喔!」

   行善當如行乞 對治煩惱如對症下藥

   當我們行善的時候,要將一個觀念謹記于心,那就是行善時,要像是個乞丐一樣。乞丐在一天中只要能討到一口飯吃,就會感到心滿意足,因此就算我們在一日中只做一件善事,也該如此感到歡喜,而不是想著要跟富可敵國者一樣,立即做出廣大的善行。

   富有的人總是不厭多,凡事必要最多、最好、多多益善,但一般人可能做不到。其實行善是積少成多,是從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地去積聚,就好像乞者一樣,對于任何善行都感到珍惜及歡喜,這就是我們行善時應該具備的態度。

   面對惡業時,應該具備的態度又是什麼呢?我們每天煩惱纏身,而且每個人特別粗重的煩惱又各有不同,因此當我們在對治自己的煩惱、或止息惡習時,不能只是泛泛地說「我要對治所有的煩惱」,而應是重點式的針對特別粗重的煩惱來對治,就好像生病時不必吃遍百藥,而是針對病根對症下藥。

   因此先要找出影響最深的煩惱,並且找出解決的方法,之後循序漸進地發掘第二、第叁重的煩惱,漸次地去降伏,這才是我們應該具備的態度。

   以觀修「人身難得」和「死亡無常」斷今生貪著

   這裏講到四共加行的前兩個:思維「暇滿人身難得」和「死亡無常」,是爲了幫助我們放下和斷除對于今生的貪著,這是斷除貪著的關鍵思維。

   噶舉祖師們曾說,對于修行者來說,沒有任何障礙,會大過于「過份專注于渴望得到今生各種財物和名聲的心」。同樣的,往昔噶舉祖師也說道,若將世間法和佛法混爲一談,將今生的貪著和修持的意念混在一起,就無法成爲真正的行者,甚至連「學佛的人」都稱不上。

   「斷除貪著此生」的想法,是否代表再也不能吃美食、穿華衣,或者要婉拒所有的名聲權勢呢?如果斷除此生就不需要衣食,這也不合理,因爲如果不吃不喝,是會餓死、冷死的,如何還能繼續修持佛法呢?但是也有人說,講到不要貪著食物、名聲等等,密勒日巴尊者不是做到了嗎?密勒日巴尊者是一個很好的修持典範,但並不代表每人都必須變成那樣。每個人都有自己修持的方法,適合某個人的修行方式,不代表也適合其他的人。

   如果要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到岡底斯山中閉關,穿很少的衣服,在零下二、叁十度,甚至零下四、五十度的環境中修行,現代人大概不要說連一天都待不下去,連存活都很困難的。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好好衡量自己的情況作修持。

   或許我在這裏再分享一個例子,聽說新德裏的汽車已經超過五百萬輛了,印度其他所有城市的汽車加總起來也比不上,因此到處都在塞車。有一次我在車上問司機說,記得剛到印度時,沒這麼多車,爲什麼現在暴增?司機就說,的確如此,而且每天可是以新增叁千輛的速度持續增加中呢。我當時就想,爲什麼我們需要這麼多車子?其實很多人買車都是出于盲從,可能是因爲鄰居買了,就跟進,加上印度車子便宜,因此越買越多。

   譬如說連日常生活中的「買車」行爲上,人們都沒有真正思維、或透過智慧分析,去想想我是否真正需要一部車?很多人都是漫不經心地隨波逐流,而不是去用智慧思維:「到底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每個人都可以隨其所望地選擇他所要的生活,因此我們沒有道理去模仿、盲從別人。

   具備智慧、懂得取舍,就是修行者

   端看過去祖師和成就者的傳記就可以知道,每位大師、祖師的一生都有各自截然不同的風格,都有他自己選擇的修持道路,他們依此逐步努力,最終獲證成就,受到後人的景仰和贊歎。有時看看我們自己,卻常是盲目地跟隨流行、人雲亦雲。

   現代廣告商也看准顧客追逐流行的心態,因此各類廣告做得撲天蓋地。例如我記得有一次看到電視廣告在推銷摩托車,有一位非常英俊的男明星,穿著帥氣夾克,騎著摩托車飛到天上去了。觀衆乍看之下會覺得真是異想天開,但在不斷地耳濡目染下,也會開始相信,我也能夠這樣帥氣的飛上天。這個時候我們都該靜下來想一下:「到底我想要的人生是什麼?」如果盲目地繼續貪求,而不去分辨取舍,那人生的意義何在?

   這一種貪求此生的盲目追求,正是一切痛苦的來源,例如現代各式廣告都宣傳著種類繁多的保養品、化妝品,很多廣告詞都強調,不用此産品等于枉過一生,用了皮膚就會白晰美麗,備受注目。然而,這類化妝品通常都很昂貴,結果不用會痛苦,要買又要多一筆花費,也是痛苦。

   其實,自己的美麗,決定在于自己,不是嗎?

   現代各種産品日新月異,例如各種apple的很多産品都令人瘋狂,但我們是否想過,這些是否是必需品?或只是出于比較之心才買的?

   聽說大陸有個孩子因爲太想要iphone,甚至連自己的腎都賣了,仔細想想,這樣的盲從貪著,是否很令人同情?希望大家不要繼續隨波逐流,爲什麼要跟隨別人過相同的人生?佛法可以幫助我們真正開啓智慧之眼,唯有這樣,才能體會到自己人生的珍貴,才會珍惜,而讓生活過得有意義。

   再講個故事,印度有位班智達,有一次旅藏講學,在藏地造成轟動,很多藏地上師不惜騎馬或走很遠的路,想要親近這位大師。當時藏地有一位大師班仁波切也聽到這個消息,他的第一念頭是「我也要去見他」,但接著他靜下來想了一想:「我修持這麼多年,該降伏的煩惱也降伏了,該證得的五道十地功德也證得了。」當下也就決定不去了。

   他是經過思維才決定不去的,在這麼多人都想一窩蜂湊熱鬧、去見班智達的時候,他卻能夠沈靜下來,透過反複思維而作了決定,這就是我們需要具備的佛法的智慧,也就是知道如何取舍。當心中有了准則、有了確信,這樣的人才算是「修行者」,才能夠被稱爲「舍棄今生、不再貪著今生」的「行者」。

   「前行比正行更重要」

   我們講到前行修持時,要知道前行並不是「之後就再不需要的法門」,前行是從修行一開始就要思維、具備,並做到最好的,同時也跟你的修行永不分離;不是起步時需要、隨後便丟棄。

   因此直貢噶舉的大師曾說:「前行比正行更重要」。密勒日巴大師也曾說:「一個行者若不思維無常,就算去修持如一切續典之王的密集金剛法門等再高深的法,也會變成尋常之法。」一個前行工夫紮實,或經常思維無常的修行人,就算只是念誦叁皈依文,也會因此得到廣大的利益。這再再都教導著我們,前行法是如此的重要。

  

《《大手印了義炬》第叁堂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