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是什麼?

  心靈是什麼?

  心靈是什麼?心靈本質實相又是什麼?如果你理解了心靈本質,也就理解了如何運用心靈控製生命機能、理解了如何修入禅定、理解了禅定境界和理解了如何證悟到實相。接下來,我們要問的問題是心靈存在于何處?我們又到哪裏去追尋心靈的本質?

   第一節、心靈存在于神經程序中嗎

  一個人從小就可以在無意識中養成“害羞”的行爲。實際害羞不是一種“病”,比如你碰一下含羞草的葉子,很容易就會看到葉子自動卷起來,含羞草的這種“害羞行爲”是一種進化出來的自我保護反應。同樣人類也是一樣,當一個人見到陌生人時都會有一種防犯受到傷害的心理反應。比如一位小男孩會躲在媽媽身後。這種反應是正常的。不過當這個小男孩成長爲“大男孩”時,如果這種反應被無意當中強化的話(比如父母的責罵),那麼這個男人就會在社會交往當中遇到問題。比如,見到女孩子就臉紅而不敢與其交往,不敢公衆講話,以致于害怕做錯事、說錯話,將自己封閉起來,成爲一個社會適應能力遇到問題的人。這時,這個人就會被定義爲“行爲障礙疾病”。

  在神經生理學層面,害羞反應,就是一個人在腦神經細胞聯系中形成的一組特定的神經程序。也許某一天,這個人意識到有必要調整一下這種“性格”時,他就會通過自我訓練的方式建立起另一組神經程序來抑製“害羞行爲神經程序”的敏感性(在神經生理學上,一組條件反射一但在腦中被建立,就會陪伴其一生,而要想改變這這組神經程序的反應性,只有建立另外一組神經程序去抑製它),以便再次遇到類似環境時,不至于過分表現這種行爲反應。比如,我小的時候,媽媽就經常告訴我“見到人要大方一點”。

  實際上,爲了適應環境的需求,一個人腦內在一生中建立的任何一組神經程序,都是處于不斷調整當中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的性格都是可以被改變的,只不過絕大多數的人,由于很難意識到自己錯在那裏,和改變的意志不夠堅決和強烈,最終絕大多數的人就沒有被改變成功,以致在人們的常識性觀念中造成“本性難移”的錯覺。

  你的每一思、每一念,每一個回眸、每一次微笑,或者每一次望眼欲穿,都是一組組的神經程序被激發、運行所導致的外在行爲的表現。這些程序存在于何處呢?存在于你重達1.5公斤,其個數爲一千億個的腦神經細胞相互聯結的模式中。

  你心靈擁有操作這些神經程序以産生思想、控製肌肉運動、激發腺體細胞分泌激素的能力。而這些程序不是心靈的本質,是心靈運用的工具。心靈本質到底是什麼?爲了進一步深入理解,我們首先看一下物理學中一次觀念革命。

  在100年前,物理學家曾一度認爲他們已經掌握了物質世界的活動方式,一切只要按照牛頓定律去計算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確定結果——這裏的意思是說,人們要想發現、發明什麼東西,只要努力去計算各種已有的物理定律,得到一個確定結果,然後去實施就行了。比如,對月食出現的預測、車輪和齒輪運動的計算、鳥的飛行、歌聲、哨聲——都以力學、聲學以及熱力學來理解,這些都支持了功的循環,以及能量的消耗與守恒的平衡。

  而後,在二十年中突然爆發了一場“量子革命”——後被稱爲“新物理學”。如果從全部科學史來看,這場科學觀念發生的根本性變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革命。

  革命的關鍵核心理念是,人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通過計算來預測、確定某一個實驗結果的出現了,而只能是“強忍接受”一個實驗中獲得的“非邏輯”的結果。對于結果原因的追查,就如被稱爲偉大物理學家費曼說的“沒有人明白量子力學”一樣,科學家只能告訴我們,大自然就是那樣運作的,而沒有人知道爲什麼。這次革命,或者說人們對從實驗中獲取結果的運用,到今天都帶給我們什麼益處了呢?

  如果沒有這次革命,今天的原子彈、手機、電視、航天飛機——幾乎一切的電子産品和生命科學(基因也不會被發現,各種疾病也不會得到合理解釋,當然也不會發明出與之相對應的治療藥物)的發展都將化爲烏有,而你我的生活也將變成爲另外一種模樣。

  當然這場革命也直接沖擊到了哲學。比如,聞名世界的物理學家埃丁頓說:“大體上,世界的要素就是心靈的要素。”而天文學家瓊斯說:“各種可能的推理積累起來的證據使它看上去越來越越適宜于把實在描述爲精神的而不是物質的。”近百年來,許多世界頂級的物理學家都曾表達過類似說法。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很簡單,在這場由量子力學引發科學觀念的變革中——即新物理學,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無法解釋及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僅一個“不確定性原理”就已經迫使許多科學承認有神論者的觀點。爲什麼會承認有神論者的觀點,就是我們今後要解析的問題。並由一些核心問題去領悟心靈本質,以及是如何與佛經相融通的。所以,要理解心靈的本質,不能從神經程序中尋找答案,而只能從“你是什麼”中尋找答案。我們上一篇已經說明了佛祖是悟了他自己是什麼。而你在本質上也是佛,即人人都是佛。那麼,你又是什麼呢?

  第二節、你是什麼

  簡單地說,你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實際上,質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稱爲上誇克、下誇克的不同組合而組成的。所以,最終組成宇宙中的一切物質可以歸結爲叁種基本粒子:電子、上誇克、下誇克(如果細分下去,會有六種誇克,而且粒子種類也會分出許多——物理學家稱爲“動物園”,在物理學標准模型中,我們只了解到這裏就足夠了,剩下更詳細的分析是物理學家的事情)。

  叁個誇克構成了一個質子,而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就組構成了宇宙中最簡單的原子——氫原子。最複雜的原子是什麼呢?是談之令人色變的“鈾”原子——製造原子彈的材料。鈾原子可以簡單地認爲是由92個氫原子組成的。氫原子的原子核內含有1個質子,氦原子核內有2個質子,氧原子核內含有8個質子,而一個原子核一但超過92個質子,就像你要堆一堆沙子,當堆到一個高度時就會自動崩塌一樣,當一個原子核一但超過92個質子時,原子核就會崩潰成兩個原子核。所以我們在自然界中無論如何也找不出含有93個質子的原子(今天科學已經可以製造出幾種原子核多于92個質子的原子,但維持的時間極短——大多不到一秒鍾的時間就崩潰爲在自然界中可以穩定存在的原子)。一個人體之中包含有自然界存在的92種原子中的60多種。一個人體無論如何也不會含有鈾原子,否則,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鈾原子的放射性幹掉。

  那麼,是什麼將電子與質子、誇克與誇克“捆綁”在一起的呢?是力。什麼又是力?

  實際上,直到70年前科學家才搞明白什麼是力。力是由粒力子形成的。比如,是什麼把電子和質子“交粘”在一起的呢?是光,即光粒子——也就是電磁力。電子與質子通過不斷交換光子來維持其“緊密關系”。而又是什麼將叁個誇克交粘在一起的呢?是被形象地表述爲“膠子”的粒子。另外還有矢量玻色子和引力子。而引力子卻是一個好玩的東西,因爲至今人類並沒有檢測到它的存在,而之所以人們會相信它一定存在卻很簡單,假如沒有引力子,你只要輕輕一跳就會奔向月球;而蘋果會飛向太空而不是掉在地上,因爲引力子産生的效應就是重力。我們相信引力子一定會存在的證據有點像是,雖然我們看不到風中的氣體原子,但由于“風”效應的存在,我們一定相信氣體原子會存在一樣。

  宇宙中只存在這四種力,這四種力控製著一切萬物的相互作用。比如,引力將我們固定在地球上,讓我們必須花幾千萬元才能把一個人送到太空中。電磁力讓我們可以回眸一笑,或者嫣然一笑,或者微微一笑,或者哭笑不得。也是這種力在此刻能讓你對這些什麼“笑”的作出區別。因爲,是電磁力讓你的腦神經細胞能夠發放電流以使得神經程序得以運行起來進行計算,而這個運算的過程,就是你此時此刻思想得以産生的原因。膠子和矢量玻色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無法感受到它們存在的效應的,因爲它們只在原子核內起作用。當然,如果沒有它們將誇克“膠”在一起,也就不會有原子,進而我們也不會存在。

  宇宙萬物都是由這叁種基本粒子和起聯系作用的四種力粒子組構而成的。今天的科學家已經將光子、膠子、矢量玻色子,統一在了一起——就是說在極高溫度下,可以看到這叁種力粒子擁有同一種力粒子的特性。而光子的存在就是電子存在的結果,光子與電子具有相依關系。最終的大統一理論會把所有的粒子和力粒子統一在一起,就是說,它們都是一個東西的不同表現方式——或者說都是一種“弦”的不同振動頻率。

  2004年10月份的一天傍晚,我在青島火車站附近一家臨街小型音像商店裏翻閱光碟。無意間我從敞開的玻璃門向外望去,看到一位瘦骨嶙峋、似曾相識的面孔。這個人穿著一件皺吧吧陳舊的深黑西服,灰色襯衫映襯著一條紅的刺眼的領帶,右手握著一件黑色的舊皮質公文包。沒等我更仔細辨認時,突然看到這個人在人流中突然高喊了一聲“呀呼”,同時他一下子跳到街中心,緊著著用雙手將公文包使勁地摔向了正在疾駛過來的一輛公交車前當風玻璃上——當時清楚地看到公文包打在擋風玻璃上後,公交車來了一個緊急刹車——顯然司機被嚇了一大跳。然後他在一邊蹦跳當中旋轉著身體,一邊大聲唱著無法聽清楚的歌,人們驚恐地爲他敞開一條通路,就這樣他向著與我相反的方向蹦跳著奔去,一會便消失在視線中了!

  後來確認,這個人的確是曾接觸過的一位做直銷的朋友。非常好的人,一個內心充滿著對未來生活美好幻想的人,而怎麼會瘋掉呢?根據以前我了解他的情況,想來是以下原因:

  這個朋友38歲;六年前,撇下妻兒從黑龍江來到青島的平度…

《心靈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