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樹立中國佛教的公衆形象
惟賢
在“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2007年中國佛教公衆形象主題論壇”上的發言
關于如何樹立中國佛教的公衆形象,我覺得包括個人與集體的問題,下面我講叁點。
一、佛教徒個人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相當重要。
內強素質,什麼素質?應該有正信、正見、正念、正思維,去除邪念、雜念、妄念,保持正直純一,合乎八正道。在聲聞乘來講,保持內心清淨;在菩薩乘來講,保持象佛一樣的廣大、正直、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應該有這麼一顆心、這麼樣的一個內在素質。有此信心,有此正見,我們就可以樹立大無畏的精神,就可以百折不回,直往菩提道上走,最後完成佛果。
外樹形象,什麼形象?在佛教來講,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中國佛教協會提出“僧裝、素食、獨身”,是對一個出家人在形象上最起碼的要求。要去除一些不良習慣、一切不好的習氣。一個出家人,包括一個四衆弟子,都不能夠像普通人一樣抽煙、喝酒、吃肉、打牌。這關系到形象和修養的問題。要嚴肅道風,保持純潔。不管行住坐臥,都要注意威儀,保持安靜、嚴肅、慈悲、莊嚴,要行如風,坐如鍾,睡如弓,住如松。佛教徒的形象是莊重嚴肅、有智慧的,就能夠經冬不凋,能夠在梵行、苦行中往菩提道上走,所以形象很重要。
二、佛教集體的叁項建設至關重要。
現在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和諧社會的中心就是道德,道德就包括大智慧、大慈悲,通俗一點就是“仁愛理智”,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和諧。
僧團是個集體組織,在“以戒爲師”這個旗幟之下,必須要實現六和僧團,才能樹立良好的公衆形象。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信仰建設、道風建設、學風建設。
信仰建設是首要。作爲一名佛教徒,應該信仰叁寶的功德、信仰佛法真理、信仰業報真實。這個信仰不建立,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不是學佛者,而只是一個搞研究的佛學者。這是有區別的。所以大家應該具備信仰建設。
有信仰才有道風,《華嚴經》講,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成唯識論》中說:“雲何爲信,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
能夠信,內心清淨,努力向善,這就是善根,善心所。以此就有道念。這個道是什麼呢?菩提之道,包括戒定慧叁學、八正道;修菩薩行,就包括四無量心、四攝六度。有信仰就能建立道心,同時在集體生活中,早晚上殿、過堂、參禅念佛、半月誦戒,就能夠過得很好。這就有了道風。
第叁是學風建設,辦佛學院,培養人才,很要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必須要有人啊!太虛大師講,佛法弘揚本在僧。人才,僧人是主要,必須加強培養人才,從德方面,從學方面,使他能夠做到德學具備。
在僧團組織中,進行信仰建設、道風建設、學風建設這叁種建設,是相當重要的,不能分離。
叁、與時俱進,貫徹落實人間佛教精神
樹立中國佛教的公衆形象,從個人方面來講,要內強素質,外樹形象;集體方面來講,要進行信仰建設、道風建設、學風建設這叁種建設。如何貫徹落實呢?必須要與時俱進,實行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以後由趙樸初老居士結合新時代闡揚出來的人間佛教。
人生佛教就是在完成人格的基礎上,修學菩薩行,爲國家人民做好事,舉辦文化教育、公益慈善、環保等工作。
趙樸老提出的人間佛教就是一個思想、叁個傳統。一個思想,就是要愛社會主義社會,要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也就是要愛國愛教。叁個傳統,一個是農禅結合的優良傳統,勞動、坐禅、修行相結合,做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第二個傳統是學術研究,就是要把佛教過去披上的外衣——迷信消極的外衣去掉,研究發揚佛教真理,通達叁藏十二部教典,做到二谛融通,把佛法真理傳播出去,恢複佛教的本來面目。第叁個加強國際友誼,我們就要學曆史上的法顯法師、玄奘法師、鑒真法師,他們在與斯裏蘭卡、印度、日本的文化交流中,做出了很大貢獻,增強了國際友誼。現在來講,我們還應該擴大,不光是亞洲,就是在歐洲、美洲、澳洲、非洲,都應該擴大交流影響,使佛法傳播到全世界,淨化全世界,實現世界和平,消滅戰爭,消滅災難,這是我們莊嚴神聖的任務!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就可以發揚菩薩道的精神!
當今,我們必須要學習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精神。太虛大師在世時,曾在南普陀寺任住持,在閩南佛學院當院長若幹年,後來,又在重慶辦漢藏教理院。我在漢院讀書六年,親近大師十多年,太虛大師的確很偉大。他一方面繼承優良傳統,一方面適應時代,提出建設人生佛教。這個真理很偉大,過去應該這樣,現在應該這樣,將來還應該這樣。能夠如此,佛教就可以發揮力量,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就可以盡我們的力量,維護世界和平,消滅戰爭。
今天我在這個會上感受很大,我講的話主要是對于佛教徒,特別是對于青年同學的一個願望、一個鼓勵,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謝謝大家,並祝大家身體健康,六時吉祥!
惟賢長老于2007年9月講于廈門
(正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