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能轉物如何轉?
1、心能轉物如何"轉"?
2、心是如何周遍于一切山河大地的?
346問:佛在<楞嚴經>中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是什麼意思?高月明:第一、如來即是佛。第二、籃球可以被手"轉",而此處"轉"的是什麼物呢?答:"物"是山河虛空大地。那麼用什麼來轉動呢?答:你的"心"。就是說:如果你用此時此刻的心轉動了山河虛空大地,那麼你就是佛了?那麼如何去轉呢?
347(續)高月明:爲了明白"心"是如何去"轉物"的,我們必須先清楚爲什麼佛祖會說這句話。原因是:佛祖對阿難說:"如果你看到了山河虛空大地,那麼就等于你的見性(真心)周遍于一切山河虛空大地(所謂"周遍于"如同是見性"觸摸遍"山河虛空大地一樣)。"阿難對此說法提出了進一步的疑問,
348(續)高月明:阿難問:假設這個能見的就是我的真心,那麼這個見性(心性)是周遍于一切山河虛空大地的,那麼當我外看山河日月,內見精舍牆壁時,難道說,我的見性會隨著所見到的一切而伸長或縮小嗎?以及當我先看日月,再看牆壁時,難道我的見性會被牆壁夾斷嗎?
349(續)高月明:佛祖答阿難說:"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切世間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心生(見生)幻相,幻相中雖然有大小內外之特性,但不應該說創造出幻相的見性有什麼大小內外伸縮的特性。然後佛祖對爲什麼見性無大小內外的原因給出了一個比喻
350(續)高月明:佛祖比喻說:比如在一個方形水杯中,可以看見裏面有一個方形空間的存在,那麼現在我要問:這個方形空間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如果說方空是固定的,那麼在方空中又放進去一個圓杯子,圓杯中的空間就不應該是"圓的"。如果說方空不是固定的,那麼方形水杯中不應該存在一個"方空"
351(續)高月明:同樣,你不知道爲什麼見性在周遍于一切山河虛空大地的情況下卻沒有無大小內外之分的特性也是一樣的。例如:到底什麼叫作"存在"呢?就如讓空間處于"無在"狀態,即讓空間處在無方無圓沒有一定形狀狀態,只要去除方形及圓形的水杯就可以了。因此,第一、空間並不具有方形的特性。
352(續)高月明:第二、在空間之外也沒有一個單獨存在著的"方形空間"。所以,以空間並無無大小內外之特性的比喻來比喻見性來說:你阿難看日月時,難道說是你的見性跑到日月上去了嗎?如果說牆壁可以夾斷見性,那麼在牆上打穿一個小洞,爲什麼卻看不到見性連接起來的形狀呢?
353(續)高月明:因此,你阿難認爲"見性"具有大小內外的特性是錯誤的。從遠古以來的一切衆生,一直認爲"真我"(本心)是個物體,因而在世間物象特性中尋找"本心",進而被物象大小內外的特性所迷惑(失于本心,爲物所轉),進而于物象中"觀大觀小"。緊接著佛祖即說了"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354(續)高月明:這句話的意思是:首先從以上我們已經清楚看到"失于本心,爲物所轉"的意思是,人們錯誤地在世間物象之中尋覓本心,被物相所迷惑(轉),因此,"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認識到一切山河虛空大地日月星辰都是"心生幻相",一切都是真心中物,
355(續)高月明:而在世間物象之中是無法找到本心的,本心恰恰是創造出一切山河大地物象存在的"非物",那麼此人則"能轉物"悟道成佛了(注:佛是覺悟了的"人",而不是覺悟了的"神")!所以"轉物"不是可以用個"心"去轉變萬物,而是證悟到一切山河大地宇宙星辰皆是心生幻相的意思
356問:爲什麼會是證悟性的"轉物",卻不是一種轉變萬物性的"轉物"呢?高月明:佛學核心講的是"心外無物"而不是"心外有物",因此由眼耳鼻舌身意組成的"妄想心"也只是真心中一物,即是唯心所現中"一現"之物。所以若用妄想心去神通似的轉變物就如同是用一幻相去轉變另一幻相一樣,是不可能的
357問:在<楞嚴經>中佛祖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後,緊著說:"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請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高月明:因爲外在世界並非是等著我們去發現的實有物,一切山河大地及我們的身心都是我們在感覺中創造出的幻相,所以一切在本質上本來就是圓滿光明和如如不動的
358(續)高月明:至于說到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實際在佛經中還有納須彌于芥子以及類似于"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說法。爲了理解這句話,我們先問:到底什麼是大,什麼又是小呢?如果人們認爲外在世界是實有的,即在"心外有物"認識基礎上,去分辨大小,就一定存在著或大或小的概念,因爲,
359(續)高月明:實有物體無論再大有其外在大的邊界,再小也有其內界小的邊際,因此只有在"心外無物"即一切都是心生幻相基礎上才會出現"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以及"納須彌于芥子"等的非邏輯性。進一步說,一切大小內外都是妄心的分別,如果連此妄心也是幻相,那麼也就無所謂其大,無所謂其小了,
360(續)高月明:同樣道理,只有認識和證悟到一切山河虛空大地、日月星辰皆是心生幻相(即心外無物),才能夠跳出所謂"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和"納須彌于芥子"(如同將泰山裝入到芝麻裏)等邏輯上的文字描述的意思所限,即能夠跳出"邏輯性"和跳出分別"心外有物"的認識框限,這時就有點像要"悟道"的樣子了!
361(續)高月明:當解釋完成以上內容後,我們再看阿難的疑惑就很容易理解了,阿難的疑惑是:爲什麼見性在周遍一切山河虛空大地的情況下卻沒有大小和伸縮呢?答案很清楚:阿難是在執"心外有實物"的認識基礎上去求一個見性(心性)觸摸遍山河虛空大地的情形,而實際上,"心外是無物"的,
362(續)高月明:就是說,心外無物的意思是一切皆是真心中物。所謂"見性周遍一切處"是指一切萬物皆是"見性中物"的"周遍",而不是外在萬物爲實有,而見性可以去觸摸到萬物的"周遍"。所以說,一切皆是心中物,一切物都在真心中顯現,而"真心"是不會對其"中物"有什麼大小伸縮或觸摸的。
363問:不同衆生或佛的本心相互間是什麼關系,是一體的,還是互相影響?高月明:<金剛經>裏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因此,你的問題沒有答案,因爲你問錯了。既然無外在人、衆生,更無外在佛,因此求個"一不一體的",豈不幻中求實有嗎?衆生顛倒就顛倒在這裏,即執虛幻爲實有。
364問:佛經用"空無定方"的比喻很難理解,請詳解這個比喻?高月明:空喻本心,方喻幻相,因爲一切方或圓皆是虛空中物,因此說是虛空遍于一切方形或圓形,而虛空卻無方、圓等特性的。同樣道理,一切山河虛空大地皆是見性創造出的"見性中物",因此見性是周遍一切山河大地而無伸縮長短等特性的。
365(續)高月明:當理解了以上內容後,我們再看在<楞嚴經>開篇佛祖所說的"(一切衆生)色雜妄想,想相爲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爲心性。(一切衆生)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時,就會有一個"超越性"的理解了。
366問:"見性"就像是有無數雙或遍布一切的眼睛一樣周遍一切山河虛空大地,好羨慕這個境界,但感覺進入這個境界對我來講就如同想登上月球一樣難?高月明:首先,你必須明白:"見性周遍一切處"不是一個可以被修入的境界體驗(因爲所有境界都是在六根中體驗),而是一種證悟性的認識。什麼認識呢?
367(續)答:即:一切山河虛空大地都是你的"心中物"的認識,而周遍一切是一切皆是心中物性的"周遍"。而你錯就錯在,你還是停留在"執心外有實物"的認識上想著如何去"周遍"。例如,即便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也不是有一個什麼"體驗境界"可入的,
368(續)高月明:例如,佛在<金剛經>中說:"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此,不要試圖去修入一個"見性周遍一切處"的境界,因爲,實無什麼境界可入,一切本來就是心中物,而見性本來就周遍一切處(是隨創造隨周遍),你本來就是佛,
369(續)高月明:衆生是未證悟的佛,佛是已證悟的衆生。證悟什麼呢?答:證悟到"一切唯心所現"!證悟唯心所現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不是進入到某個境界中。正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記住:此心就是佛!此心就是道!莫要心外求法!
370問:證悟"唯心所現"是否就是體證到原來外在存在著的一切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幻相(假象)的證悟呢?高月明:嚴格地說:不對。首先,我們先看佛祖在<楞嚴經>中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甯有方所,循業發現",所以,
371(續)高月明:更准確的說,並沒有一個虛幻性存在著的外在世界等著你去證悟到它是"虛幻"的。"悟道"也不是體證到"原來外在世界是虛幻的",而是體證到"原來外在世界是”心生”的。當然,"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出來的山河虛空大地是虛幻性存在的。正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372問:在清醒時可以感受到"我"的存在,但在熟睡中"我"卻消失了,次日醒來後方能重新找回"我",那麼難道說,睡眠時"本心"也跟著消失了嗎?高月明:古德有一話頭爲"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和此問十分相似,實際上,一直以來…
《心能轉物如何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