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濟禅師與吳越佛教文化

  道濟禅師與吳越佛教文化

  惟賢長老

  古代的吳越,幅員寬廣,包括長江南北,吳自江蘇到長江中遊的湖北武漢、荊州;越自浙江延長到山東一部份。因此,吳越文化,包括了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叁教文化。本文重點是佛教文化,特別是發源于曹溪光大于浙江甯波天童的禅宗文化。

  古語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不單是魚米豐産之鄉,而且是南朝六代帝王之都,城市繁華,景色旖麗。特別是杭州西湖,煙波浩渺,畫舫如織,水色山光,引起了許多騷人雅客的留戀和呤泳,宋代的佛印禅師、蘇東坡、蘇小妹留傳的佳話,就出自杭州。

  蘇州有靈岩寺、西園寺;浙江臺州有天臺山國清寺,甯波有阿育王寺、天童寺、七塔寺;奉化有四明山雪窦寺,杭州有靈隱寺、淨慈寺、虎跑寺等,寺廟林立,都是佛教有名的道場。本文介紹的道濟禅師,俗稱濟顛,就是誕生于臺州,出家于靈隱寺,長住于淨慈寺,園寂于虎跑寺的。他生前的遺迹,踏遍了臺州、蘇杭的山山水水。

  由于道濟禅師的出身不凡,其神奇、高雅、放蕩不羁的經曆,盛傳于民間。一部由清朝文人寫的《濟公活佛傳》風行全國,脍炙人口,老幼婦孺皆知,常作美談。

  約在十余年前,文藝界人士遊本昌,曾把濟公活佛形象搬上銀幕,並編有濟公呤唱的兩首歌詞。

  一、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南無阿彌佛,南無阿彌陀……嘿、嘿,無煩無惱,無憂愁,世態炎涼皆看破,走呀走,樂呀樂,哪裏不平哪有我,哪裏不平哪有我。

  二、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笑我破,笑我顛,酒肉穿腸過……天南地北到處遊,佛主在我心頭坐。走呀走,樂呀樂,哪裏不平哪有我……。

  《濟公活佛》電影的形象和歌曲,吸引了廣大觀衆和讀者,老年、青年、少年,都在談說濟公,都在唱濟公活佛的歌,一時引起了“濟公熱”,群衆因此受到感染和教育,對濟公崇拜。濟公的家鄉在他幼年讀書的赤城山上,新修了濟公院,重塑了金身。杭州淨慈寺重修了濟佛殿;杭州虎跑寺興修了濟公亭。海峽彼岸的臺灣,修建了一千叁百多座濟公堂。天臺縣還著手修建濟公苑,由此種種,突出濟公和人格、思想、行爲,把濟公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濟公爲什麼能在群衆中受到稱頌、崇拜呢?從以下幾方面作一概括認識。

  一、濟公的生平

  根據《杭州佛教簡史》用有關資料,簡要的作一綜述。

  道濟,南宋人,生于1148年12月8日(即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居住在天臺縣城北永甯村。初生時天臺山國清寺住持性空禅師其取名修元,據傳說他系天臺山羅漢堂的羅漢黑轉世,此名爲他指示了將來的去路。少小時讀書于赤城山,天資聰穎,工詩文、通經史,無纨挎了弟惡習。在父母雙亡,家道中落以後,看破塵世,十八歲去杭州靈隱寺,依止瞎堂慧遠禅師剃度了家。他在廟裏不守戒律,嗜好酒肉,性格幽默诙諧,舉止顛狂。常徜徉市井,與小兒爲伍。慷慨好義,扶危濟困,懲惡獎善,好打不平,因不守寺規,受衆僧攻擊,瞎堂則認爲:“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人們稱他“非俗非僧,非凡非仙”

  。慧遠園寂後,1201年,道濟遷住南屏淨慈寺,從該寺住持德輝長老爲師。1204年,淨慈寺大火被毀,道濟處出募化,在桐廬一帶募得大批木材,據傳木材從寺內香積井吊出,後人稱該井爲神運井,成爲淨慈寺古迹之一。道濟于宋嘉定二年(1209)五月十六日逝世于虎跑寺,壽六十,臨終前曾書偈雲:

  六十年來狼籍 東壁打倒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 依舊水連天碧。

  從此偈語中,可以了解濟公的真精神,真面目,先由俗(行爲狼籍)顯真,後純歸于真,(水連天碧)。

  濟公圓寂後,寺僧爲其修建塔院于虎跑寺中,門前有聯雲:

  “一柄破蕉扇、一領垢衲衣,終日嘻嘻哈哈,人笑癡和尚,和尚笑人癡,你看怎樣?”

  “奔來豁虎跳,挺去翻筋鬥,到處忙忙忙碌碌,我爲度衆生,衆生不我度,佛歎奈何!”

  二、濟公出自儒雅門庭,自幼讀書,文學深有造詣。住靈隱寺曾被先任書記,一切內外文件,均出自濟公之手。寫作往往不假思索,一揮而就。詩句工整,詩意潇灑豪蕩,有情有景,深寓禅機。如他在淨慈寺居住時,經常乘舟遊西湖,一次偶題雲:

  幾度西湖獨上船, 篙師識我不論錢;

  一聲啼鳥破幽寂, 正是山橫落照邊。

  “不論錢”正說明濟公生平不計錢財,生活淡泊,似一苦行頭陀。末兩句寫景寓情,寫出“夕陽無限好”之景,但絲毫沒有“只是近黃昏”的傷感和哀歎,畫出他的豁達和灑脫。

  又如他與杭州馮太尉飲酒,有詩相贈雲:

  削發披缁已有年, 惟同詩酒是因緣;

  坐看彌勒空中戲, 日看毗盧頂上眠。

  撒手須能欺十聖, 低頭端不讓叁賢;

  茫茫宇宙無人識, 只道顛僧繞市廛。

  以酒催詩,李白酒中有仙,而濟公酒中有佛,“看彌勒戲空,眠毗盧頂上”,“藐視十聖,不讓叁賢”,其口氣之大,于平凡的詩句中,道出濟公不平凡的心境和修養。

  又有飲酒詩雲:

  何須林景勝潇湘, 只願西湖化爲酒;

  和身臥倒西湖邊, 一浪來時吞一口。

  這詩不單情景交融,而且寫我與物化爲一體了,天真而灑脫,何等自然,何等高雅。

  2、禅境很高,甚深莫測:

  濟公于靈隱寺出家,學習參禅,經過慧遠禅師不斷指點,琢磨,一夕靈機觸動豁然有悟,發狂跳躍,得慧遠禅師印證,有四句詩雲:

  昨夜叁更月正明, 有人曉得點頭燈;

  蓦然思起當時事, 大道方知一坦平。

  濟公開悟後,于日常生活中都透現靈機,如他一次喝粥時,信筆定了一首“臨江仙”的詞:

  粥去飲來何日了? 都緣皮袋難醫。

  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繞到腹,轉眼又還饑。

  惟有衲僧渾不管, 且須慢飲叁杯。

  冬來猶挂夏天衣,雖然形醜陋,心孔未嘗學。

  後來慧遠禅師園寂,濟公感念師恩,爲遺體荼毗時舉火雲:

  師是我祖,我是師孫,著衣吃飯,盡感師恩,臨行一別,棄義斷襟,火把在手,王法無親。大衆且道如何是王法無親?

  噫!與君燒卻臭皮袋,換取金剛不壞身。慧遠禅師屬禅宗臨濟系統,“七尺棒頭開正眼,一聲喝下息狂機”,棒打拳擊,如霹雳灌頂,正是這一系的門風。濟公繼承慧遠衣缽,雖然不檢細行,放浪形骸,但仍是禅宗的一位高僧。據臺灣出版《卐續藏經》《補續高僧傳》記載,他撰有《镌峰語錄》十卷,《志丹語錄》二卷,《法丹和尚剩語》一卷,還有很多詩作,被列爲禅四十祖。

  3、少欲知足,生活簡陋。

  濟公出家後,一身破衲衣,一雙草鞋,一個包裹,身上不存一文錢,有酒肉就吃,無酒肉隨衆喝粥,飲清茶,無私無欲,確是同凡俗的解脫僧。《濟公全傳》有形容他的一段話:

  “一個窮僧,短頭發有二寸多長,一臉的油泥,破僧衣,短袖缺領,腰系絨縧,疙裏疙瘩,褴褛不堪,肮髒之甚……”。

  小說系以藝術的筆調,把濟公醜化的得淋漓盡致。其實濟公未必完全如此.其中突出的中心是濟公無私無欲,灑脫自大。

  曆代隱居山林的高僧,粗衣蔬食,自耕自養,水邊林下,了悟真谛,修解脫行。濟公日逛城市,放浪形骸,只是另一種形式而已。不同于世俗人的紙醉金迷,也不同于“身出家,心在家”的一部份俗僧的趨炎附勢,爭權奪利。

  4、扶危濟困,獎善懲惡:

  濟公平生喜歡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深入群衆,同情人民疾苦,從《補續高僧傳》和《濟公活佛傳》等記載中,就有換救因各種原因,走投無路,自尋短路的人。有臥病不起,經過他用特效藥治愈的人。有忠孝節義,善良厚道,而身處危困的人,他都用各種力量,施設方便,給予幫助。經他懲罰的人,有盜賊土匪、貪官汙吏、邪道旁門、地痞流氓等。爲民伸冤,爲安定地方,出了大力,使人人拍手稱快,崇拜贊揚,他的行動,有似劍俠客,卻又不是嗜殺成性的俠義之類。因此,一般老百姓,只有以《活佛》或《聖僧》稱呼之。

  叁、對濟公的評價

  1、持否定態度的,認爲濟公行爲浪蕩,不守戒規,飲酒食肉,破壞佛門,影響僧人形象,不值得學習。

  2、持贊揚態度的,認爲濟公不拘小節,活潑天真,常與小兒嬉戲,老百姓爲伍。豪情仗義,關心群衆疾苦,其行爲是“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與衆不同,屬超塵脫俗的真人。

  3、用一分爲二的客觀態度:

  甲:濟公是羅漢,羅漢是達到自覺境界。覺什麼?覺緣起,知無我,羅漢不涅槃,常住世間弘揚佛法,行菩薩道。濟公深知娑婆世界的衆生冥頑難度,他看似極意顛狂,實際是活潑的禅機,是方便的遊法門。是爲應娑婆世界之機,解衆生之苦。佛教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濟公的行爲就是一種體現,“濟私終究成凡夫,濟公到底是活佛” 。

  乙:濟公藉此瘋瘋癫癫,以令人疑信相參。以密行教化,令人知佛法不可思議,以生正信。此非凡僧所可行,行之則破壞如來正法,爲害不淺。(印光大師語)。

  丙:作者認爲:

  依佛教正義:阿羅漢譯義有叁,一曰無生,即生死已斷,不受後有,不墮輪回。二曰殺賊,即經過修行,斷除煩惱,消滅叁界思惑業,達到離欲寂靜。叁曰應供,即遊戲人間,接受衆生供養,堪爲衆生福田。如傳說中的賓頭盧尊者等。

  而方便善巧,大機大用,處汙泥而不染,品行高潔,悲智兼運,遊戲神通,則非登地以上的菩薩不行。唐代的寒山、拾得,示現奉化的面袋和尚,依次系文殊、普賢、彌勒化身,都屬此類。謂濟公既爲羅漢,又爲菩薩,“內秘聲聞乘,外現菩薩身”,未嘗不可。

  因此可以結論:濟公系羅漢及初地以上的大乘菩薩境界,凡夫僧只宜修解脫行,結合發菩提心,在嚴持戒律的基礎上,學習菩薩,自利利他。

  現已在進入新世紀,科學進步,物質發達,而人心混濁,環境浸染。必須以佛法良藥,淨化人心。因此住持正法,既要保持和發揚佛教古德前賢的優良傳統,促進道風,信仰建設。又要以菩薩精神,因機施教,因地製宜,適應時代,突出興辦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以利益人民,維護社會穩定和世界和平。

  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趙樸初老居士奉行的“人間佛教”,在提高人格,勵行道德的基礎上,結合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廣度衆生,這是深合佛陀的教導的。祝願缁素們,文化學術界的朋友們,共同努力。

  

  

《道濟禅師與吳越佛教文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