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的業報論
生命的長河,前後相續不斷,無始無終。衆生在叁界五趣中輪轉不息,舍此報,趣彼報,全憑業力決定,故“業報論”(亦稱業感緣起)爲佛教的中心思想。
一、苦集滅道
佛在菩提樹下靜坐成道後,首先于鹿野苑中,對五比丘演說四谛法。四谛中苦、集爲世間因果,滅道爲出世因果。
佛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是一切法的緣起法則,據此法則,才有一切因果現象。衆生的生死輪轉,是因果相續,既非無因論,也非斷滅論。
苦:叁苦、八苦,乃至一百零八苦。
集:(1)煩惱(亦稱惑)貪、瞋、癡等根本煩惱和隨煩惱。(2)業:即行爲,有善業、惡業、不動業。
滅:滅除煩惱痛苦證得的涅槃。
道:戒定慧叁學或八正道。
此中集爲苦之因,道爲滅之因,苦爲集之果,滅爲道之果。
由四谛開衍出十二因緣流轉門和還滅門。
流轉門:建立叁世兩重因果:即過去二因;無明、行。現在五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叁因:愛、取、有。未來二果:生、老死。
還滅門:若以出離心修道,則無明滅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證得解脫。
聞佛四谛教而開悟證道的曰聲聞,觀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的曰緣覺或獨覺。
二、大乘唯識論生死流轉的道理
《唯識叁十頌》雲: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複生余異熟。
前二句是明有情生死相續的原因,後二句是明相續的形相。
諸業習氣:即有漏的善業不善業的種子。二取習氣:即見分相分所熏諸法的種子(見爲能取,相爲所取),又稱名言種子。名言種爲親因,亦稱質料因;業種爲增上緣,亦稱組合因。由此諸業習氣的緣,和二取習氣的因,“俱”謂同時而有,互相扶助,故生起異熟的果報。
又約兩世一重因果的十二有支來講:
(一)無明:與第六意識相應,于諸谛理,迷闇爲性,分二:1. 迷于因果,曰異熟愚;2. 迷于解脫,曰真實義愚。迷于因果發非福業;迷于解脫,生福業和不動業。
(二)行:以第六意識思心所爲體,發福(善),非福(不善),不動(世間禅定)的有漏叁業。
(叁)識:是未來叁界的總報果體,爲生真異熟的第八識種子。
(四)名色:屬異熟無記的五蘊種子(除未來第八識、六根、觸、受)。
(五)六處:爲能生未來異熟無記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處種子。
(六)觸:爲生未來異熟無記(賴耶體)的觸心所之種子。
(七)受:爲生未來異熟無記的受心所種子。
以上識等五支,是能生異熟果的“名言種子”,行支即是業種子。
(八)愛:是與第六識相應俱生的下品貪愛。
(九)取:是與第六識相應俱生的上品貪愛,及一切煩惱。
以上愛取兩支,名“潤生惑”,行支及識等五支種子,必須在臨終時受此兩支數:滋潤,才能生起現果。
(十)有:行等六支種子,經過潤緣後,具有招感當果的力量,當來果報即生,名有支。
(十一)生:從母胎初生,其報體的五蘊還未衰老之前的階段。
(十二)老:從衰老到死。
十二支中,無明,行爲能引支;識、名色、六入、觸、受、爲所引支。愛、取、有叁爲能生支;生、老死爲所生支。前十支是因,後二支是果。
約過現門說,前十因是過去世,後二果是現在世。若約現未門說,則十因是現在世,二果是未來世。
十二有支,不出惑、業、苦叁類,行有二支屬業;無明、愛、取屬惑;識等五支及生、老死二支屬苦。業種,屬業習氣;惑與苦,屬二取習氣;惑爲能取,苦爲所取(取者、執著、貪愛、追求)。
前世的業力感今世的果;今世異熟果雖盡,又由新熏的名言種和業種,能招感未來的果報,故有情相續輪轉無窮。
叁、業力不滅,是佛教的根本定律
在自然科學中,物質不滅和能量不滅兩大定律是自然科學的兩大支柱。業力不滅,業感緣起,則是佛教生命學說的兩大支柱。
業是指生命的精神的活動和行爲。如果這個業是虛幻不實的,沒延續性的,那麼過去就不會延伸到今天,人類文明也談不上積累。沒有這個原則,人們就不可能感知,記憶和回憶,更談不上發明和創造;受、想、行、識這四大功能,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這個業力,與物質和能量一樣,可以從一種形態轉變爲另一種形態,或寄寓于其它形態之中。並因業感緣起故,運轉爲十二緣起,構成過去、現在、未來這樣一條生命的環鏈。大乘唯識學的業報論,闡揚了這種奧義的精華。
2004年元月講于重慶慈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