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优良传统,感召和影响信教群众,要积极向信教群众诠释生命的价值和对社会应负的责任,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寺院僧尼和信教群众,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藏传佛教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对藏传佛教寺院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藏传佛教进入了一个“发展黄金期”。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将藏传佛教寺院及僧尼纳入社会化管理范围,寺院的水、电、路、佛殿维修、文物管护等方面得到了国家的扶持和有效保护。僧尼做为国家公民,平等享受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惠民政策。各项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得到落实,僧俗群众得到的优惠越来越多,这种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报恩之举,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良好局面,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藏传佛教健康发展而发挥积极作用。
直孔穷仓·洛桑强巴(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西藏直贡梯寺活佛):
这个世界上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各自对生命观的理解和看法也有所不同。佛教的生命观是建立在无欺、平等基础之上的。
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十善中将不杀生放在首位。世界上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没有一个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或动物,如人们珍惜和爱护自己珍贵的生命一样,一切众生也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人们经常为了实现自己的快乐而杀生,这是一种剥夺生命权利的可悲行为。佛教常提醒人们要舍离杀生之罪,没有比杀生更重的罪恶。
入佛门之后,经师们授课时经常会讲授人身难得的道理。与其他众生相比,人身暇满。这辈子你既然获得了暇满的人身,那你就要珍惜这一人身。若人们自行了断,那是一件不珍惜暇满人身的可悲行为。
大乘佛教所言的慈悲心和菩提心其实就是珍惜生命的观点。人们既要有让自己和周围的亲朋好友得到快乐的仁慈心,也要有让所有众生得到快乐的仁慈之心,而且心中常要存令一切众生从苦难之中解脱的善念。若人们有这样善念那就是地地道道的大乘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里所讲的众生不仅是人,还包括其余的五道众生。许愿时若都能够愿一切众生得到安宁享乐的生活,能够远离自然灾害和战争,那既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也是利他心的体现。
佛教密宗里也会以舍离杀戒基础之上对待众生如对待自己父母一样。若人们心中将一切众生看做自己父母,世界上就不会有你我之争。总而言之,佛教的各大教派都提出生命的可贵性、难得性、重要性,也用充分的理由证明珍惜和爱护他人生命的重要性。有人会拯救处于临死关头的其他生命,如尽自己的所能会从屠场里买回许多牛羊等然后放生,这不仅是一种延长自己寿命的方法,更是一种尊重其他生命的做法。
以上是从佛教角度,浅谈有关生命观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我们可正确认识到佛教是一个无害己、无害他的宗教。现在极少数地方出现自焚事件,这是一件可悲之事,作为佛弟子不仅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应该要尊重和爱护其他众生的生命。要把愚昧无知的人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郭莽仓·沃赛尖措(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一级经师):
当我们审视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历程时发现,他是依靠摈弃伤损其他众生的肉身和生命,远离二边而入中庸静寂之道,凭借慈悲之力量,击溃所有阻力,最终实现大彻大悟的。释迦牟尼成佛后,随之转动了第一次*轮,当时他鼓励前来接受佛法的五弟子等人断除二边,即断除苦行折磨边和纵情行乐边,入中道,修习八正道。称能够做到这一点,尚可称之为佛法的持戒者。由此可以推断,只要是佛家弟子,如对自己的身心加以苦恼,便会成为修习佛法的阻碍,不应为之。鉴于这些理由,我在这里简要地讲述一下佛家弟子要如何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一、戒律中关于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方面的内容
何为戒律,是指断除所有烦恼而引起的罪孽,即为戒律。戒律是佛祖所启示的独家法门。那么佛祖为何启示这一法门呢?其目的不是为了佛祖自己,而是为了劳苦众生,更是为了承诺遵守这一戒律的佛家弟子,是为了他们获得安乐。由于不损伤他人利益,所以便称之为别解脱戒。为了遵守这一不去损伤他人利益的别解脱戒,也为了断除身意语之罪孽,佛祖开启了戒律这一殊胜的法门。
在《律藏》中曰:“出家者如伤害他人,或损害他人的利益,那就不算是修善者了!”所以说,对一个出家人而言,伤害自己和他人,包括贪欲、瞋恚、邪见等,是务必要断除的,这便是所有佛法尤其是律经的精髓所在。对这一点应先有个理性的认识,进而不去伤害自己和他人,就会深刻的理解佛法的核心理念。经师意希坚参也曾经这样教导过弟子们。
断除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意念,从身、语方面要实现这一目的,最主要的是在思想动机方面要完全断除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念头。这要依靠慈悲。为此慈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在遵守戒律时要依靠慈悲,而且在实践当中从身、语方面做到不去伤害自己和他人,也要依靠慈悲。所以说,出家之人应该把持守戒律和慈悲为怀结合在一起,践行于修行中,此乃重中之重也。
在《律分别》和《毗奈耶因缘经》等中记载:讲杀生,以禁止伤害他人生命为根本戒律,不仅这样,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伤害。其中说到:跳入悬崖、上吊等自杀行为,不应是修善者之行为,也不应是出家之人的行为。
另外,在讲比丘杀人会堕落的原因时,说有三点:其一,人是六道轮回中最重要的;其二,人是三宝的载体;其三,人是三戒的载体。基于这三点原因,人的价值高于神的价值。从历史上看,印度古老的宗教中曾出现过自残苦修的方式,如依靠“五火”等,这原本属于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所以后来佛教禁止了这些行为。
二、不杀生是佛教的一大特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美妙的几句话,完全可以用来概括佛教的本质。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弃恶扬善,是要修好自己的内心。
佛教崇尚断除二边,入中道和八正道。为此要摈弃杀生等身者三,做到身的洁净;要摈弃妄语等口者四,做到语之洁净;要摈弃为了获得财富和别人的尊敬而说离间话等,做到生活的洁净。这三者中第一个属于律学的范畴,第二个和第三个属于慧学和定学的范畴,其中通过律学,惩戒自己的内心,通过慧学和定学从事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而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大彻大悟,最终成佛,这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在需要摈弃的罪孽中,杀生之罪甚为严重,故此列为十不善之首。佛教与其他宗教区分时,也常常把慈悲为怀作为佛教的特点。在经中曰:“伤害为杀生,反之为不伤害。”总之,如众善逝所说,佛法是摈弃伤害的,指的就是佛法禁止伤害众生。
三、慈悲为怀是解脱之道
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点是慈悲,而慈悲的对立面是瞋。如不能去断除瞋等烦恼,就会产生伤害之心,在《入菩萨行论》等中也讲到了没有比瞋更严重的罪孽。如要消除瞋,那么就要慈悲为怀。佛祖释迦牟尼曾经也用慈悲之心击溃了所有妖魔鬼怪的攻击。如何去做到慈悲为怀呢?所谓的慈悲之心,是指那种为众生获得安乐的美好愿望,始终站在伤害之心等的对立面,一心一意为他人谋利益。对一个人而言,最初的时候很难做到众生皆为朋友,所以,众生也分为朋友、普通人、敌人等三种,而其中朋友也分为不同层次的朋友。为此首先要做到为朋友谋安乐,随后就要为普通人谋安乐,再对分为不同层次的敌人,按照层次为其谋安乐。依此类推,逐步就要做到为左邻右舍和父老乡亲,甚至为全人类和全部众生谋安乐,如此修行,便是慈悲也。
在经中曰:如内心能够寂静,外部敌人无可奈何;如内心总是不寂静,外部敌人侵入内心,心魔就会烧毁善心。由此我们要知道在内外的敌人中,内部的心魔是最可怕的,一切伤害均源自内心的动机,故释迦牟尼佛所开启的佛法都是围绕断除内心的心魔而展开的。这一点在其他经文中也有详细的阐释。
综上所述,慈悲为怀和内心寂静是佛教的一大特点,佛祖和他的继承者们,凭借那种连一只虫子都不杀的精神,把佛法事业弘扬到东西大海中间的广袤大地上。对藏传佛教而言,历辈高僧大德经过千辛万苦,把佛教引入藏区,在藏区弘扬和谐佛法,依靠的是戒律来约束自己行为,依靠慈悲来超度众生,佛教文化从此在雪域高原开花结果。
普布次仁(西藏拉萨市佛教协会会长、色拉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在寺院训词中说:“外有缘者净信典范,里圆满者修善福田”,我们众僧尼被信教群众当成崇敬和上进的榜样,所以我们不仅不能做伤害社会和群众的行为,而且要发挥好品德素质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信教群众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影响,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要刻苦钻研自己所崇信的佛教理论,时刻勤于“闻思修”、“讲辩著”智者功业,为弘扬藏传佛教和发展西藏文化作出贡献。
佛祖释迦牟尼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寂天大师讲:“世间之乐,源于他乐,世间皆苦,源于自乐”。所谓“诸恶莫作”,诸恶是指杀生害人等对社会和众生有害之所有不善业,莫做是指杜绝一切不善业;所谓“众善奉行”指行善积德,断除盖障,为六道众生多做有益之事,以此修炼佛心此乃佛法。为何把常怀利他及造福众生为主修之道,是因世间之所有安乐来自于心怀良好的动机做利他之事而来,而世间所有苦难来自只为自私利己而来。我们宗教界和信徒要带头做好将心比心,以因果七诀为戒,怀大慈大悲之心,绝不做损害社会之事,如果做出损人害众之事,将会自尝其苦果,对自己带来无尽苦难,这是善恶之报。
佛教是不伤害众生,常怀慈悲心追求平和的妙法。在十恶中杀生居十恶之首,罪业最重,在讲佛法本义中也强调不伤害有情生命,此为佛教的特点。
佛祖说:“只要是信奉我者,如残害自身躯体,不仅对生命有害,更成为修佛之障,故不得如此做法。”故出家人不能伤害任何生命,居家人士只要信奉佛教也都不能伤害众生,天下众生没有一个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因此珍惜他人生命也很重要。米拉日巴大师说:“众生皆怕罚,众生皆怕死,将心比彼心,勿做伤害事”。
我们把芸芸众生皆视为自己的母亲,报答父母之恩尤为重要,母亲将我与躯体结生相续,十月怀胎的时候对胎儿守卫爱护,心中期望未来自己的儿女成为人中骄子,十月期满临盆生产的时候,受尽诸般的痛苦,从此自己吞咽苦涩而吐出甘味来喂食爱儿,怀抱扶持养育婴儿。为儿洗濯屎尿等不干净的秽物,不惮畏辛劳。孩儿有了病,父母心里就惊慌担忧,常为儿女担忧至极而生病,却把自己的病视同很平常的事情。为儿女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而欢喜,视子女为命,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所以我们最起码也不能辜负父母期望,为报答养育之恩,严守戒律,珍惜生命,潜心精进“闻思修”,多做利于父母亲友及众生的好事。
要念众生恩,《入菩萨行论》中说:“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在我们的心目中视佛为真善圣者,而藐视、诋毁和瞋恨众生,其实上为诸佛之佛土,下为众生之福田,无上成佛道之乐靠佛和众生两者而来,故敬重佛与众生一样重要。
要报答国恩,《涅槃经》中说:“凡僧人应当为贤君之德,福德国土,民众安乐的国土为荣,操守戒律,勤于善业,修持正道”,教导我们作为佛门弟子应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所崇信的正法。
我们佛教的优点不伤害众生乃慈悲,而瞋恨是慈悲的唯一敌人,《入菩萨行论》中说:“罪恶莫过瞋”,对今生来世都成无限痛苦,所有烦恼之内瞋恨之势最大,还说:“一瞋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其意为佛祖所讲:“众比丘要修慈悲心,念、修、持慈悲之心是根除瞋恨之道,讲述了瞋恨的对治为慈悲等教导,总之所有伤害源于心念,为我们指出了很多调治自心、自净其意的方法,收心沉思是我佛信徒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要为佛法的弘扬和永存,为全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慈心悲愿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观研讨会发言摘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