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來吸引我們的注意,盡管它們變化萬千,我們還是永遠站在覺性這一邊,以不變應萬變。在禅修的路上,你只要走在覺性的道上,就不會有任何的危險,「覺知你的動作」就是你的扶手。懂得握住這個扶手,就能安全的引導你到達目的地。要讓覺性成爲你真正的歸依處。
17. 有的學員問:在覺知手部的動作時,如果同時配合呼吸的出入,可以使心更爲專注,這樣好不好?要知道,我們的訓練是,一次覺知一個對象,也就是:利用手或腳的動作來訓練覺性的持續不斷。如果故意去配合呼吸,內心就會産生壓力而走向專注,不符合輕松而自然的原則。如果在覺知動作的過程中,偶而出現呼吸自動配合動作的情形,或是呼吸非常微細,只要是自然發生的,就無所謂,但是不要將注意力移到這上面。要一直單純的覺知自己的動作,使覺性持續如煉。
18. 有的學員問:在覺知動作的同時,心中冒出咒音,綿綿不斷,有時規律,有時不規律,此時該怎麼辦呢?由于每人根性的不同,有的看到光、看到佛像、有的聽到咒音、聽到音樂,所有這些現象,不是好也不是不好,都不要給予重視,仍然只是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久了自然就消失了。因爲我們禅修的重點是與覺性在一起,而不是與這些形象、聲音在一起。圓滿的覺性就是真正的佛陀。因此,我們要一直與佛陀在一起,這才是最重要的。
19. 我們經由覺知肢體的動作來培養覺性,當覺性大時,覺性就會自動去「看念頭」。知道念頭和看念頭有什麼不一樣呢?當念頭生起一陣子,你才察覺到它們,這是「知道念頭」,也就是說,你卷入了念頭一陣子了。當念頭剛要生起時,你就察覺到它,這是「看念頭」。譬如,大老鼠由洞口跑出來一陣子,你才察覺到,這是「知道」。當大老鼠正要由洞口探出頭來,你就已察覺到,這是「看」。因此,只有覺性強時,才有資格去「看念頭」。在修行的開頭,我們要大家好好培養覺性,便是這個緣故。
20. 有的學員問:動中禅的手部移動,有一定的移動姿勢,如果不用這姿勢,是否效果也一樣呢?這種規律的移動方式,是由傳承的師父傳下來的,隆波田禅師以這種方式達到了滅苦。依照這個方式可以很快達到滅苦的目標,這個是可以被保證的。而其它的姿勢,我們不保證。
21. 在禅修的過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種看低別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種生氣的心理。當年印度的悉達多太子,小時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車匿」,或叫做「闡陀」。當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出家時,由車匿一人駕車送行。等到太子成佛後,車匿也來出家修行。但是車匿跟所有的比丘們都相處得不好,因爲他認爲自己很早就伴隨佛陀,交情比別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對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特別看不順眼。佛陀勸了車匿幾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與瞋恚。佛陀入滅後,比丘們依照佛陀臨終前的指示,對車匿施行「梵罰」。梵罰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說話。車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進修行,但是證不了果。這時他的傲慢與瞋怒開始降溫,想起了阿難尊者,便去找阿難指點,他問道:「阿難尊者!身心一切都是無常和無我的。那麼,做了善惡業後,是誰承受果報呢?還是沒有人承受果報呢?」阿難尊者看到車匿的傲慢與瞋恚已冷卻下來,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說甚深的「緣起」的道理:在身心的連續變化中,並不存在一個固定不變的我,由于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在承擔果報,所以不落入「常見」。另一方面,在身心的連續變化中,有一後續的身心存在著,這個後續出現的身心承受著果報,所以不落入「斷見」。經由阿難的指點,車匿以強大的覺性看清身心現象的緣起過程,滅除了常見和斷見,處在中道而證得了聖者的果位。所以,大家要好好守護自己的心,不要給傲慢、瞋恚或無明所占據。
22. 佛陀時期,在舍衛城裏有一位年青的比丘去找一位長老比丘住在一起,這位長老比丘是他的舅舅。住了不久,年青的比丘生起了還俗的念頭。這一天,他正在服侍著長老比丘,內心想著:「還俗後,我就賣掉衣物買一只母羊,接著母羊生了許多只小羊,不久就存有足夠的錢可以娶妻生子。然後,我就駕著車,帶著太太和兒子來看舅舅。途中,我想抱著兒子一起來駕車,太太卻說:不可以!要專心的駕車。我堅持把兒子拉過來,在拉扯之間,兒子掉下車子,給車輪輾過了。我非常生氣,就拿起木條打太太,太太立刻閃到一邊去。….」當時這位年青的比丘正在用扇子替舅舅搧涼,由于胡思亂想就把扇子打在長老比丘的頭上。這位長老比丘有「他心通」,知道年青比丘的心念,就叫道:「你自己打不到老婆,怎麼來打舅舅?」年青比丘不好意思,就跟他舅舅到佛陀那兒。佛院說:「人們的心到處亂跑,甚至跑到非常遙遠的地方。要努力調伏自己的心,從貪瞋癡的煩惱魔中,解脫出來。」聽了佛陀的開示,這位年青比丘好好地收攝心思,不久就證得了預流果的果位。因此,在禅修時以及平常時,都要一直保持覺性,不要胡思亂想,要好好的活在當下,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能夠如此,目的地就不遙遠了。
23. 大家要精進用功,就像挖水井一樣,開始挖時,石塊泥土一大堆。挖到水時,仍是渾濁不清,就像禅修的前期冒出一大堆的妄念、雜念。但是只要你繼續把髒水舀走,一瓢一瓢的舀走,最後就會呈現清澈可口的水。同樣的道理,你只要一次又一次的覺知你肢體的動作,你的妄念、雜念就會愈來愈少,最後,覺性持續成片,內心的清淨光明自然就會呈現出來,因此,要耐心的舀水,要耐心的覺知你的肢體動作。這個工作沒有人能替你做,你必須自己清理自己的汙垢。要努力的將你心中的無明煩惱清理掉。
24. 最後,將以上所談的,做一個總結。要好好的閱讀自己心中的這部經典,好好的體驗身心的實相,不斷的使覺性持續成煉,沒有散亂,那麼,你就已在訓練欲、勤、心、觀這四個神足。時時覺知自己的動作,那麼,「明」就會生起,同時滅除了十二緣起中的「無明」。要珍惜這個方法,勤奮的練習,這是佛陀掌中的正法,一顆實用而能真正滅苦的珍寶。
25. 不管是新學員、舊學員,都要好好的培養自己的覺性。努力的清除內心的無明煩惱,不斷的清除,終究會有完全清澈的一天。請繼續用功、繼續用功。
《生活即禅修 四 第叁日法談 經典、四神足、緣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