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重塑人格?
簡單地說,重塑人格既是重塑“轉換模式”。什麼是轉換模式?下面先看兩個例子。
在十幾年前,我家一個鄰居的叁歲孩子,每當他想要一個玩具(或小食品)而沒有得到父母的應允時,他做的第一動作就是“倒地打滾”,緊接著就是大聲嚎哭(後來又發展到“以頭撞牆”的程度),這時父母做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趕快將其抱起,馬上滿足其欲望。結果在“謀略”一次次獲得成功後,在他的潛意識中就建立起來了一種“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就通過“自殘”的方式實現欲望的“轉換模式”。這就導致後來他與父母吵架時,由于在道德上他不能傷害父母,所以就自己照著自己的肚子刺了一刀。
同樣在十幾年前,我的侄子也叁歲,有一次我與姐姐和小侄子一同走路,結果小侄子被石頭絆倒了,磕破了膝蓋,而且流了血。我要去扶他,結果我姐說“不要去管他”,我姐只是回頭看了小侄子一眼,然後示意我和她繼續走路。你猜發生了什麼事情?小侄子“欲哭無淚”,從地上爬起來後,摸了一下膝蓋,然後就繼續跟在我們身後走路了。其後我還發現,每當小侄子想要一個玩具什麼的,總是先去親她的媽媽,討好一翻,然後再說出自己的“欲望”。前幾天還在qq上與小侄子見了面,他看起來很“成熟”。
同樣是面對“欲而不達”的憤怒,爲什麼鄰居家的孩子和我的小侄子反應出的心理行爲是不同的?
簡單地說,當鄰家的孩子面對“欲而不達”的憤怒時,在他的頭腦中會有一個聲音“暗暗地”告訴他:“你可以去倒地打滾和大聲哭泣,這樣父母就會同意你的欲望了。”當小侄子面對“欲而不達”的憤怒時,腦中會有一個聲音“暗暗地”告訴你他:“倒地打滾是不行的,你只有讓父母高興,他們才有可能同意你的欲望”。
從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鄰家孩子和小侄子的腦中都存在著一個在“暗暗地”指示他在遇到什麼情況應該如何去做的“聲音”。這個聲音來自腦中的一個指示系統,因爲這個聲音是“暗暗地”指示的,所以稱爲“暗示”。而這個指示系統就被稱爲“暗示系統”。由于人們平時在意識上意識不到暗示的存在,因此所有的暗示都是“潛意識”的。暗示系統就是潛意識系統。進一步說,是這個潛意識系統指導著他們表現出不同心理行爲的。
那麼在我們的腦中也存在這樣的系統嗎?
現在請你回憶一下,當遇到一件事情時,你的腦中是否也出現過類似的聲音在告訴你如何去做?
例如:當過馬路時,會有一個聲音不斷提醒你“快點過馬路,綠燈馬上就要轉換爲紅燈了”;當錢包被偷了,會有一個聲音立即告訴你“趕快去報警”;當中午到來時,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好久沒有吃米飯了,今天去吃吧”。當你與同事吵架時,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這個同事曾經對你很好,你要去寬容他”。如此,每當我們要去做一件事情時,腦中總是會有一個聲音在告訴我們:“你應該這樣去做,應該那樣去做,這個不行,那麼不能動,我多麼羞恥,我不敢去做,你不勇敢,你是一個偉人,你像一個縮頭烏龜,你真是一個無能的人”等。(假設有人這麼對你“明示”——你是一個無能的人,你不絕不會同意對方的觀點,也不會按照對方所示去做,你會很憤怒的産生抵抗,由于是自己對自己說的,所以自己會毫無抵抗、沒有任何批判的接受這一點,這時你就會感到自卑。從這一點你就會更加明晰什麼是“暗示”了)
清楚地說,人人腦中都存在著一個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這個系統會在我們遇到特定環境時,告訴我們如何去做,這個系統也會讓我們“莫名其妙”去喜歡一件東西。例如:有人很喜歡根雕,有人對之卻不屑一顧。有人喜歡唱歌,有人卻喜歡跳舞,有人喜歡臺球,有人喜歡的是籃球。如此等等,我們一切的心理行爲都是由我們腦中的“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決定著的。
從鄰居家孩子和小侄子的心理行爲上可以清楚看到,面對同一事件(如欲望和憤怒),他們的反應是不同的。而爲什麼他們的反應是不同的?因爲他們腦中的暗示系統是不同的。因爲暗示系統是由許多單個的暗示集合而成的功能單位,這個功能單位會將外界刺激(或由個人本能欲望發出的刺激)轉換爲一個人特定的心理行爲。所以暗示系統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一個“能量轉換系統”。因此對于鄰居孩子和小侄子爲什麼會有不同的心理行爲反應的原因是:他們對發泄憤怒和實現欲望的“轉換模式”是不同的。進一步說,人與人之所以不同是人格的不同,因此也是“他們的人格不同”。
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轉換系統=人格系統。那麼什麼是人格呢?
簡單地說,人格就是人的“格子”。“人”的什麼格子呢?答案就是一個人面對怎樣的環境時會作出怎樣反應的“格子”。 這些格子中都裝了些什麼呢?每一個格子中都裝了由許多個自我暗示組合成的“自我暗示系統”。這樣的暗示系統會對特定的環境作出特定的一系列的組合反應。例如:有人喜歡吃蘋果,有人卻對葡萄感興趣;有人喜歡話劇,有人卻對之厭煩;有人面對別人的侮辱會大發雷霆,而有人卻付之一笑。
因此,如同電腦的集成電路一樣,人格就是自我暗示系統的集成——既是潛意識系統的集成,或者說是轉換模式系統的集成。
由于轉換模式——心理防衛行爲的不同最終決定了人格的不同。
當一個人把自己憤怒和欲望轉換爲社會規範允許的行爲時,他的人格就是“高尚”的。比如,彬彬有禮、義正言辭、鏟奸除惡的心理行爲。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憤怒和欲望轉換爲“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也不利己”的心理行爲時,他的人格就是“卑劣”的。
更清楚地說,高尚與卑劣不在于“本能欲望”而在于“轉換模式”。那麼爲什麼是這樣的呢?
下面以“損人也不利己”的心理爲例加以說明。
當人們看到一個人不小心被椅子絆倒時——即出了洋相時,人們都在心中會“莫名其妙”地引發出快樂的感受,大多數人會大聲笑出來。這種“幸災樂禍”就是本能欲望的合理發泄。當然更進一步,人們會故意製造出此類事件的發生。例如,劇院裏小醜的滑稽表演,任何在影視劇中出現的劇中角色被人“愚蠢”的場面都會引發觀衆的笑聲,這都是本能欲望的合理發泄。
就是說,你是個“生物”而不是個石頭,生物性的本能反應會在你的內心中時常湧現現出某些不符合社會規範的、無恥下流的、肮髒不堪的、龌龊的、甚至讓你在道義上甯願死去也不願意去實現的想法——例如強暴他人、憎恨最親近的人、報複他人、讓你感到無地自容的性欲望……..。那麼這些念頭在腦中的閃現是正常的,因爲“你就是他”。因此,當下一次腦中閃現某些讓你感到十分羞恥的想法時,不要過分的去指責自己,因爲不但是你,任何一個看似高尚的人——比如大學教授、牧師、和尚、市長或總統,在他們內心中都有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們腦中的想法比你更爲“惡劣”和“無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大家都退回沒有社會規範的原始社會,大家都跳回到樹上,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講,大家都一模一樣——奧巴馬無非是非洲一猩猩,而你和我就一個中國猴。
當你勇敢地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一個“生物”時,你就不會出現過度的“自責”而引發出自卑和過度抑郁,你也就不會每天生活在重度懊悔之中,由此你的心理疾病也就治愈了一半了——這就是精神分析追求的目標——現實、勇敢地面對和接受自己。然後選擇健康合理的道德方式實現自己。
回過頭來,現在我們再問,如何治愈心理疾病?
因爲心理疾病是在對“本能欲望”的“轉換模式”中産生的(當然是過度的表現和錯誤的轉換),那麼,爲了治愈心理疾病能不能徹底“刪除”本能欲望而成爲一個“完人”呢?
爲了清楚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高談闊論,直觀一點講,現在你可以想象一下,有這麼一個人,他對喝水和吃飯已經沒有任何欲望了。例如你讓他吃樹皮或者喝馬尿都無所謂;他感到活不活都行,死了也都無所謂;他像太監一樣,沒有性欲,男人和女人在他眼裏無非都是一個“東西”而已;因爲他沒有任何欲望,所以他根本就沒有了任何的快樂,更沒有了任何的憤怒、遺憾、惡心、焦慮、抑郁和狂喜之類的事情;他每天表情木然,從來沒有做過什麼壞事,更不會去做什麼好事。假設一個人沒有任何本能欲望的話,一個人就變得如此情況!
你覺得這樣的人與石頭或者木頭有什麼區別?像不像行屍走肉?你想做這樣的“完人”——即完蛋的人嗎?
清楚地說,人是生物。只要是生物就有生物反應。由于人類的進化作用導致人腦的神經系統是生物界,也是全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因此也就産生出了最複雜本能反應系統,進而“泛濫”出本能欲望。人之所以爲“人”,就是這些本能反應——也是本能欲望的集合。
在精神分析概念中,弗洛伊德將人類的這種本能欲望系統用“原我”來表示。原我的意思是“本來的我”、“本質的我”、“生物性的我”——也即是“獸性的我”。所以本能欲望是不能被刪除的,因爲你就是“他”。如果把他刪除了,你也就完蛋了。
既然本能欲望不可被刪除,那麼我們看看能不能刪除“轉換模式”?
還是直觀地講,假設沒有轉換模式,那麼人們的野性都比奔跑的狼或者樹上的猴子更殘暴。一個人將變得毫無理性可言。例如,現在你既可以回憶一下你腦中曾經出現過的念頭(如殺人、綁架、性侵犯等等),如果沒有轉換模式,這些本能欲念都將會真實的實現。那麼這將多麼的可怕!世界將會瘋狂,文明世界將不複存在,人類也將最終滅亡。因此轉換模式也不能被刪除。
既然本能欲望不可被刪除,轉換模式也不能被刪除,那麼如何避免由本能欲望對人類造成的心理疾病呢?答案是:第一是直接發泄;第二是合理的轉換。
第一、一個人絕大部…
《精神分析-5(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