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的。當時,把你帶到森林中苦行有什麼意義?現在我們的緣起成熟了,你自己發信心吧。”無憂此時才解開心結,他對迦葉佛祈求:“佛陀,我願在您教下出家受持比丘戒,祈請開許。”迦葉佛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辭爲他傳了比丘戒,又傳他一些相應的教言。但無憂非常懈怠,沒有精進修持。迦葉佛對他宣講了寂靜處的功德,讓他去一個寂靜處修持,他遵從佛意住了很久。後來,迦葉佛圓滿了一生的弘法事業,准備示現涅槃。這時,很多天人互相告曰:今晚中夜,如來正等覺迦葉佛要趨入涅槃。也對無憂說了,他聽後非常痛苦,心想:我雖然在佛陀教下出家了,但什麼境界都沒得到,非常慚愧,而今佛陀即將涅槃,不得不離開他,內心的痛苦無法形容。天人對他說:“不要如此痛苦,我帶你去佛陀那裏,對你今生會有很大意義的。”天人便把寂靜處的無憂帶到迦葉佛處,迦葉佛觀察他的根基給他傳了相應的法之後,無憂滅盡了煩惱,獲證了阿羅漢果位。此時,他想:佛陀中夜入涅槃,我還是先趨入涅槃好一些。便先于佛取涅槃了。帶他來的天人想:無憂能趨入涅槃是我帶他來得到加持的緣故,以這個善根願我將來在釋迦佛出世時,令佛歡喜,在佛教法下出家獲證羅漢果位,要先于佛趨涅槃。諸比丘,當時的那位天人就是現在的極賢,他當時是發如是的願,今願力成熟故,在我教法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位,先于我而涅槃。”
世尊複告諸比丘:“還有另外的一段因緣。在很早以前,森林中有五百仙人,附近有一位天人,對仙人特別恭敬,盡力地保護他們。當時,如來正等覺、人天導師俱留遜佛(Kakucchandha Buddha)出世,主持了一次較大的法會,天人也去參加了法會,他聽到佛陀的聲音後,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回來後,對五百仙人宣說了佛陀的種種功德。五百仙人聽說後,對俱留遜佛生起了很大的信心,祈請天人帶他們去拜見佛陀,于是天人就帶他們去了。這五百仙人遙見佛陀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的莊嚴,心裏頓時生起了勝于十二年禅悅的歡喜心,他們親近如來,恭敬頂禮,祈求谛聽佛陀的教法,佛陀觀察他們的根基意樂,爲他們傳了相應的法,五百仙人全得到了無來果位。他們又再叁祈求俱留遜佛,願出家受具足戒。俱留遜佛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語給他們傳授了比丘戒,並傳授了教言,五百仙人摧毀了薩迦耶見,滅盡了煩惱,獲證了阿羅漢的果位。在他們的境界中:黃金和牛糞等同,虛空和手掌無別,諸天齊贊他們的功德。俱留遜佛圓滿了一生度化衆生的事業,准備趣入涅槃,五百比丘覺得:于佛後涅槃沒太大的意義。故于佛前先趨入涅槃。此時,天人覺得:此五百仙人能得涅槃全是憑我的引導,我願以此善根在象俱留遜佛一樣的如來前,令佛歡喜,出家獲證阿羅漢果位,先于如來趨入涅槃。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的這位天人就是現在的極賢。以其願力成熟故,今生于我教法下,令我歡喜,出家並獲證阿羅漢果位,而且先于我涅槃。”
諸比丘請問世尊:“世尊,以何因緣極賢在臨終前得佛救度,並證得羅漢果位?唯願爲說,吾等樂聞。”世尊告諸比丘:“不僅是現在,以前也有同樣的因緣。諸比丘,那是很早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位梵施國王,因爲他有一匹寶馬(寶馬具有他人無法傷害主人的能力),很多國家都對他束手無策。因此,他通過各種手段對一些小國橫征暴斂。後來,寶馬去世了,消息傳到黎宏國家,很多人特別高興:以前梵施國王擁有寶馬,我們對他束手無策,現在寶馬已失,便可以伺機報複。梵施國王也知道這些情況,所以,他不敢邁出皇宮半步。後來,國王聽說從北方來的馬販子販來一批馬,便對手下幾個擅察良馬的人說:“各位,聽說現在北方來了一批馬,其中肯定有寶馬,你們去觀察,如果確實有,就把寶馬連同所有的馬匹全部買來。”他們遵命去觀察,確有一匹寶馬。回禀國王後,國王非常高興,賞給馬販子很多銀兩,將全部的馬匹都買下了。國王又得到了寶馬,也不再懼怕他人的報複了。一次,他乘著新買的寶馬去公園裏遊玩,黎宏國家的人們聽說了很高興,他們也不知道梵施國王又買了新的寶馬,便率領四大軍隊將整個公園包圍得水泄不通。當梵施國王正在公園裏快樂地遊玩時,突然發現被圍,便驚慌失措,舍棄了所有的隨從,只身匹馬往回逃。而公園的四周,除了一個花池與橫欄以外,全都兵馬密布,梵施國王決定越池而逃,黎宏國的軍隊知道後,馬上萬箭齊發射向花池,箭射中了寶馬,寶馬內髒俱出。國王知道寶馬已身負重傷,心裏非常恐懼,想是難以逃命。寶馬知道國王此時的恐懼心理,就告訴國王:“國王,請您不要害怕,我雖已身負重傷,但沒把您送回皇宮之前我是不會死的。”國王聽後才得以安心。寶馬忍著巨痛,一直堅持把國王送回皇宮才死。諸比丘,你們是怎樣想的?當時的這匹寶馬就是現在行持菩提的我,當時的梵施國王就是現在的極賢。當時我就是在他面臨死亡的怖畏時解救了他,遣除了他的怖畏,今世我也是在示現涅槃前度化了他,解除了他的輪回之苦,使他得證羅漢果位。
諸比丘,另外,還有一段在我臨死之時度化他的因緣:是在很早以前,掌管那嘎哇劄城的耳朵國王,喜好打獵。有一次,耳朵國王率四大軍隊去森林中打獵,他發現了河邊自由自在生活的五百只野獸,立刻令四大軍隊包圍群獸,准備將他們全部擒殺。群獸知道被困,都很絕望,便四處亂竄,卻找不到任何藏身之處,它們決定越河而逃,但個個身體矮小,都沒有能力越過那條河。只有獸王,體大力強,它心裏想:只顧自己逃命沒有多大意義,不如借我身體來度大家。便對群獸言:“各位,請不要慌亂,現在河這邊沒有軍隊,我臥在河裏你們踩著我的身體跳到對岸,就有逃脫的希望。”說畢便走進河裏,讓群獸踩著它的身體度河,到最後一個野獸時,獸王已奄奄一息。這個野獸很擔心自己不能逃脫,獸王便安慰它:“你不要害怕,待你們全部解脫困境,我才會去的。”最後一只野獸也安抵彼岸了。諸比丘,當時的獸王就是現證得菩提的我,最後得救的一只野獸就是現在的極賢,其他的野獸是以前度化的仙人。當時也是我除其怖畏,解救了它們。現在,也是我在臨近涅槃之際度化了極賢,除其生死之畏,令得聖果究竟之樂。”當時,世尊問阿難:“你有沒有看見很稀有的事?”“世尊,阿難看見了。”“阿難你看見了什麼?”“阿難看見了世尊幻化另一身去其它地方度化衆生了。”“阿難,是這樣的。爲了度化衆生,我將色身留在俱舍拉城,另一個幻化身去叁十叁天(Tavatinsa)度化極喜了。在臨涅槃之際,有兩個必度衆生,一是天上的極喜,一是人間的極賢。極賢易化,而極喜傲慢放逸,故我親臨叁十叁天(Tavatinsa)調化他。”
諸比丘複次請問:“世尊,極喜造了什麼業轉生爲叁十叁天(Tavatinsa)的幹達國王,擅奏樂器?又造了什麼業令世尊歡喜?請爲演說,吾等欲聞。”佛告諸比丘曰:“此乃他前世願力之故。早在賢劫人壽二萬歲時,如來正等覺、人天導師、迦葉佛出世。當時,有一位擅于彈奏的琴師從南方來到鹿野苑,鹿野苑的直指國王對他特別器重,象對待大阿羅漢一樣地作了各種供養。因國王對他歡喜的緣故,他在財富等各方面都很圓滿,在鹿野苑常住,並享受著美好的生活。時鹿野苑有一位非常貧窮的居士,他看到這位琴師過著圓滿舒適的生活,也覺得彈琴是一個很好的職業,心裏很羨慕。心想:我將來能象這位琴師一樣該多好!這位居士,他皈依佛門,一生守持淨戒,在臨終時發願:以我皈依持戒的功德,願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貴之家,成爲擅長彈奏的幹達國王。(注:在藏史的記載中,幹達國王是極擅長音樂的,故妙音天女有時也稱爲幹達國天女。)或成爲特別擅長音樂的人;(師言:這裏大家尤其應該注意的是:一個修行人無論耳聞目睹到世間什麼樣的榮華富貴、奢侈享樂都不能生貪執羨慕之心,更不能這樣發願。發這些有的漏願都是錯誤的,如發願作巨富天人等。因爲我們出家人一邊作無漏的功德,一邊回向發願,願很容易成熟,這樣以無漏的功德實現了一個有漏的心願,豈不太可惜了嗎?我們在座的各位應該共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的大恩金剛上師托嘎如意寶(Cinta Mani)等諸多傳承上師都往生了極樂世界,他老人家得到菩提金剛授記後,一心一意猛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沒有發其它的願。我們還可以依據《普賢行願品》、《大圓滿願詞》而發願,不能發、更不要發世間有漏不究竟的、無利自他的願。不要象這位琴師一樣貪圖享樂,帝釋天怎樣都勸不動他去拜見世尊。今生我們藉往昔的福德幸遇如此殊勝的妙法甘露,得到一些無漏的功德,我們一定要發願以此功德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雖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全知麥彭仁波切曾教言:我們凡夫以信願肯定能往生。往生極樂世界後,再來度化衆生也很方便,對自他利益極大。應該把我們聽聞、宣講《百業經》的功德,回向我及一切有情無間往生極樂世界。以此短暫的人生所積的一切功德,願我們生生世世不離上師叁寶,同生極樂國。)他還發願,將來在釋迦世尊應化世間時,令佛歡喜,不作令佛不歡喜的事。諸比丘,你們是怎樣想的?當時的這位貧窮的居士就是現在的幹達國王極喜,以其願力成熟故,他今生有如此之果感,又因我與迦葉佛的功德、事業相同故,今在我前,令我歡喜。”
諸比丘複次請問:“世尊,以何因緣,臨涅槃時顯現感受痛苦?惟願爲說。”世尊告曰:“不僅是現在,以前爲度化衆生也顯示感受痛苦。在很早以前,吐美佳城有位勝者國王,他的王妃生下了一個很莊嚴的王子,他們爲小王子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取名爲勝利,用牛奶、酸奶等各種食物喂養著。他很快長…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