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心悲願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觀研討會發言摘要▪P8

  ..續本文上一頁優良傳統,感召和影響信教群衆,要積極向信教群衆诠釋生命的價值和對社會應負的責任,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寺院僧尼和信教群衆,爲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藏傳佛教健康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四、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近年來,黨和國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改善民生,對藏傳佛教寺院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藏傳佛教進入了一個“發展黃金期”。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將藏傳佛教寺院及僧尼納入社會化管理範圍,寺院的水、電、路、佛殿維修、文物管護等方面得到了國家的扶持和有效保護。僧尼做爲國家公民,平等享受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等惠民政策。各項惠民利民政策不斷得到落實,僧俗群衆得到的優惠越來越多,這種局面來之不易,我們應當倍加珍惜,常懷感恩之心、常思報恩之舉,努力維護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的良好局面,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藏傳佛教健康發展而發揮積極作用。

  直孔窮倉·洛桑強巴(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西藏直貢梯寺活佛):

  這個世界上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各自對生命觀的理解和看法也有所不同。佛教的生命觀是建立在無欺、平等基礎之上的。

  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十善中將不殺生放在首位。世界上沒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沒有一個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或動物,如人們珍惜和愛護自己珍貴的生命一樣,一切衆生也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人們經常爲了實現自己的快樂而殺生,這是一種剝奪生命權利的可悲行爲。佛教常提醒人們要舍離殺生之罪,沒有比殺生更重的罪惡。

  入佛門之後,經師們授課時經常會講授人身難得的道理。與其他衆生相比,人身暇滿。這輩子你既然獲得了暇滿的人身,那你就要珍惜這一人身。若人們自行了斷,那是一件不珍惜暇滿人身的可悲行爲。

  大乘佛教所言的慈悲心和菩提心其實就是珍惜生命的觀點。人們既要有讓自己和周圍的親朋好友得到快樂的仁慈心,也要有讓所有衆生得到快樂的仁慈之心,而且心中常要存令一切衆生從苦難之中解脫的善念。若人們有這樣善念那就是地地道道的大乘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裏所講的衆生不僅是人,還包括其余的五道衆生。許願時若都能夠願一切衆生得到安甯享樂的生活,能夠遠離自然災害和戰爭,那既是一件很偉大的事,也是利他心的體現。

  佛教密宗裏也會以舍離殺戒基礎之上對待衆生如對待自己父母一樣。若人們心中將一切衆生看做自己父母,世界上就不會有你我之爭。總而言之,佛教的各大教派都提出生命的可貴性、難得性、重要性,也用充分的理由證明珍惜和愛護他人生命的重要性。有人會拯救處于臨死關頭的其他生命,如盡自己的所能會從屠場裏買回許多牛羊等然後放生,這不僅是一種延長自己壽命的方法,更是一種尊重其他生命的做法。

  以上是從佛教角度,淺談有關生命觀的看法,從這些看法中我們可正確認識到佛教是一個無害己、無害他的宗教。現在極少數地方出現自焚事件,這是一件可悲之事,作爲佛弟子不僅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更應該要尊重和愛護其他衆生的生命。要把愚昧無知的人引導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郭莽倉·沃賽尖措(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一級經師):

  當我們審視佛祖釋迦牟尼成佛的曆程時發現,他是依靠擯棄傷損其他衆生的肉身和生命,遠離二邊而入中庸靜寂之道,憑借慈悲之力量,擊潰所有阻力,最終實現大徹大悟的。釋迦牟尼成佛後,隨之轉動了第一次*輪,當時他鼓勵前來接受佛法的五弟子等人斷除二邊,即斷除苦行折磨邊和縱情行樂邊,入中道,修習八正道。稱能夠做到這一點,尚可稱之爲佛法的持戒者。由此可以推斷,只要是佛家弟子,如對自己的身心加以苦惱,便會成爲修習佛法的阻礙,不應爲之。鑒于這些理由,我在這裏簡要地講述一下佛家弟子要如何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一、戒律中關于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方面的內容

  何爲戒律,是指斷除所有煩惱而引起的罪孽,即爲戒律。戒律是佛祖所啓示的獨家法門。那麼佛祖爲何啓示這一法門呢?其目的不是爲了佛祖自己,而是爲了勞苦衆生,更是爲了承諾遵守這一戒律的佛家弟子,是爲了他們獲得安樂。由于不損傷他人利益,所以便稱之爲別解脫戒。爲了遵守這一不去損傷他人利益的別解脫戒,也爲了斷除身意語之罪孽,佛祖開啓了戒律這一殊勝的法門。

  在《律藏》中曰:“出家者如傷害他人,或損害他人的利益,那就不算是修善者了!”所以說,對一個出家人而言,傷害自己和他人,包括貪欲、瞋恚、邪見等,是務必要斷除的,這便是所有佛法尤其是律經的精髓所在。對這一點應先有個理性的認識,進而不去傷害自己和他人,就會深刻的理解佛法的核心理念。經師意希堅參也曾經這樣教導過弟子們。

  斷除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爲以及意念,從身、語方面要實現這一目的,最主要的是在思想動機方面要完全斷除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念頭。這要依靠慈悲。爲此慈悲顯得尤爲重要,不僅是在遵守戒律時要依靠慈悲,而且在實踐當中從身、語方面做到不去傷害自己和他人,也要依靠慈悲。所以說,出家之人應該把持守戒律和慈悲爲懷結合在一起,踐行于修行中,此乃重中之重也。

  在《律分別》和《毗奈耶因緣經》等中記載:講殺生,以禁止傷害他人生命爲根本戒律,不僅這樣,連自己的生命都不能傷害。其中說到:跳入懸崖、上吊等自殺行爲,不應是修善者之行爲,也不應是出家之人的行爲。

  另外,在講比丘殺人會墮落的原因時,說有叁點:其一,人是六道輪回中最重要的;其二,人是叁寶的載體;其叁,人是叁戒的載體。基于這叁點原因,人的價值高于神的價值。從曆史上看,印度古老的宗教中曾出現過自殘苦修的方式,如依靠“五火”等,這原本屬于傷害自己生命的行爲,所以後來佛教禁止了這些行爲。

  二、不殺生是佛教的一大特色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美妙的幾句話,完全可以用來概括佛教的本質。這句話的核心在于棄惡揚善,是要修好自己的內心。

  佛教崇尚斷除二邊,入中道和八正道。爲此要擯棄殺生等身者叁,做到身的潔淨;要擯棄妄語等口者四,做到語之潔淨;要擯棄爲了獲得財富和別人的尊敬而說離間話等,做到生活的潔淨。這叁者中第一個屬于律學的範疇,第二個和第叁個屬于慧學和定學的範疇,其中通過律學,懲戒自己的內心,通過慧學和定學從事對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而這一切的目的是爲了大徹大悟,最終成佛,這是佛教的基本原則。在需要擯棄的罪孽中,殺生之罪甚爲嚴重,故此列爲十不善之首。佛教與其他宗教區分時,也常常把慈悲爲懷作爲佛教的特點。在經中曰:“傷害爲殺生,反之爲不傷害。”總之,如衆善逝所說,佛法是擯棄傷害的,指的就是佛法禁止傷害衆生。

  叁、慈悲爲懷是解脫之道

  佛教區別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點是慈悲,而慈悲的對立面是瞋。如不能去斷除瞋等煩惱,就會産生傷害之心,在《入菩薩行論》等中也講到了沒有比瞋更嚴重的罪孽。如要消除瞋,那麼就要慈悲爲懷。佛祖釋迦牟尼曾經也用慈悲之心擊潰了所有妖魔鬼怪的攻擊。如何去做到慈悲爲懷呢?所謂的慈悲之心,是指那種爲衆生獲得安樂的美好願望,始終站在傷害之心等的對立面,一心一意爲他人謀利益。對一個人而言,最初的時候很難做到衆生皆爲朋友,所以,衆生也分爲朋友、普通人、敵人等叁種,而其中朋友也分爲不同層次的朋友。爲此首先要做到爲朋友謀安樂,隨後就要爲普通人謀安樂,再對分爲不同層次的敵人,按照層次爲其謀安樂。依此類推,逐步就要做到爲左鄰右舍和父老鄉親,甚至爲全人類和全部衆生謀安樂,如此修行,便是慈悲也。

  在經中曰:如內心能夠寂靜,外部敵人無可奈何;如內心總是不寂靜,外部敵人侵入內心,心魔就會燒毀善心。由此我們要知道在內外的敵人中,內部的心魔是最可怕的,一切傷害均源自內心的動機,故釋迦牟尼佛所開啓的佛法都是圍繞斷除內心的心魔而展開的。這一點在其他經文中也有詳細的闡釋。

  綜上所述,慈悲爲懷和內心寂靜是佛教的一大特點,佛祖和他的繼承者們,憑借那種連一只蟲子都不殺的精神,把佛法事業弘揚到東西大海中間的廣袤大地上。對藏傳佛教而言,曆輩高僧大德經過千辛萬苦,把佛教引入藏區,在藏區弘揚和諧佛法,依靠的是戒律來約束自己行爲,依靠慈悲來超度衆生,佛教文化從此在雪域高原開花結果。

  普布次仁(西藏拉薩市佛教協會會長、色拉寺管委會常務副主任):

  在寺院訓詞中說:“外有緣者淨信典範,裏圓滿者修善福田”,我們衆僧尼被信教群衆當成崇敬和上進的榜樣,所以我們不僅不能做傷害社會和群衆的行爲,而且要發揮好品德素質等方面的模範帶頭作用,在信教群衆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影響,爲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要刻苦鑽研自己所崇信的佛教理論,時刻勤于“聞思修”、“講辯著”智者功業,爲弘揚藏傳佛教和發展西藏文化作出貢獻。

  佛祖釋迦牟尼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寂天大師講:“世間之樂,源于他樂,世間皆苦,源于自樂”。所謂“諸惡莫作”,諸惡是指殺生害人等對社會和衆生有害之所有不善業,莫做是指杜絕一切不善業;所謂“衆善奉行”指行善積德,斷除蓋障,爲六道衆生多做有益之事,以此修煉佛心此乃佛法。爲何把常懷利他及造福衆生爲主修之道,是因世間之所有安樂來自于心懷良好的動機做利他之事而來,而世間所有苦難來自只爲自私利己而來。我們宗教界和信徒要帶頭做好將心比心,以因果七訣爲戒,懷大慈大悲之心,絕不做損害社會之事,如果做出損人害衆之事,將會自嘗其苦果,對自己帶來無盡苦難,這是善惡之報。

  佛教是不傷害衆生,常懷慈悲心追求平和的妙法。在十惡中殺生居十惡之首,罪業最重,在講佛法本義中也強調不傷害有情生命,此爲佛教的特點。

  佛祖說:“只要是信奉我者,如殘害自身軀體,不僅對生命有害,更成爲修佛之障,故不得如此做法。”故出家人不能傷害任何生命,居家人士只要信奉佛教也都不能傷害衆生,天下衆生沒有一個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因此珍惜他人生命也很重要。米拉日巴大師說:“衆生皆怕罰,衆生皆怕死,將心比彼心,勿做傷害事”。

  我們把芸芸衆生皆視爲自己的母親,報答父母之恩尤爲重要,母親將我與軀體結生相續,十月懷胎的時候對胎兒守衛愛護,心中期望未來自己的兒女成爲人中驕子,十月期滿臨盆生産的時候,受盡諸般的痛苦,從此自己吞咽苦澀而吐出甘味來喂食愛兒,懷抱扶持養育嬰兒。爲兒洗濯屎尿等不幹淨的穢物,不憚畏辛勞。孩兒有了病,父母心裏就驚慌擔憂,常爲兒女擔憂至極而生病,卻把自己的病視同很平常的事情。爲兒女牙牙學語、蹒跚學步而歡喜,視子女爲命,可以說,父母爲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所以我們最起碼也不能辜負父母期望,爲報答養育之恩,嚴守戒律,珍惜生命,潛心精進“聞思修”,多做利于父母親友及衆生的好事。

  要念衆生恩,《入菩薩行論》中說:“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敬佛不敬衆,豈有此道理?”在我們的心目中視佛爲真善聖者,而藐視、诋毀和瞋恨衆生,其實上爲諸佛之佛土,下爲衆生之福田,無上成佛道之樂靠佛和衆生兩者而來,故敬重佛與衆生一樣重要。

  要報答國恩,《涅槃經》中說:“凡僧人應當爲賢君之德,福德國土,民衆安樂的國土爲榮,操守戒律,勤于善業,修持正道”,教導我們作爲佛門弟子應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所崇信的正法。

  我們佛教的優點不傷害衆生乃慈悲,而瞋恨是慈悲的唯一敵人,《入菩薩行論》中說:“罪惡莫過瞋”,對今生來世都成無限痛苦,所有煩惱之內瞋恨之勢最大,還說:“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其意爲佛祖所講:“衆比丘要修慈悲心,念、修、持慈悲之心是根除瞋恨之道,講述了瞋恨的對治爲慈悲等教導,總之所有傷害源于心念,爲我們指出了很多調治自心、自淨其意的方法,收心沈思是我佛信徒不可推卸的義務,我們要爲佛法的弘揚和永存,爲全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慈心悲願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觀研討會發言摘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