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能转物如何转?

  心能转物如何转?

  1、心能转物如何"转"?

  2、心是如何周遍于一切山河大地的?

  346问:佛在<楞严经>中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是什么意思?高月明:第一、如来即是佛。第二、篮球可以被手"转",而此处"转"的是什么物呢?答:"物"是山河虚空大地。那么用什么来转动呢?答:你的"心"。就是说:如果你用此时此刻的心转动了山河虚空大地,那么你就是佛了?那么如何去转呢?

  347(续)高月明:为了明白"心"是如何去"转物"的,我们必须先清楚为什么佛祖会说这句话。原因是:佛祖对阿难说:"如果你看到了山河虚空大地,那么就等于你的见性(真心)周遍于一切山河虚空大地(所谓"周遍于"如同是见性"触摸遍"山河虚空大地一样)。"阿难对此说法提出了进一步的疑问,

  348(续)高月明:阿难问:假设这个能见的就是我的真心,那么这个见性(心性)是周遍于一切山河虚空大地的,那么当我外看山河日月,内见精舍墙壁时,难道说,我的见性会随着所见到的一切而伸长或缩小吗?以及当我先看日月,再看墙壁时,难道我的见性会被墙壁夹断吗?

  349(续)高月明:佛祖答阿难说:"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世间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心生(见生)幻相,幻相中虽然有大小内外之特性,但不应该说创造出幻相的见性有什么大小内外伸缩的特性。然后佛祖对为什么见性无大小内外的原因给出了一个比喻

  350(续)高月明:佛祖比喻说:比如在一个方形水杯中,可以看见里面有一个方形空间的存在,那么现在我要问:这个方形空间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如果说方空是固定的,那么在方空中又放进去一个圆杯子,圆杯中的空间就不应该是"圆的"。如果说方空不是固定的,那么方形水杯中不应该存在一个"方空"

  351(续)高月明:同样,你不知道为什么见性在周遍于一切山河虚空大地的情况下却没有无大小内外之分的特性也是一样的。例如:到底什么叫作"存在"呢?就如让空间处于"无在"状态,即让空间处在无方无圆没有一定形状状态,只要去除方形及圆形的水杯就可以了。因此,第一、空间并不具有方形的特性。

  352(续)高月明:第二、在空间之外也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着的"方形空间"。所以,以空间并无无大小内外之特性的比喻来比喻见性来说:你阿难看日月时,难道说是你的见性跑到日月上去了吗?如果说墙壁可以夹断见性,那么在墙上打穿一个小洞,为什么却看不到见性连接起来的形状呢?

  353(续)高月明:因此,你阿难认为"见性"具有大小内外的特性是错误的。从远古以来的一切众生,一直认为"真我"(本心)是个物体,因而在世间物象特性中寻找"本心",进而被物象大小内外的特性所迷惑(失于本心,为物所转),进而于物象中"观大观小"。紧接着佛祖即说了"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354(续)高月明: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从以上我们已经清楚看到"失于本心,为物所转"的意思是,人们错误地在世间物象之中寻觅本心,被物相所迷惑(转),因此,"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认识到一切山河虚空大地日月星辰都是"心生幻相",一切都是真心中物,

  355(续)高月明:而在世间物象之中是无法找到本心的,本心恰恰是创造出一切山河大地物象存在的"非物",那么此人则"能转物"悟道成佛了(注:佛是觉悟了的"人",而不是觉悟了的"神")!所以"转物"不是可以用个"心"去转变万物,而是证悟到一切山河大地宇宙星辰皆是心生幻相的意思

  356问:为什么会是证悟性的"转物",却不是一种转变万物性的"转物"呢?高月明:佛学核心讲的是"心外无物"而不是"心外有物",因此由眼耳鼻舌身意组成的"妄想心"也只是真心中一物,即是唯心所现中"一现"之物。所以若用妄想心去神通似的转变物就如同是用一幻相去转变另一幻相一样,是不可能的

  357问:在<楞严经>中佛祖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后,紧着说:"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高月明:因为外在世界并非是等着我们去发现的实有物,一切山河大地及我们的身心都是我们在感觉中创造出的幻相,所以一切在本质上本来就是圆满光明和如如不动的

  358(续)高月明:至于说到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实际在佛经中还有纳须弥于芥子以及类似于"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说法。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先问:到底什么是大,什么又是小呢?如果人们认为外在世界是实有的,即在"心外有物"认识基础上,去分辨大小,就一定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概念,因为,

  359(续)高月明:实有物体无论再大有其外在大的边界,再小也有其内界小的边际,因此只有在"心外无物"即一切都是心生幻相基础上才会出现"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以及"纳须弥于芥子"等的非逻辑性。进一步说,一切大小内外都是妄心的分别,如果连此妄心也是幻相,那么也就无所谓其大,无所谓其小了,

  360(续)高月明:同样道理,只有认识和证悟到一切山河虚空大地、日月星辰皆是心生幻相(即心外无物),才能够跳出所谓"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和"纳须弥于芥子"(如同将泰山装入到芝麻里)等逻辑上的文字描述的意思所限,即能够跳出"逻辑性"和跳出分别"心外有物"的认识框限,这时就有点像要"悟道"的样子了!

  361(续)高月明:当解释完成以上内容后,我们再看阿难的疑惑就很容易理解了,阿难的疑惑是:为什么见性在周遍一切山河虚空大地的情况下却没有大小和伸缩呢?答案很清楚:阿难是在执"心外有实物"的认识基础上去求一个见性(心性)触摸遍山河虚空大地的情形,而实际上,"心外是无物"的,

  362(续)高月明:就是说,心外无物的意思是一切皆是真心中物。所谓"见性周遍一切处"是指一切万物皆是"见性中物"的"周遍",而不是外在万物为实有,而见性可以去触摸到万物的"周遍"。所以说,一切皆是心中物,一切物都在真心中显现,而"真心"是不会对其"中物"有什么大小伸缩或触摸的。

  363问:不同众生或佛的本心相互间是什么关系,是一体的,还是互相影响?高月明:<金刚经>里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此,你的问题没有答案,因为你问错了。既然无外在人、众生,更无外在佛,因此求个"一不一体的",岂不幻中求实有吗?众生颠倒就颠倒在这里,即执虚幻为实有。

  364问:佛经用"空无定方"的比喻很难理解,请详解这个比喻?高月明:空喻本心,方喻幻相,因为一切方或圆皆是虚空中物,因此说是虚空遍于一切方形或圆形,而虚空却无方、圆等特性的。同样道理,一切山河虚空大地皆是见性创造出的"见性中物",因此见性是周遍一切山河大地而无伸缩长短等特性的。

  365(续)高月明:当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再看在<楞严经>开篇佛祖所说的"(一切众生)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切众生)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时,就会有一个"超越性"的理解了。

  366问:"见性"就像是有无数双或遍布一切的眼睛一样周遍一切山河虚空大地,好羡慕这个境界,但感觉进入这个境界对我来讲就如同想登上月球一样难?高月明:首先,你必须明白:"见性周遍一切处"不是一个可以被修入的境界体验(因为所有境界都是在六根中体验),而是一种证悟性的认识。什么认识呢?

  367(续)答:即:一切山河虚空大地都是你的"心中物"的认识,而周遍一切是一切皆是心中物性的"周遍"。而你错就错在,你还是停留在"执心外有实物"的认识上想着如何去"周遍"。例如,即便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不是有一个什么"体验境界"可入的,

  368(续)高月明:例如,佛在<金刚经>中说:"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不要试图去修入一个"见性周遍一切处"的境界,因为,实无什么境界可入,一切本来就是心中物,而见性本来就周遍一切处(是随创造随周遍),你本来就是佛,

  369(续)高月明:众生是未证悟的佛,佛是已证悟的众生。证悟什么呢?答:证悟到"一切唯心所现"!证悟唯心所现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是进入到某个境界中。正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记住:此心就是佛!此心就是道!莫要心外求法!

  370问:证悟"唯心所现"是否就是体证到原来外在存在着的一切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幻相(假象)的证悟呢?高月明:严格地说:不对。首先,我们先看佛祖在<楞严经>中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所以,

  371(续)高月明:更准确的说,并没有一个虚幻性存在着的外在世界等着你去证悟到它是"虚幻"的。"悟道"也不是体证到"原来外在世界是虚幻的",而是体证到"原来外在世界是”心生”的。当然,"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出来的山河虚空大地是虚幻性存在的。正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372问:在清醒时可以感受到"我"的存在,但在熟睡中"我"却消失了,次日醒来后方能重新找回"我",那么难道说,睡眠时"本心"也跟着消失了吗?高月明:古德有一话头为"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和此问十分相似,实际上,一直以来…

《心能转物如何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