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我將對你們作大供養。”諸神的護佑及其他因緣和合,他順利圓滿地取寶回來了,分別對門神、道神、海邊神和住船神作了供養。又迎請所有沙門、婆羅門、遍行⑴者、貧困者等等,對他們全作了大量的供養和布施。
如來正等覺具二種智慧等無量功德,時時刻刻觀照著一切衆生,即便是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衆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會離開。世尊觀知商主被調化的機緣已成熟,並具有無上菩提⑵的善根。一天早上,世尊著衣持缽率衆比丘去舍衛城,商主見到世尊無比莊嚴的身相,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于世尊前恭敬頂禮,把種種珍寶如散花般撒向世尊作供養,以世尊的加持力,供養的全部珍寶都停在世尊頭頂上空,商主對世尊更加歡喜,再叁祈求:“我對世尊及僧衆作叁個月的飲食供養,請求世尊開許。”世尊默許了,在叁個月供養圓滿的那天,他對世尊及僧衆分別供養了殊勝的衣物,並在世尊前發無上菩提的願:以此善根,願我能度化無邊的衆生,獲證如來正等正覺的果位。世尊對他贊歎授記曰:善哉!善哉!大商主,汝將成就如來正等覺的果位,度化無邊的衆生,名曰寶積如來。(師言:《百業經》後一部分講了很多大乘的殊勝願,發大乘殊勝願十分重要,發願要注意,如同自己的金剛上師⑶及叁世佛佛子如何發願,我亦如是發願,這樣發願肯定究竟,不會錯的。不能只知道取舍因果,還要發無上菩提心,若沒有菩提心,便不能成佛,華智仁波且的教言說:成佛的唯一根本因是菩提心,宗喀巴大師的《叁主要道論》宣講了菩提心的殊勝、利益、功德等等。所以,希望在座各位一定要修持菩提心。)
注:⑴ 遍行: (無善惡之性格而普遍現起于各場合之心),有作意、觸、受、想、思等五種。
⑵ 無上菩提: 又作無上正等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諸佛菩提。謂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
提心,亦複教他人發菩提心,令他人入信,若有來者及不來者,悉皆恭敬亦生
隨喜,如此 解脫自利利他,爲多人利益,安樂故,稱爲無上菩提。
⑶ 金剛上師: 西藏佛教對具有高德勝行,堪爲世人軌範者之尊稱。西藏人稱爲喇嘛。喇嘛,
爲藏,語bla-ma之漢語音譯,本爲(上)bla與(人)ma之複合詞,意指上德
之人,相當于梵語guru(古噜古噜)。
(103) 財寶者
——清淨供養 得佛授記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施主,長大娶妻共享生活,其妻懷孕九個月後,生下了一個莊嚴的孩子。施主夫婦爲孩子舉行了隆重的賀生儀式,取了適合其種姓的名字,用牛奶、酸奶、油餅等精心喂養著。孩子長大後,學習並精通了世間的文字工巧等一切學問。一次,他作了准備,去大海中取寶了。
施主夫婦因受給孤獨施主的潛移默化,對世尊生起了很大的信心,皈依並受了戒。一次,他們迎請世尊和僧衆應供,應供畢,請佛傳法,世尊觀察他們的根界意樂,爲他們宣講了相應的法,他們以智慧金剛摧毀了薩迦耶見,獲得了預流果位。之後,他們仍舊常去祗陀園聞法,但總惦記自己的兒子:這麼殊勝的法,如果我們的兒子也能聞到該多好啊!
施主的兒子到大海裏取寶順利圓滿地返回了,他把財寶放在花園裏,去拜見久別的父母,卻不見父母,別人告訴他父母去了祗陀園聽聞佛法去了,他便趕去祗陀園,世尊正在傳法,他在世尊前頂禮後,與父母一同聞法。世尊觀察他很有善根,馬上宣說了有關無上菩提方面的教言,聽後他對世尊及其教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聞法畢他們返回家中,彼此傾訴了惦念擔擾之心,就問:“孩子,你這次出海爲父母帶了什麼寶貝?”“給父母帶回了如意寶(Cinta Mani)。”“這個千辛萬苦從海裏得到的是個假寶,我們這次在世尊處得到了真寶。”“到底得的什麼寶,可以給我看看嗎?”父母一一對他講了所證預流果的功德,聽後,更增加了他對世尊的歡喜心。恭請世尊受供後,又祈求世尊及僧衆應供叁個月,世尊默許了。在叁個月供養圓滿的那天,他對世尊及僧衆一一供養殊勝的妙衣,在世尊前發了無上的願:以此功德,願我度化無量無明的衆生,成就如來正等覺的果位。世尊贊歎並授記曰:“善男子!善哉!善哉!汝將成就如來正等覺,度化無量的無明衆生,名曰波浪如來。
(104) 兩個國王
——蒙佛加持 證果授記
一時,佛在舍衛城,南方有一班紮國王,北方有一班劄國王,兩國不合,常常作戰,互相殺傷很多人。他們的好朋友薩迦國王很想調和,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便去向世尊請求調和兩國之間的關系,世尊默許了。薩迦國王贊歎、隨喜世尊的功德,恭敬作禮而去。
世尊從祗陀園來到兩國之間,作一個加持,使兩國又各自率四大軍隊互相作戰,世尊再加持,使他們各自確認自敗無疑,各自乘車來到佛前,世尊加持他們互不得見,世尊觀知:一個是小乘羅漢的根基,一個是能發起無上菩提心的大乘根基。又作了個加持,使南方的班劄國王在佛前恭敬頂禮,祈求出家受持比丘淨戒,世尊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詞,使他出家受近圓戒,並傳授他一些教言,他精進修持,滅盡煩惱,獲證了阿羅漢的果位。北方的班劄國王在世尊前祈求世尊及僧衆應供叁個月,世尊默許了。他准備了很多飲食,在叁個月中供佛及僧,在圓滿的那一天,他對世尊及僧衆分別作了殊勝的供養,並在世尊前發願:以此善根,願我度化無邊的衆生,成就如來正等覺。世尊贊歎授記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將成就如來正等覺,度化無邊的衆生,名曰尊勝如來。
(105) 老父親
——蒙佛加持 今昔得樂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婆羅門,長大娶妻共同生活,其妻懷孕九個月後,生下了一個非常莊嚴的孩子,夫婦爲孩子舉行了隆重的賀生儀式,取了適合其種姓的名字,用牛奶、酸奶、油餅等精心地喂養著。婆羅門夫婦欲壑難填,連續生了七個孩子,很好地喂養著每一個孩子,並把每個孩子都培養得通達世間的一切學問,還給每個孩子一份財産,安排各自成了家,過著幸福的生活。不久,婆羅門的妻子去世了,婆羅門已年邁體衰,兩眼昏花,牙齒脫落,而七個孩子,不盡孝道,不念養育之恩,居然將老父驅出家門,無依無靠的老父親無奈,只好以乞食爲生,流浪街頭。
如來正等覺具二智慧等無量功德,時時刻刻觀照著每一位衆生,即便是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衆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會離開的。此時,世尊觀知調化這位老父親的因緣已成熟。一天早上,世尊著衣托缽去舍衛城化緣,路上見到這位婆羅門:年邁體衰,兩眼昏花,手持一空碗和一長長的棒子,挨家挨戶的乞討,看上去非常可憐。世尊上前問他:“你這麼大年紀,爲什麼作乞丐?”老婆羅門淒涼地說:“世尊,這也是無可奈何,我本來有七個孩子,辛辛苦苦把他們養大,供他們學習知識,分給他們各自一份財産,後來,妻子去世後,他們便把我驅出了家門,我不得不乞討。”世尊和藹地告訴他:“我教給你一個偈子,你背下來在衆人中背給他們聽。”婆羅門答應了世尊,世尊教他一個偈子:吾子生時心甚喜,如同命根精心育,含辛如苦集衆財,待子成家皆分手,豈料年邁體衰時,被子遺棄逐出門,看吾七子面似人,實與羅刹有何異?幼時呼吾爲尊父,此時憶起憤填膺,被子所驅吾老翁,猶如乘者棄老馬,逐父如同嫌老馬,棄諸街頭任乞討,如是之子真可憐!細細思維七個子,何如所持手中杖?牦牛來時可以驅,毒蛇侵時可以止,惡狗來時可以逐,暗夜能爲作引路,拌倒之時可爲撐,七子豈如此手杖?昧心逐父不思恩。”世尊說畢,老人就背下來,等七個孩子在衆人中時,他就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七個孩子聽了,生起了慚愧(Kukkuccayati)之心,覺得如此虐待老父很不應理,真不如老父手中的拐杖,立即在父親前忏悔。把父親接回家中,盡贍養之責,老父親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日子久了,他獨自思維:現在我能安度晚年,全蒙世尊的恩賜,若有機會,我一定要好好供養世尊。
一天,他見到世尊時,便將世尊迎請到家裏對世尊作很好的供養,世尊爲他傳了相應的法,他以智慧金剛摧毀了薩迦耶見,獲證了預流果位,之後,又于世尊前再叁請求出家受比丘戒,世尊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詞爲他傳了比丘戒,同時傳授了一些教言,他精進修持後,滅盡叁界煩惱,獲證阿羅漢果位。在他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虛空與手掌無別,諸天贊歎他的功德。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以何因緣這位老人先被兒子逐出家門,後以世尊的方便法,回到家中安度晚年,並在世尊的教法下出家獲證羅漢果位?祈請世尊爲吾等演說。”世尊告曰:不僅是現在,往昔他也有如是因緣。在很早以前,占巴城裏有一大施主,其妻連續生了七個孩子,他們辛辛苦苦地把他們養大,供他們學習一些學問,給各人一份財産,他們各自過著很好的生活,卻把父親驅逐家門,任他四處漂泊。當時,附近有位具神變的仙人,見施主如此淒慘,便對他說:如果你想回家,我可以有辦法讓他們照顧您。老人很樂意。仙人把老人帶回家中,對他兒子宣講了佛法,聽了仙人的教…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