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當代佛教與文化繁榮的幾個問題▪P2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文化傳承的頭等大事。

  五、發揮佛教道德教化功能,

  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

  公民道德建設是社會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內涵,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核心內涵。一個國家公民的道德素質水准,是一個國家凝聚力、親和力的重要表現,是社會安定和諧的重要保證,也是國家強大和偉大的力量源泉之一。我國一直重視公民道德建設,但應當承認,效果還不夠顯著,究其原因有叁:一是道德建設的理論不完善、不到位;二是部分領導行爲失範,破壞了人民群衆踐行道德規範的自覺性、積極性;叁是相關的法律、製度建設不配套、不健全。這些原因是有聯系的,其中第一個原因就深刻影響了後兩個原因。這裏僅就第一個原因作一簡要的論述。

  據筆者長期的思考,佛教倫理道德學說體系,尤其是其中的因果報應思想,在公民道德理論建設方面是值得借鑒的。道德是關乎人的價值理念、行爲規範、人格塑造和人際關系,是提倡人“應該做什麼”和要求人“不應該做什麼”。通常人的自然本能行爲是追求現實利益和眼前需要,而要把本能行爲轉變爲道德行爲,就需要提供一種理論根據和思想基礎,也就是要有價值理念的終極源頭,要有包括崇高理想或終極信仰的超越的精神信念、信仰。也就是說,我們倡導道德規範,引領人民群衆去踐行,需要說明一個問題:人民群衆爲什麼要踐行倡導的道德規範,它對個人的人生價值有什麼意義。只有深刻闡明這個問題,人民群衆才能從思想深處去自覺踐行道德規範。但是要解答這個問題並非易事。古今中外一些思想家都熱心于探討這個問題,在我國古代就有“福善禍淫”說,《周易文言傳·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宣揚爲善得福、作惡得禍的思想。道教提出“承負”說,宣揚後人承負祖先的過失而有罪,先人行惡,報應于後人,先人行善積德,則後人會得報應受福,也就是說,先人的善惡報應由其後人來承擔。佛教的因果報應論有所不同,它把受報應的主體規定爲行爲者自身,強調自作自受,反對將作因與受果相割裂,排除由子孫承受果報的他人受報說。佛教還批評世典“談遺過去,辯略未來;事盡一生,未論叁世。”[8]認爲人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與此相應,報應也有叁種:“經說業有叁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叁曰後報。現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後報者,或經二生叁生,百生千生,然後乃受。”[9]叁報說爲因果報應論提供了“圓滿”的時間性概念,解答了現實生活中善人得禍、惡人享福的矛盾現象。佛教因果報應說,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馬上就報”,把自身的善惡行爲和個人的苦樂禍福、前途命運統一起來,從而說明了個人爲什麼必須棄惡行善、踐行道德規範的問題。由此可以說,佛教因果報應說爲當前道德建設的形而上學立論提供了有益的參照,爲個人和社會的倫理價值取向提供了一塊重要的基石。

  從理論上說,善與惡是相對的,從社會實際生活來看,因與果也並非完全一致對應,但從宗教信仰和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角度而言,佛教因果報應理論顯然是有其合理性的。曆史表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理念也一直是維護中華民族倫理價值的重要思想支柱之一。我們若能吸取因果報應說的合理內核,適當應用于當前的道德建設,就能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提高道德實踐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而必將提升廣大人民和幹部的道德操守,進而也必將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發展。

  六、積極參與和開展社會公益性文化活動

  具有一定規模的寺院,往往既是實物形式的曆史文物,也是一座藝術館、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佛教寺院以其優美的人文景觀點綴著祖國山河大地,激發遊人前來參觀的巨大興趣和熱情。從一定意義上說,寺院也是一種公共文化設施,尤其是名山勝地的重要寺院,更是具有重大曆史文物價值的公共文化設施。我們一定要精心加以維護,使文物得到良好保管,建築得到妥善維修,環境得到充分保護,使寺院成爲清潔幽靜、環境優美的遊覽勝地。中國佛教寺院有爲大衆服務的優良傳統,在當前更需要爲遊人的參觀、鑒賞提供便利,使之有所收獲,增長對佛教優秀文化的了解和理解,進而有助于遊人人文素質的提高。

  綜觀全國有條件的重點佛教寺院參與和開展社會公益性文化活動的方式,類別多樣,豐富多彩,如舉辦佛教文物展覽、文化節、人文宗教講座、佛教音樂會,組織書畫比賽,開展公益慈善救濟活動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寺院今後當不斷開拓思路,參與和開展更多的社會公益性文化活動,以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七、大力開展對外佛教文化交流

  開展國際友好交流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優良傳統。趙樸初在《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中說:“在曆史上,中國和亞洲許多國家的高僧大德,曾梯山航海,往來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傳播友誼的種子,交流中外文化。我國法顯、玄奘、義淨、鑒真等大師們的西行和東渡爲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10]

  當前,宗教因素、地緣宗教的作用日益凸顯。一些國家爲爭取道德製高點、話語支配權和對民衆思想影響,以及國家安全,都十分重視宗教在對外關系上的意義和價值、功能和作用。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形勢嚴峻,但是,包括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叁大系統的中國佛教文化在東亞文化圈和東南亞文化圈卻有區位優勢。我們應當大力開展與周邊有關國家的佛教文化交流和民間友好交流,以增進與周邊國家人民的了解和友誼,維護地區的和平與安全。

  八、加強佛教文化建設,推動社會文化繁榮

  佛教要在推動社會文化繁榮中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就必須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爲了做好當前佛教文化的建設,除了上述已提及的要重視培養人才外,似還需重視的問題有:

  (一)要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佛教文化對佛教自身發展和社會文化繁榮的重大意義,進而樹立文化強寺的理念,把佛教文化建設放在各項建設的突出位置,爲發揮佛教在社會文化繁榮中的積極作用夯實基礎。

  (二)要有理性精神,既善于自我證明、自我弘揚,又敢于自我批判、自我反省。要以理性態度,深入挖掘佛教教義中有助于緩解當代人類社會矛盾,有助于提升個人道德素質、和諧人際關系,以及協調人與自然矛盾的思想,並對這些思想作出與時俱進的新闡釋,用現代語言加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新闡述,以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

  (叁)要結合當前國情和時代特點,不斷創造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以便更有效地弘揚佛教文化,進而推動社會文化的繁榮。

  (作者爲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本文爲上海玉佛寺2012年12月7日召開的“當代佛教與文化繁榮”學術研討會論文)

  【注 釋】

  [1] 該文件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10月出版。以下簡稱《決定》,又,凡引《決定》,只注頁碼。

  [2] 《決定》第43頁。

  [3] 《同達賴喇嘛的談話》,《毛澤東西藏工作文選》,第114頁,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藏學出版社,2001。

  [4] 陳晉:《毛澤東讀書劄記诠釋》,載《瞭望》,1993(8)。

  [5] 《趙樸初文集》(上卷),第572頁,華文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6] 《決定》第25-26頁。

  [7] 《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是培養人才》,《趙樸初文集》(下卷),第1121-1122頁。

  [8] 道安:《二教論·教指通局十一》,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1卷,第358頁。

  [9] 慧遠:《叁報論》,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1卷,第87頁。

  [10] 《趙樸初文集》(上卷),第563頁。

  

《關于當代佛教與文化繁榮的幾個問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