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尽管它们变化万千,我们还是永远站在觉性这一边,以不变应万变。在禅修的路上,你只要走在觉性的道上,就不会有任何的危险,「觉知你的动作」就是你的扶手。懂得握住这个扶手,就能安全的引导你到达目的地。要让觉性成为你真正的归依处。
17. 有的学员问:在觉知手部的动作时,如果同时配合呼吸的出入,可以使心更为专注,这样好不好?要知道,我们的训练是,一次觉知一个对象,也就是:利用手或脚的动作来训练觉性的持续不断。如果故意去配合呼吸,内心就会产生压力而走向专注,不符合轻松而自然的原则。如果在觉知动作的过程中,偶而出现呼吸自动配合动作的情形,或是呼吸非常微细,只要是自然发生的,就无所谓,但是不要将注意力移到这上面。要一直单纯的觉知自己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炼。
18. 有的学员问:在觉知动作的同时,心中冒出咒音,绵绵不断,有时规律,有时不规律,此时该怎么办呢?由于每人根性的不同,有的看到光、看到佛像、有的听到咒音、听到音乐,所有这些现象,不是好也不是不好,都不要给予重视,仍然只是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久了自然就消失了。因为我们禅修的重点是与觉性在一起,而不是与这些形象、声音在一起。圆满的觉性就是真正的佛陀。因此,我们要一直与佛陀在一起,这才是最重要的。
19. 我们经由觉知肢体的动作来培养觉性,当觉性大时,觉性就会自动去「看念头」。知道念头和看念头有什么不一样呢?当念头生起一阵子,你才察觉到它们,这是「知道念头」,也就是说,你卷入了念头一阵子了。当念头刚要生起时,你就察觉到它,这是「看念头」。譬如,大老鼠由洞口跑出来一阵子,你才察觉到,这是「知道」。当大老鼠正要由洞口探出头来,你就已察觉到,这是「看」。因此,只有觉性强时,才有资格去「看念头」。在修行的开头,我们要大家好好培养觉性,便是这个缘故。
20. 有的学员问:动中禅的手部移动,有一定的移动姿势,如果不用这姿势,是否效果也一样呢?这种规律的移动方式,是由传承的师父传下来的,隆波田禅师以这种方式达到了灭苦。依照这个方式可以很快达到灭苦的目标,这个是可以被保证的。而其它的姿势,我们不保证。
21. 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种看低别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种生气的心理。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小时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车匿」,或叫做「阐陀」。当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由车匿一人驾车送行。等到太子成佛后,车匿也来出家修行。但是车匿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交情比别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对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特别看不顺眼。佛陀劝了车匿几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与瞋恚。佛陀入灭后,比丘们依照佛陀临终前的指示,对车匿施行「梵罚」。梵罚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说话。车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这时他的傲慢与瞋怒开始降温,想起了阿难尊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道:「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做了善恶业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阿难尊者看到车匿的傲慢与瞋恚已冷却下来,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说甚深的「缘起」的道理: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由于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承担果报,所以不落入「常见」。另一方面,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有一后续的身心存在着,这个后续出现的身心承受着果报,所以不落入「断见」。经由阿难的指点,车匿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现象的缘起过程,灭除了常见和断见,处在中道而证得了圣者的果位。所以,大家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不要给傲慢、瞋恚或无明所占据。
22.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里有一位年青的比丘去找一位长老比丘住在一起,这位长老比丘是他的舅舅。住了不久,年青的比丘生起了还俗的念头。这一天,他正在服侍着长老比丘,内心想着:「还俗后,我就卖掉衣物买一只母羊,接着母羊生了许多只小羊,不久就存有足够的钱可以娶妻生子。然后,我就驾着车,带着太太和儿子来看舅舅。途中,我想抱着儿子一起来驾车,太太却说:不可以!要专心的驾车。我坚持把儿子拉过来,在拉扯之间,儿子掉下车子,给车轮辗过了。我非常生气,就拿起木条打太太,太太立刻闪到一边去。….」当时这位年青的比丘正在用扇子替舅舅搧凉,由于胡思乱想就把扇子打在长老比丘的头上。这位长老比丘有「他心通」,知道年青比丘的心念,就叫道:「你自己打不到老婆,怎么来打舅舅?」年青比丘不好意思,就跟他舅舅到佛陀那儿。佛院说:「人们的心到处乱跑,甚至跑到非常遥远的地方。要努力调伏自己的心,从贪瞋痴的烦恼魔中,解脱出来。」听了佛陀的开示,这位年青比丘好好地收摄心思,不久就证得了预流果的果位。因此,在禅修时以及平常时,都要一直保持觉性,不要胡思乱想,要好好的活在当下,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能够如此,目的地就不遥远了。
23. 大家要精进用功,就像挖水井一样,开始挖时,石块泥土一大堆。挖到水时,仍是浑浊不清,就像禅修的前期冒出一大堆的妄念、杂念。但是只要你继续把脏水舀走,一瓢一瓢的舀走,最后就会呈现清澈可口的水。同样的道理,你只要一次又一次的觉知你肢体的动作,你的妄念、杂念就会愈来愈少,最后,觉性持续成片,内心的清净光明自然就会呈现出来,因此,要耐心的舀水,要耐心的觉知你的肢体动作。这个工作没有人能替你做,你必须自己清理自己的污垢。要努力的将你心中的无明烦恼清理掉。
24.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做一个总结。要好好的阅读自己心中的这部经典,好好的体验身心的实相,不断的使觉性持续成炼,没有散乱,那么,你就已在训练欲、勤、心、观这四个神足。时时觉知自己的动作,那么,「明」就会生起,同时灭除了十二缘起中的「无明」。要珍惜这个方法,勤奋的练习,这是佛陀掌中的正法,一颗实用而能真正灭苦的珍宝。
25.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努力的清除内心的无明烦恼,不断的清除,终究会有完全清澈的一天。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生活即禅修 四 第三日法谈 经典、四神足、缘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