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悟道(1)?▪P4

  ..續本文上一頁他人了”。同時,整個太陽系也被銀河系的整體引力栓著的,否則銀河系不會形成一個漩渦狀,早成一盤散沙了。

  雖然一個星系有10萬光年距離那麼大,而多至幾千個這樣的龐大星系依舊會依靠各種發出的引力場相互抱在一起形成一個寬約幾億光年星系團的。光即是電磁場,即是電磁力,所以凡是有光存在的地方都存在著電磁場的力。所以非常清楚,電子、質子、光子=虛無的波=虛無程序﹦量子場=四種力=虛無效應。

  進一步說,電子、光子和質子的存在等同于虛無的波、虛無程序、四種力、四種場、等同于四種效應的存在。

  由對電子、質子、光子的描述就是對四種力、四種場,就是對虛無程序運行四種效應性的描述,也就是對規律性的描述。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是“虛無程序”按照虛無效應的規律性運行的過程。

  所以,我們創造出了電子、光子,就等于創造出了這四種力、四種場、四種虛無的波、四種虛無的效應。總之,我們創造出了虛無程序運行效應的規律性,已及虛無程序本身。

  覺知,即佛性創造出了從電子、光子到原子分子,從螞蟻到大象,從花朵到星球的存在,存在本身就是規律(因緣果報)。所以,一只臺球會被另一臺球撞跑,而你的意念(也就是,監視器)卻拿它毫無辦法。水杯掉在地上會被打碎,而你用意念也沒有能力托住它。因爲最、最關鍵的是,你創造它,你就是它!你就是一切!一切因你而有,一切因你而滅!厄運與幸運、地獄與天堂,皆因你而存在。這就是性空緣起。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是“性空緣起”,悟到性空緣起就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本心在那裏?最終那個讓電子崩潰爲粒子的、被表達爲的“見性、覺性、本心、如來、佛性”的東西又在那裏?

  

  第六節:爲什麼見性即是佛性

  宇宙星球山河大地,你不看,就都處于虛無狀態。所謂虛無不是沒有,而是處于非有非無狀態。所以讓電子崩潰爲粒子的、也是讓一切世界萬物得以存在的那個東西取決于看的本性。這個看之性是什麼?

  看到等于見到,所以看之性就是見之性。見性也就是覺性。爲什麼見性就是覺性?

  首先,“看”是對于眼睛而言,但對于瞎子來說,雖然他看不到,但他的那個能看之性還是存在的,否則瞎子就等于死人。所以,見性不是單指眼睛。

  其次,由“眼耳鼻舌身”所引發出的“色聲香味觸”如同樹枝;由“色聲香味觸”等感覺組合出的“法”——意念(執著妄想)如同樹幹。性是根本的意思。就如樹枝、樹幹都是由同一樹根生出來的一樣,“見之性、聽之性、嗅之性、品嘗之性、觸覺之性、意念之性”也都是由同一個的樹根——“覺之性”生出來的。(佛經:覺海性澄圓——這個覺有時也被表達爲“覺海”)

  人們能夠看得到的只有樹枝樹幹(色聲香味觸法),所以會用眼睛的見性來標指無法看到的樹根:覺性。所以,見性=覺性。

  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所以也有通過其它感覺來指明本質之覺性的。如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禅》是通過聽性,也被表達爲“聞性”來修入禅定證悟到覺性的。所以,見性、聽性、味性、觸性、嗅性、思念之性都是一個性。這個性,即是佛性、如來之性、本心自性。“佛性”當然就是讓電子崩潰爲粒子的那個東西。

  

  第七節:佛祖是如何通過見性指明覺性的

  《楞嚴經》:“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覺性)。大王(指波斯匿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叁歲,慈母攜我,谒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于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叁歲見此河時,至年十叁,其水雲何。王言:如叁歲時,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于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爲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所以很清楚,佛祖示波斯匿王不生滅性(即本心自性)是通過見性(樹枝)來指明覺性(樹根)的。這個“覺性”到底在那裏?

  佛祖說這個覺性在這裏:“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可是在沒有深入禅定情況下如何去領悟那個“見不能及”的東西呢?

  請問,失去視覺的人是否還活著?失去聽覺的人是否還活著?手腳麻木的人是否還活著?嗅覺不靈敏的人是否還活著?品嘗不出鹹淡的人是否還活著?一個人腦袋空空沒有妄念時,個人是否還活著?答案是肯定的:這個人還活著。

  所以,非常簡單地說,覺性(也是佛性)就是讓一個人感覺到自己還清清楚楚地活著的那個東西。人死了以後那個東西還在嗎?回答:人死了,只是所有的“中間監視器”(眼耳鼻舌身意)都損壞了而已,那個東西是不生不滅而永恒存在的。所以心經上會說:“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所以不要害怕死亡,死亡只是另一個開始。

  也許你會疑問:人死了思念都沒有了,怎麼證明還存在哪個東西呢?回答:思念只是中間監視器,不是本心自性。人死以後處于全知全覺狀態——涅槃。這種全知全覺狀態是超越所有感覺的覺知狀態。也即是“見不能及”的覺知狀態。

  

  第八節:全知全覺是個什麼體驗

  非洲有一種淡水魚可以在身體周圍發出電場,感受入侵者引起的電場細微的擾動;海豚和蝙蝠發出生波用來做精確的定位;狗和蟬能夠覺知到人類根本覺知不到的聲音;而人類不具有以上覺知能力。所以,覺性不是看見、聽覺、摸見、聞見、品嘗見,而是全都覺見。

  全知全覺是所有一切感覺的創造者。所以,如果說一切感覺的“性”是全覺(也就“圓覺”)是對的,但要說這些感覺就是全覺就錯了。所以,無論用眼耳鼻舌身及由此引發的執著妄想怎樣去形容和表達這種全覺(本心自性)都是錯的。所以,在沒有深入禅定情況下,用執著妄想去推斷思考這種覺性只能是“不可思議”的。

  

  真實體驗只有修入禅定才能“覺見”。那麼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淺覺一下呢?

  實際只要你是在按照佛經中指明的正確方法在修定,那麼你就一直在淺覺(注意:無法表達的“全覺”與這裏的對“淺覺”表述並無矛盾之處;一種是語言表達,一種是實踐經驗)。爲什麼說是一直在淺覺?

  本心自性就是那個你感到“清清楚楚”、感到自己活生生的還活著的那個東西。如果你能夠保持在沒有任何妄念的狀態下清清楚楚,你就體悟到了本心自性。這清清楚楚就是空,修定修的就是保持澄清“清清楚楚”。

  當然,在修定過程中“清清楚楚”是分階梯的。最終的那個清清楚楚就是空性,而一開始修的那個清清楚楚也是同一個空性。爲什麼即被表達爲階梯,又被表達爲同一個呢?回答:這就像是,一個人拽著一根繩子上山,在整個上山過程中,他無論在那個山體階段,手中拽著的東西都是同一根繩子。而這個繩子就是清清楚楚,也叫空性、如來。所以,整個修定的過程就是由淺覺到深覺的遞進過程。只要你在修定,那麼你就在全覺——只是很淺而已。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所以你不斷的“知”,就是不在斷的覺,在覺到最後,如果離幻了,你就成佛了。

  我的整個的說明“如同是自己的刀在削自己的把”,而你悟道了,就悟到自己在“騎驢找驢”。

  以上即是對終極的“道”——生命宇宙終極奧義的科學說明。悟道即是悟到唯心所現(存在),唯識所變。

  

《如何悟道(1)?》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如何悟道(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