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了義炬》第二堂課

  法王《大手印了義炬》第二堂課

  時間:12月31日下午2:00至4:00

   願心向法,讓佛法改變生命

   「法」的原始意義,就是「修整、調理自己的心」,「修行」就是不斷改變、修整自心的過程。  

   爲了滿衆生願,法王今天下午把課程提前一小時,以多留一小時,做爲團體會見時段。在「噶mb千諾」的唱頌聲中,下午2:00開始的《大手印了義炬》第二堂課,法王首先講述了聞思修叁慧,接著開示《了義炬》中「四共加行」的「觀死無常」及「暇滿難得,詳細解說了八有暇和十圓滿,並開示了擁有了暇滿人身之後最重要的,身爲人的責任。

   法王開示:

   上一堂課講到,當我們修持佛法時,必須具備聞、思、修,也就是聽聞、思維和實修,而爲了能聞思修,前提是需要依靠一位具德上師,向他求得法教或口訣教授,而後必須自己付諸于實修。

   聞思修

   接著要解釋「聞、思、修」叁慧。

   聞所成慧:依佛語等他力,因聽聞而生智慧

   在「聞、思、修」叁者當中,首先爲聽聞。

   提到「聽聞」時,大家常覺得聽聞佛法就代表要親近許多上師、跟隨許多善知識、或要學到許多教法,感覺好像在「收集」很多教法一樣;其實很多人只是不斷去聽聞教法,但卻沒有因此生起智慧。這是什麼意思?就是雖然聽了很多法,但多數內容都忘了,有的即使沒忘,但需要它時,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這就是「聞所成慧」並未生起的例子。

   因此,「聽聞佛法」和「聞所成慧」是有差異的,應區分來談。

   聞思修叁慧中第一階段的聽聞智慧,是一種依靠他力而産生的智慧。這份「他力」不一定是指某個人,很多時候可能是某位上師、善知識的一句話,或佛陀在經典上的某一句話語,我們因爲聽聞到這句話而生起智慧,這叫做「聞所成慧」。

   在藏文中,「聞」的發音「推巴」就是「聽聞」。聽聞本身也有不同分類,譬如說有些人是聽聞到字句,有人聽聞到字句中隱含的意義,有些人是兩者都聽聞到。總之聽聞佛法時,首先要依止某位上師或依靠某部佛經佛語,然後不斷、不斷去學習,去熟悉字詞和含意,然後真正對字詞有所了解,因而生起智慧,這就是「聞所成慧」。

   如何觀察自己是否具備「聞所成慧」?首先看看對于佛法名詞、字句,是否很熟悉,且對于字詞的意義有所了解,長時不忘,別人一問你那個佛法名詞,你馬上知道、而且了解意思,這就算是「聞所成慧」的生起。

   思所成慧:依自力思維,因辨析所生智

   聞思修的第二個部分「思維」,不僅是停留在聽聞,更進一步甚至晝夜無懈地,不停思維著之前聽聞過的法,這就是靠自力,靠自己力量去分析與觀察聽聞到的內容,這就是「思維」的意義。

   在聞思修第二個過程,進入到思維佛法的階段時,你會不斷對佛法作分析,會知道修持某個法門可以斷除某種煩惱,或了解到不斷串習、熟悉某種修持,就會得到某種證悟等等。所以對于什麼是該修的、什麼是該斷的,都能夠依靠自己的智慧去學習、去分析、去思維,而得到一種確信。知道這樣的努力就會得到這樣的結果,並透過自己力量,了解到「這方法我若確實去做,會有某些利益」,例如幫助自己調伏、轉化煩躁的心等等。接著就會自然地生起「我要修持」、「我真正應該去修持」的想法,這就是「思所成慧」的生起。

   就像「聽聞」和「聞所成慧」有別,「思維」和「思所成慧」也是不同的:僅僅只是思維,和因思維所聽聞的教法而生起智慧,是不同的。如果聽聞教法後,還會不斷去複習、思維、分析,然後自然會生起一種「這種教法對我有利,而且真的可以解決很多煩惱等心裏的問題」,因此有種「我要去修持」的積極心情生起,這才是「思所成慧」。

   我們可以看看自己,是否如同佛經所言:如果是正確聽聞時,就會越想聽聞更多法教,就會更想去修持,就自然想馬上舍棄今生的貪著,到靜處去修持,心中只有佛法,其他都不重要──此時,會有這種很確定的、想要修行的心生起。這樣,就代表你是正確在聽聞佛法;不然就只是「聽聞」,聽聞的智慧並未真正生起。

   所謂「聞所成慧」,能夠導引出一種想要「好好實修」之心;而「思所成慧」,也就是真正生起迫切想要修行的心,對法生起一種確信。

   修所成慧:養成習慣,能調伏自心的智能

   聽聞和思維之後,接著第叁個部分一定要具備的,就是實修。

   聽一大堆法教卻不去付諸實修,就會成爲「法油子」,會變成非常油條。聽太多了,所以聽到什麼法教都沒什感覺,漫不經心地認爲:「這都聽過了,什麼課程時已講過了,這就是空性、這就是菩提心」等等。所聽聞的法教,無法和生活産生關連性、並沒有真正成爲生活一部分,這就是聽聞卻未實踐時,會産生的問題。

   所以爲了避免變成這樣的法油子,必須「慎始」:一開始就要謹慎。剛開始接觸佛法時,即使只學到一個法教、法門,也要好好謹慎的真正去實踐,讓它成你爲自心的一部分,讓這個法成爲一個轉變自己、修整自心的工具,這是很重要的。

   「禅修」或「修持」,藏文叫「鞏」,意思就是「習慣」。換句話說,什麼叫禅修?就是培養一種跟生活不可分的心靈好習慣,讓它成爲生活的一部分。修持是爲了幫助你,讓佛法和你的人是分不開的。例如修持「菩提心」,並非在我們的心之外另外追求一個東西;若修行之道和自己的煩惱、自己頑強的心變成兩條路的話,就不正確了。「法」的原始意義就是「修整、調理自己的心」,「修行」就是「不斷改變、修整的一種過程」。

   《大手印了義炬》

   四共加行

   《了義炬》第一章中提到「願心向法」,要具有了解叁寶功德後所生起的勝解信心。

   我們要先問問自己爲何要進入佛法修持之門?爲何要學佛?接著要轉變自己,符合于正法的修持,不然只是心中想想,但沒有真正投入修持,就不符合「岡波巴四法」中所說的第一法「願心向法」。因此就像上一堂課談過的,首先要知道叁寶的功德而生起信心。

   若有利他之心,「無常觀」更有力量

   但是,若不憶念無常,就不會生起勝解信心,因此要憶念無常。

   講到無常時,要透過思維才能夠知道何謂無常。無常並不是感覺很恐懼,好像已經身中劇毒、隨時會死的那種恐慌感,並不是這樣。這種怕死、恐懼死亡的心,很多人都有甚至動物也有,很多充滿邪見者也很怕死,但只是「畏懼死亡」並不是對無常的正確了解。

   何謂對「觀死無常」的正確理解呢?行者首先要非常珍惜他的生命,對于自己得到的「暇滿難得」人身,真的感到非常難得、珍貴,並且懂得珍惜,因此就會把握時間,讓這樣難得的人身有意義。因爲知道時間是不夠的,何時死亡是未知數,知道生命總是剎那改變,如此才會了解死亡無常,才會知道當下就要去做對生命有意義的事情,這是對「觀死無常」的正確了解。要在這樣基礎之下觀死無常。

   尤其是若具有利他之心時,「觀死無常」會更有力量。大乘精髓就是利益他人,就是要實踐「我要成爲菩薩」的誓言,有這樣誓言的人,在身口意叁門上,都要隨時隨地把握機會去利益他人,甚至連一秒鍾都不願意浪費。如果只是爲了自己去修無常,常覺得有點力不從心;但若是爲利益更多衆生時,無常觀會讓你更有力量、能利益更多衆生。

   一,暇滿難得

   《了義炬》提到,要認識無常,就要先了解「暇滿人身」的道理。「四共加行」的根本就是「暇滿人身」,行者必須先對于暇滿人身是如此難得珍貴有所了解後,才能真正了解無常。因此這裏談到前兩加行思維:人身生命是如此難得,接下來觀死無常,這兩法門修持目的,在于消除今生的貪著。

   (以下法王口傳《了義炬》「八無暇」和「十圓滿」內容。法本藏譯中/妙融法師:)

   八無暇:所謂的八無暇,是指這八種情境:

   一、毫無間斷地飽嘗著冷熱痛苦的地獄。

   二、只有饑渴痛苦折磨的餓鬼。

   叁、愚癡蒙昧,什麼都不理解、不知道的畜生。

   四、佛法興盛的地區稀少,沒有佛法的地方非常之多,生在這種偏僻到連法的聲音都聽不到的蠻夷地方。

   五、因爲貪著欲樂以及禅定而散亂,因而對于佛法沒有興趣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長壽天。

   六、外道,或是對于佛法天生就不喜歡的邪見之人。

   七、佛陀沒有降臨的黑暗時劫,連「叁寶」這樣的稱呼都沒有的空蕩世間邊地。

   八、對世間的言語沒有認知、理解能力,使得心無法趨向佛法的喑啞、愚癡之人。

   這段談人身難得,也就是若僅僅投生人身,並不叫難得,一個難得人身寶是指具備八種有暇情況,然後加上十種圓滿時,就叫做暇滿人身,當然密乘中有不共說法,就不多談。

   十圓滿中分爲五種自圓滿:

   • 獲得八無暇反面的人身珍寶。

   • 出生在佛法興盛的中土。

   • 眼等五根具足,教導什麼都能明了。

   • 不遇顛倒邪見,以進入佛門而不造無間罪業。

   • 對于叁寶生起勝解的信心。

   五種他圓滿:

   • 世間一再的生滅,使得佛陀要降生于世間一次都很困難,如今釋迦牟尼佛卻降臨至這世間。

   • 辟支佛等即便降臨卻並不說法,而今世尊開示…

《《大手印了義炬》第二堂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