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关于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的几个问题▪P2

  ..续本文上一页佛教文化传承的头等大事。

  五、发挥佛教道德教化功能,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内涵,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核心内涵。一个国家公民的道德素质水准,是一个国家凝聚力、亲和力的重要表现,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强大和伟大的力量源泉之一。我国一直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但应当承认,效果还不够显著,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道德建设的理论不完善、不到位;二是部分领导行为失范,破坏了人民群众践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积极性;三是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不配套、不健全。这些原因是有联系的,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深刻影响了后两个原因。这里仅就第一个原因作一简要的论述。

  据笔者长期的思考,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体系,尤其是其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在公民道德理论建设方面是值得借鉴的。道德是关乎人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人格塑造和人际关系,是提倡人“应该做什么”和要求人“不应该做什么”。通常人的自然本能行为是追求现实利益和眼前需要,而要把本能行为转变为道德行为,就需要提供一种理论根据和思想基础,也就是要有价值理念的终极源头,要有包括崇高理想或终极信仰的超越的精神信念、信仰。也就是说,我们倡导道德规范,引领人民群众去践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人民群众为什么要践行倡导的道德规范,它对个人的人生价值有什么意义。只有深刻阐明这个问题,人民群众才能从思想深处去自觉践行道德规范。但是要解答这个问题并非易事。古今中外一些思想家都热心于探讨这个问题,在我国古代就有“福善祸淫”说,《周易文言传·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宣扬为善得福、作恶得祸的思想。道教提出“承负”说,宣扬后人承负祖先的过失而有罪,先人行恶,报应于后人,先人行善积德,则后人会得报应受福,也就是说,先人的善恶报应由其后人来承担。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有所不同,它把受报应的主体规定为行为者自身,强调自作自受,反对将作因与受果相割裂,排除由子孙承受果报的他人受报说。佛教还批评世典“谈遗过去,辩略未来;事尽一生,未论三世。”[8]认为人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与此相应,报应也有三种:“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9]三报说为因果报应论提供了“圆满”的时间性概念,解答了现实生活中善人得祸、恶人享福的矛盾现象。佛教因果报应说,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马上就报”,把自身的善恶行为和个人的苦乐祸福、前途命运统一起来,从而说明了个人为什么必须弃恶行善、践行道德规范的问题。由此可以说,佛教因果报应说为当前道德建设的形而上学立论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为个人和社会的伦理价值取向提供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从理论上说,善与恶是相对的,从社会实际生活来看,因与果也并非完全一致对应,但从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角度而言,佛教因果报应理论显然是有其合理性的。历史表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理念也一直是维护中华民族伦理价值的重要思想支柱之一。我们若能吸取因果报应说的合理内核,适当应用于当前的道德建设,就能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必将提升广大人民和干部的道德操守,进而也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六、积极参与和开展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

  具有一定规模的寺院,往往既是实物形式的历史文物,也是一座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佛教寺院以其优美的人文景观点缀着祖国山河大地,激发游人前来参观的巨大兴趣和热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寺院也是一种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名山胜地的重要寺院,更是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的公共文化设施。我们一定要精心加以维护,使文物得到良好保管,建筑得到妥善维修,环境得到充分保护,使寺院成为清洁幽静、环境优美的游览胜地。中国佛教寺院有为大众服务的优良传统,在当前更需要为游人的参观、鉴赏提供便利,使之有所收获,增长对佛教优秀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进而有助于游人人文素质的提高。

  综观全国有条件的重点佛教寺院参与和开展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方式,类别多样,丰富多彩,如举办佛教文物展览、文化节、人文宗教讲座、佛教音乐会,组织书画比赛,开展公益慈善救济活动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寺院今后当不断开拓思路,参与和开展更多的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七、大力开展对外佛教文化交流

  开展国际友好交流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说:“在历史上,中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的高僧大德,曾梯山航海,往来于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传播友谊的种子,交流中外文化。我国法显、玄奘、义净、鉴真等大师们的西行和东渡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10]

  当前,宗教因素、地缘宗教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些国家为争取道德制高点、话语支配权和对民众思想影响,以及国家安全,都十分重视宗教在对外关系上的意义和价值、功能和作用。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形势严峻,但是,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大系统的中国佛教文化在东亚文化圈和东南亚文化圈却有区位优势。我们应当大力开展与周边有关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交流,以增进与周边国家人民的了解和友谊,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八、加强佛教文化建设,推动社会文化繁荣

  佛教要在推动社会文化繁荣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为了做好当前佛教文化的建设,除了上述已提及的要重视培养人才外,似还需重视的问题有:

  (一)要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佛教文化对佛教自身发展和社会文化繁荣的重大意义,进而树立文化强寺的理念,把佛教文化建设放在各项建设的突出位置,为发挥佛教在社会文化繁荣中的积极作用夯实基础。

  (二)要有理性精神,既善于自我证明、自我弘扬,又敢于自我批判、自我反省。要以理性态度,深入挖掘佛教教义中有助于缓解当代人类社会矛盾,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素质、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思想,并对这些思想作出与时俱进的新阐释,用现代语言加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新阐述,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要结合当前国情和时代特点,不断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便更有效地弘扬佛教文化,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本文为上海玉佛寺2012年12月7日召开的“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论文)

  【注 释】

  [1] 该文件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决定》,又,凡引《决定》,只注页码。

  [2] 《决定》第43页。

  [3] 《同达赖喇嘛的谈话》,《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第11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4] 陈晋:《毛泽东读书札记诠释》,载《瞭望》,1993(8)。

  [5] 《赵朴初文集》(上卷),第572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6] 《决定》第25-26页。

  [7] 《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是培养人才》,《赵朴初文集》(下卷),第1121-1122页。

  [8] 道安:《二教论·教指通局十一》,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第358页。

  [9] 慧远:《三报论》,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第87页。

  [10] 《赵朴初文集》(上卷),第563页。

  

《关于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的几个问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