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宗僧人要合作共事。1912年,虛雲和尚又與西藏活佛喇嘛等參加中華佛教總會成立大會的僧侶商議舉辦佛教學校、布道團、醫院等利民之事。1913年《佛教月報》第叁期《中華佛教總會雲南支部一覽表》記雲:“雲南支部正會長爲德清,副會長爲實有、東寶。”[25]這裏的“德清就是虛雲和尚”、“東寶就是密宗僧人”,他們兩人分別爲正副會長,是顯密宗合作的典範。1952年國慶節,虛雲大師與圓瑛法師同在北京廣濟寺,分別領導喇嘛、僧尼,誦藏文經及發願文,祝願和平。在同一年,虛雲和尚提議:“如藏、蒙、傣族的佛教徒,和我們漢族的佛教徒,從來沒有在一起開會,但是由于毛主席正確的政策,今年的佛教協會是要不分區域和種族的聯合起來,在北京成立中國佛教協會,使佛教界存在著的各種困難,都可得到解決。”[26]在合作中,虛雲和尚對密宗僧人爲佛法作出貢獻之士也非常贊歎,他曾說:“佛教中幸有能海法師等諸大德主持及公等之大力匡護,必能光煥佛教之優良傳統,開展當來之新猷,雲謹拭目樂觀厥成。”[27]
由于虛雲和尚爲顯密宗僧人合作共事做出了表率,從而贏得了廣大佛教徒的尊重和信任。虛雲和尚生前,著名居士南懷瑾先生就說:“獅子山慈雲寺之護國息災法會,主持顯、密兩壇之虛老與貢嘎呼圖克圖,皆爲吾師。”[28]虛雲和尚圓寂後,臺灣佛教界舉辦法會追思虛雲老和尚,法會由華嚴蓮社智光老法師主持。中國佛教會甘珠爾瓦活佛、內政部社會司長劉修如、四衆佛徒代表及皈依弟子代表、大專學生代表等,均上香頂禮膜拜。同時還有西藏抗暴軍副總司令嘉瑪桑佩,于法會結束後,聞訊率領其夫人及叁位女公子,驅車抵達善導寺,代表西藏佛教,向虛雲老和尚像上香、叁頂禮,隨後並至中國佛教會拜訪甘珠活佛。以後虛雲和尚的弟子一如既往的保持著虛雲和尚倡導與藏傳佛教交往的優良傳統,並不斷發揚光大。2010年3月,由本煥、頓雄主修的《百丈山志》中記載:“2007年10月19日,藏傳佛教十七世東寶仲巴呼圖克圖率藏教八位活佛及叁位金剛上師專程到深圳弘法寺皈依師(指虛雲和尚的弟子本煥長老)之座下,師爲其傳法,成爲臨濟宗第四十五世傳人。接法儀式有漢藏兩地學僧逾千人參加,贊頌漢藏佛教法緣盛事,聲聞天下叢林。九位活佛是:仲巴呼圖克圖、卻尼活佛(白教)、吉稱活佛(白教)、公桑旺堆活佛(白教)、羅桑松丁活佛(白教)、確伍擇仁活佛、巴登活佛(紅教)、羅絨吉村活佛(黑教)、恩紮甯波活佛(黑教),叁位金剛上師是:阿秋金剛上師、格理金剛上師、桑青金剛上師。東寶仲巴呼圖克圖乃十二世司徒活佛和大圓滿持有者霞紮活佛兩位大師之心子,已成爲大手印和大圓滿教法之承傳持有者。……故不遠萬裏登門求法,乃漢藏民族團結友誼光輝榜樣。”[29]在《本煥老和尚功德碑文》中也寫道:“晚年在深圳弘法寺接納滇東寶仲巴呼圖克圖等藏傳九位活佛暨四位金剛上師爲門下弟子,樹立漢藏佛教融合之光輝典範,飲譽西疆。”[30]
發揮藏傳佛教人士服務社會的積極作用
“庶百花齊放,不止一花五葉,佛教的大一統,可現于今。于輔翼國策和保障和平,均有裨益。”[31]佛教如果要達到“輔翼國策和保障和平”的目的,就離不開發揮佛教界人士的作用,這對藏傳佛教來說也不例外。我們就拿虛雲舉薦東保以解決當時民國政府征討西藏的事來說吧,這件事在虛雲和尚的《傳記資料》、《年譜》、《追思錄》等中均有記載,而且達九次之多。因爲這件事不是僅僅涉及佛教本身的事,而是關系到國家社會的大事。
事情發生的背景是,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方議五族共和,而西藏王公活佛,因素戴清恩,恃險遠,西藏地方政府不肯加入歸順民國政府。當時的民國政府中央命滇省出兵二師討之,雲南都督蔡锷派殷叔恒總司令率領部隊前鋒已達賓川,西藏當局也把軍隊開到邊境,並請了外國人當軍事顧問,戰事將一觸即發。在這千鈞一發之時,虛雲聽到消息,焦急萬分,以爲邊釁一啓,戰火一開,禍無甯日,生靈塗炭。爲了避免戰禍殺戮,虛雲和尚以“出世不離世間法”的救苦救難的慈悲之心,不顧個人安危,想方設法捍衛祖國的統一,增強民族團結,爲救滇藏人民脫離戰火,他不顧70多歲的高齡,下山拜訪前鋒隊長,偕隊長到大理見總司令,勸說軍隊以武力解決問題不是上策,應順應民心,化幹戈爲玉帛,可以通過談判解決,否則數百萬市民生命財産將遭到踐踏。虛雲和尚一方面向殷叔桓分析征討西藏不利的因素,他說:“藏中雲嘗親曆其地,苦寒多險,言語不通,且藏民習苦耐勞,隨地可伏,軍往恐難必勝。”[32]另一方面勸殷叔桓不要對西藏動刀戈,向其獻計曰:“藏人素崇信佛法,盍遣一明佛法者說之?”[33]即可令之歸服,殷接受虛老的提議。殷叔桓想請虛雲爲宣慰法師,虛雲認爲不妥,建議他派麗川喇嘛東保前去西藏遊說,並提出舉薦東保的意見。他說:“某漢人也,往恐無功。此去麗川,有喇嘛東保者,臘高有德,藏人敬禮之,曾授爲四寶法王。若肯往,必有成。”[34]東保始以衰老辭,虛雲和尚遂將其中的利害關系告訴東保,最後終于說服東保。虛雲和尚當時是這樣說的:“雍乾用兵之禍,藏人至今心寒。公甯惜叁寸之舌,而不爲藏中數萬人生命財産計乎?”[35]東保去後要約而還,西藏歸順,滇省罷兵,最終平息戰爭之危機。
虛雲和尚和解滇藏關系的意義是重大的,他使民國政府以懷柔的政策,成功地化解了漢藏之間的民族爭端,捍衛了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爲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行動正是他對衆生的慈悲之情的表現,從此結束了“頻歲康藏間互相龃龉,苦戰不休,經此溝通,叁十年相安無事。”[36] “頻歲以來,康藏苦戰不休,而滇藏迄今二十年無惡感。仁人之言,其利百世,不圖于佛門見之!”[37]後人爲此對虛雲和尚給以很高的評價,“西藏歸順,滇省罷兵。在虛雲的一生活動中,這件事是對國家最有裨益的事。”[38]余慧光在《虛雲和尚贊》中贊道:“神州反正,康藏靖綏。屢谒元首,聆澄慈悲。說服疆吏,奠安滇池。”[39]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虛雲和尚雖然是一位禅宗高僧,但是卻無門戶之見,對藏傳佛教密宗與漢傳佛教各宗派是平等看待的,而且認爲各宗派應兼容並蓄、相互融合。我們從虛雲和尚對《楞嚴經》(一般認爲該經屬于密教經典,因爲經中所說基于密教的“即事而真”,“即身成佛”的原則,自與顯教的理論有所不同。其所立名相自難以中觀或瑜伽宗的學說來衡量)的提倡就可以窺見,他曾以此經爲禅法之印心教典,如他在“雲居山方便開示錄”閏叁月廿四日說:“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注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40]可見並不是像外界所說,虛雲和尚“不承認西藏密宗是佛教的一支”的看法,不過他也慎重地警告大家要注意密宗神通的害處,並強調持戒的重要。虛雲和尚積極倡導與藏傳佛教友好交往,他曾親曆過西藏,對藏傳佛教具有深厚的感情。他一直保持著與藏傳佛教上層人士的頻繁交往,大力倡導顯密宗僧人要合作共事,贏得了廣大佛教徒的尊重和信任。虛雲和尚還用鐵的事實證明,發揮藏傳佛教人士的作用,將有助于社會和諧穩定。
(作者爲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本文系江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課題成果之一,編號:2011-gzw-03)
【注 釋】
[1]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九分冊《傳記資料》,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375頁。
[2]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十分冊《追思錄》,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257頁。
[3]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一分冊《法語開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4-155頁。
[4]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十二分冊《雜錄》,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155頁。
[5]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八分冊《傳記資料》,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120頁。
[7][8]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十分冊《追思錄》,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122頁。
[9]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一分冊《法語》,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22頁。
[10] 丹明彙編 : 《虛雲大師說禅》,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9頁。
[11]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四分冊《文記》,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26頁。
[12]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一分冊《法語》,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26頁。
[13] 淨慧主編 :《虛雲和尚全集》,第十一分冊《追思錄》,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630頁。
[14]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二分冊《開示》,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15頁。
[15]同上,第16頁。
[16]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五分冊《詩偈》,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16頁。
[17]同上,第73頁。
[18]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十二分冊《雜錄》,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309頁。
[19]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七分冊《年譜》,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28—29頁。
[20] 淨慧主編 :《虛雲和尚全集》,第十一分冊《追思錄》,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532頁。
[21]淨慧主編 :《虛雲和尚全集》,第九分冊《傳記資料》,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293頁。
[22]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一分冊《法語》,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4頁。
[23]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十二分冊《雜錄》,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299頁。
[24]淨慧主編: 《虛雲和尚全集》,第九分冊《傳記資料》,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381頁。
[25]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七分冊《年譜》,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80頁。
[26]淨慧主編: 《虛雲和尚全集》,第八分冊《傳記資料》,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127頁。
[27]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叁分冊《書信》,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101-102頁。
[28]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十分冊《追思錄》,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39頁。
[29]《百丈山志》,第110頁。
[30]同上,第143頁。
[31]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四分冊《文記》,河北禅學研究所,2008年,第227頁。
[32][33]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八分冊《傳記資料》,河北禅學研究所,第16頁。
[34]同上,第17頁。
[35]同上,第91頁。
[36]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七分冊《年譜》,河北禅學研究所,第76頁。
[37]淨慧主編: 《虛雲和尚全集》,第八分冊《傳記資料》,河北禅學研究所,第17頁。
[38]淨慧主編: 《虛雲和尚全集》,第十一分冊《追思錄》,河北禅學研究所,第539-540頁。
[39]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五分冊《詩偈》,河北禅學研究所,第295頁。
[40]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七分冊《年譜》,河北禅學研究所,第282頁。
《虛雲和尚與藏傳佛教(歐陽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