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德”治,弘揚傳統文化
——儒釋道叁教文化漫談
惟賢法師(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重慶市慈雲寺方丈)
我今天到這裏,很高興,爲什麼呢?
這裏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圖書,現在中國講“德”治,講精神文明建設。爲什麼講這個呢?就是因爲缺乏這個精神,從五四運動開始,發展到後來的文化大革命高峰,可以說是消滅傳統文化的。五四運動喊“打倒孔家店”,破除封建,一直到文革,發展到高潮。所有傳統文化都是消滅的對象,這些份子也就是反革命對象、牛鬼蛇神(笑)。這樣一來傳統文化的中心“德”,就基本喪失了。中國這個傳統文化的“德”(孝悌忠信,慈悲仁愛)當時是誰也不敢講,也不能講,于是就形成很偏激的“打倒一切”,後來盡管落實了政策,但是余波、余毒還沒有掃清,就形成社會的人心混亂,五毒現象就産生了。你們看這個五毒現象,過去風行得很,搶劫哪,放火哪,殺人哪,貪汙哪,黃色淫亂哪,吸毒販毒哪等等。這些現象就不存在什麼道德觀點,盡管有法律,但他不怕。有許多刑事犯罪分子一進宮,二進宮,叁進宮,直到最後被槍斃。什麼原因嘛?心理問題。這就是個“德”的問題。現在中央看到這些現象,提出“德”治,德治與法治並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是很有道理的。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文化開始複興,是個好事情。 中國的傳統文化分爲六個時期:
一、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軍事家、縱橫家等諸子百家。
二、秦朝:焚書坑儒。受了點災呀(笑)
叁、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特別提倡讀經,是經學時期。
四、南北朝、隋唐:佛學時期。
在叁國魏晉時期,出現玄學,即老莊、易經等,玄學之風盛行。
佛教就在這個時期(東漢)傳進來,但這時的佛教不顯著,翻譯、講學力量都不大。到了南北朝以後,一直到隋唐,佛教就鮮明了,由講學翻譯時期到成立宗派時期,到唐朝最鼎盛。形成了大乘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在西安就成立了六個宗派,成爲六個宗派的發源地,其他還有廣東和浙江,禅宗在廣東,天臺宗在浙江。這個時候佛教是最鼎盛的時期,老幼婦孺都曉得一句“阿彌陀佛”。這時提倡禅宗,講究參禅。佛教由興盛而發展,祖師進行講學,分科判教,就有了中國佛學的成立,這“八宗”就是中國佛學。印度小乘有派,叫二十派,大乘就是般若和瑜珈,瑜珈是唯識法相。所以“宗派”是中國正式有的,大乘八宗,小乘二宗,一般就叫作中國佛學,就是融入了中國文化的系統。
五、隋唐以後:理學時期,講究理學。理學家有朱熹,明代王陽明等,理學講內心修養,發揚天理。我的看法呢?理學是外儒內禅,學的禅宗那一套,表面上披的儒學的外衣,實際上是佛家的東西,講究內心修養、天理良心,良心不可斷,理性不可斷,斷了就不叫人。(笑)
六、清代以後:樸學時期,講考證,考哪部經是真的,哪部經是假的。(笑)
中國的文化思潮,過去曆史學家分爲六個時期,總結起來爲儒釋道:儒教、釋教、道教。叁教鼎立, 形成了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
佛教是傳統文化,但不是完全的傳統文化的內涵,要加以分別。佛教傳來中國二千多年。從漢哀帝時傳來,經曆了漢、叁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是佛教思想,融入到了中國文化裏面。爲什麼說佛教是傳統文化,又有別于傳統文化呢?
第一個:是印度傳來的,不是中國原有的。
第二個,它的教義、境界與儒教、道教絕對有分別,不能混爲一談。過去說叁教歸元,叁教同一,是不正確的。
儒教、道教、佛教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各有特點。儒家講人倫,講道德,講怎樣做人,群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講究倫常,一個中心思想要和諧,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社會就穩定,社會才不會亂。你看《大學》裏面講“格物致治,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先由自己修身,齊家,齊家才能治國,治國才能平天下,才能實現大同思想。特點在于講人倫,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講做人,把人如何做好,家庭如何搞好,國家如何安定,中心思想在仁愛,有一百多個“仁”字。這是很好的啊!
道家呢?已超出儒家範圍,是天人境界。講清淨無爲,少欲知足,過淡泊生活,超脫于世間。修道講究內丹,外丹,超升,神仙。佛家來分析,它已超出了欲界天,到了四禅天以上,就是色界的四禅、無色界的四空天,最高是四空天,還是在天人境界內,超不出六道輪回、生死根本,煩惱障、所知障沒有拔除。相當于是定力比較深而已,就象石頭壓著的草草,根根沒有拔除,石頭一旦去掉,草草還是要生起來的。
佛教既是傳統文化,但又與其他的傳統文化有所不同。講人倫,講叁皈五戒十善,講因果,是深得很的。講道理,講建立道德,講你不信因果,這個道德就無法建立。你若不信因果,不信叁世因果,內心若沒因果觀點的話,沒有警覺,不能保持正念,你的道德怎樣建立?有些人愛說爲人民謀利益,但到了財與權當頭,他就亂了嘛,就是因果觀點沒定。所以要講因果,講叁世因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爲善受福,作惡遭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時候若到,一切都報。這個道理佛家講得很清楚的。
佛教講因緣生法,因緣果叁個字,整個叁藏十二部經,都是圍繞這個中心,都是緣起法,小乘講業感緣起,唯識法相講賴業緣起,空宗講性空緣起,椤嚴、起信、圓覺講真如緣起,都離不開緣起的。所以,因緣果叁個字,是佛法的中心。你能相信因緣果叁個字,相信這個定律,第一就能夠止惡行善,建立真正的道德,曉得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該做。凡是侵害別人、破壞別人而有利于自己、只想到自己的行爲,就是作惡;凡是先利于別人、使別人能夠安定的生活,不損害別人的行爲就叫作善。這樣就能遵守五戒十善,儒家的倫理道德都包含在裏面了。
第二,衆生平等。一切都是因緣生法嘛,衆生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是相資相助的關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個人,不能孤立存在,他要靠農民、工人、商人、國家,不然你就不能生活呀。曉得這個因緣生法是相資相助,平等平等的,就曉得尊重別人,悲憫別人,悲心就生起來了。
第叁,曉得是緣起法,就能去除貪心。《金剛經》上講“一切都是夢幻泡影”,這樣精神就會高超,什麼事情就會看得淡,放得下,一個真正智慧的人就會超越一般俗情,絕不會爲權力鬥爭。但是衆生事業要抓緊,利益衆生的事業要抓緊,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職業來做利益衆生的事情。不管你是哪行職業,只要有這個思想,就會做好事情。
我的弟子比較多,有的弟子是當官的、做生意的,他們就提許多問題來問我。他說:師父啊,我是做生意的,這犯不犯戒呢?生意做不做得呢?我說:看你什麼心,什麼願望。你做生意,就要學習佛家的四分法,你賺的利潤,第一(四分之一)要養活自己,這是天經地儀的。第二(四分之一)用來孝敬父母。第叁(四分之一)用來做好事、救苦救難。第四(四分之一)留點余地,做周轉,擴大再生産嘛。(笑)。這就是佛陀的言教,只要遵循這個辦法,你的錢越多越好!哈哈(笑)。本來嘛,這就不叫自己貪了,是正確的運用!
當法官的弟子問我,他說:師父啊,我怕!我問:你怕什麼?他說:我是判決,要殺人呀!我說:這個事情看你用什麼觀點對待,你是學佛人,就要有學佛人的觀點,要有悲憫心。在你的筆下盡量對所犯罪的人避免死刑,或者刀下留人,做到這一點,就是佛家思想。要以悲心對待,盡量挽救,治病救人,以這個精神對待這個問題就不要怕,就能多做好事,身在公門正好修啊,就是這個道理。以寬恕心對待人,當然也要遵守法律,但在你的筆下,能夠多多給別人解除痛苦,有改悔的機會,使他能夠改悔,有這個精神就不要怕。瑜珈菩薩戒就講得有這個內容。
所以曉得了這個因緣生法,第一可以止惡行善;第二平等對人,平等對衆生;第叁能夠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沒有實體,就可以去除執著、貪戀,凡事就能看淡放下,就能超脫,但是正當的事情要做,利益衆生的事要做,這就是因緣生法的規律。從這一方面來講,佛教是傳統文化,但是又不能與其他的傳統文化一樣對待,它超出儒家(儒家在世間),也超出道家(道家在天人境界)。它是既世間而離世間,既出世間而又入世間。既世間而離世間,靠的什麼心呢?靠厭離世俗,靠出離心,這個在宗咯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得有。
發出離心,要什麼功夫呢?守根伏意,守根就是持戒,六道大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要守好哇,沒守好的話,強盜進來就把你的東西偷著跑。凡是遇到境界,你把六道大門守好,不住色、不住香、不住味、不住一切,不貪戀五欲境界,這就是守根。伏意是什麼呢?就是使這顆心得到調伏。意者,心猿嘛。你們看四川寶頂那個《牧牛圖》,牛在沒有調柔的時候到處跑,把農民的莊稼踏得稀巴爛,守不住。後來這個牧童,用繩子把牛的鼻子穿起來,慢慢就把它調柔了,最後就很自然自在。心也一樣,就要用這個功夫。這個心是很難調的,但必須要調。怎樣調呢?第一內心要保持正念,第二在行動上要與佛法相應,念經、參禅、拜佛都是相應的。這樣調柔內心,使正念相續,就有禅定,有定就會有智慧,水清月現嘛,水不清月就不現。這時就可以見真心,真心就象大海一樣,很廣大,很淵深。沒有波浪的時候,就象鏡子一樣,能照見森羅萬象,波浪一起就渾濁了。我們的妄心就象波浪一樣,我們的真心就象波浪已經平息以後顯出來大海的本來面目,這個禅定叫作“海應叁昧”,真心就顯現。這個就是解脫行,這個階段很重要啊,阿羅漢就是在這個階段成功。
另外一個階段是要發菩提心,發菩薩心。菩提心就是廣大心,包括智慧,包括悲心。有了智慧就會把一切看得很空,不執著;有悲心,就是不舍衆生,救苦救難。這就是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叫蓮花精神。蓮花精神,在《彌陀經》裏面講:蓮花的功德,是“微妙香潔”四個字。微妙代表大智慧,出汙泥而不染;香潔代表品德、悲心,雖然處在汙泥中,但保持品性,不舍衆生,這個就是菩薩精神。你看菩薩佛像,坐的是蓮花、拿的是蓮花,體現的就是這個蓮花精神。這就是出世而入世,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有這個精神,有這個因,就是“佛”果的因,《華嚴經》的“華”(蓮華)代表菩薩的六度萬行,救苦難衆生,這就是種的“因”花,將來的果就是“佛”果,得“佛”果。以“蓮華”因證得“佛”果。“華嚴”就是這個意思。
歸根結底,佛家文化是傳統文化,但又不同于儒家,道家。儒家是治家、治國,如何做人,其中還是有些功利思想。道家講淡泊超然,清淨無爲,少欲知足,屬天人境界,從修養上講雖比儒家高,但是沒有拔出生死根本,就象石頭壓草草一樣。釋迦牟尼佛當時出家以後,曾經在苦行林參訪仙人,最高的仙人就是“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這個境界。佛了解後,發現不能斷生死,就離開苦行林,到雪山靜坐,後來在菩提樹下成道。所以說佛教文化既是傳統文化,但又有別于其他的傳統文化。儒釋道叁家,各有特點,中心思想是“德”,儒家有儒家的“德”,道家有道家的“德”,佛家有佛家的“德”,歸根于“德”,這是共同的。
總而言之,提倡傳統文化很好哇,現在要好好恢複啊,要好好努力啊。
(2003年3月16日在北京會叁學讀書會開示·正根謹照錄音整理)
《響應“德”治,弘揚傳統文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