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離戒是指叁個離心所,即正語、正業與正命。(在「什麼是戒?」一篇已解釋過。)
二、 非離戒是指除了叁個離心所之外與戒有關的種種心所。
四、依止戒與不依止戒
(一)「依止戒」是基于渴愛或邪見而持之戒。當人持戒是爲了來世投生于富裕的善界時,其戒被稱爲「依止渴愛之戒」。具有邪見地持戒或實行儀式(譬如模仿牛或狗),以爲它們有助于淨化心是爲「依止邪見之戒」。
(信奉佛教者不大可能會修依止邪見之戒,但他們應該防護自己別修有可能會修的「依止渴愛之戒」。)
(二)「不依止戒」是不基于渴愛或邪見,而以培育聖行爲唯一目標所持之戒。這是指修世間戒作爲出世間戒之先決條件。
五、時限戒與終生戒
一、「時限戒」是作爲在一個時限之內所持之戒。
二、終生戒是盡其一生當持之戒。
在形容「時限戒」時,《清淨道論》只是一般地提到有持戒之時限。但它的疏鈔卻更明確地形容其時限,即整天或整夜等。
現今有許多人持戒時並沒有提及時限,所以它被視爲屬于終生的。但由于受某些戒時其原意只是要持一天或在一個時限之內,那麼,這肯定是屬于時限戒。注疏與疏鈔裏所說的受戒方式要求人們在受時限戒時注明其時限,但是沒有如此做也沒有犯錯,它依然是時限戒。
雖然並沒有說出其原意,但一般, 上它是被接受爲一日,或一夜,或一日一夜。但是根據《無礙解道注》,它並非是完全如此的,人們也可只持一個短暫的時期,譬如在家居士歸依了叁寶之後,只在供養比丘的過程裏持戒。他只是在布施儀式裏的時限持戒。他們也可以在寄居于寺院裏一兩日的時期內持戒。這些都是短暫的時限戒。
根據這注釋,即使只持短時間的戒也是有益的。因此導師解釋鼓勵不慣于不吃晚餐的孩子們只在布薩日的早上持八戒是恰當的。無論時間有多短暫,持戒這一善業肯定是有功德的。
《餓鬼事‧小品》裏的兩個故事說明了這一點。在佛陀時代的王舍城裏住著一個獵人,他日夜都獵鹿爲生。他有一個朋友是歸依了叁寶的佛教徒,這朋友勸他戒絕殺動物這一惡業,但是他卻不聽勸告。這朋友並不感到氣餒,他再提議獵人至少在夜間戒絕殺生,而修習持戒之善業。最終獵人屈服于朋友不斷的勸導,舍棄在夜間殺生的一切准備而持戒。
死後,他投生在王舍城附近爲「宮殿鬼」。白天他受盡極大的痛苦,但是夜晚時他卻快樂地生活,可盡情享受欲樂。
那羅陀長老在旅途中遇到這個鬼時,問他在過去世做了些什麼善業。那鬼說起前世他是個打獵爲生的獵人,又提及朋友如何勸他舍棄邪命,而他首先拒絕了朋友的勸告,但是最終不大情願地接受了勸告,不再于夜間殺生,而持戒修善。由于白天所造的殘酷惡行,他在白天受盡極大的痛苦,但是在夜間卻過著天神般快樂的生活。
第二個故事與上述的類似。(但它是有關一個富有之人日夜地打獵取樂。他首先也不理會朋友爲他的利益著想的勸告。最終被一位到他朋友家托缽的阿羅漢說服了;那阿羅漢指導他至少在夜間持戒修善,不好日夜的都在打獵取樂。死後他遭受到與前一個故事中的獵人一樣的後果。)
從這兩個故事裏,我們知道即使只短暫地在夜間修善也會有善報的。所以無論時間多短暫,我們都應該盡力好好地持戒。
六、有限製戒與無限製戒
(一)「有限製戒」是指在持戒的規定時間之前,由于某種原故而中止了戒,譬如受到別人以財富或仆人來誘惑而破戒,或受到別人以自己或親人的性命或肢體來威脅而破戒。對于這種戒,我們應該知道雖然它受到外來因素的幹擾而中止,但是早先所持之戒還是有功德的,而不會因爲中止變得白費。
(二)「無限製戒」是指能夠持戒到所規定的時間,沒有受到外來影響而縮短。
七、世間戒與出世間戒
一、 世間戒是指有漏或煩惱之戒(譬如有欲愛、有愛、邪見與無明)。
二、 出世間戒是指無漏或煩惱之戒。
世間戒有助于獲得投生善界(作爲人或天神),也是一個脫離生死輪回的先決條件。出世間戒導致解脫生死輪回,也是省察智的其中一個目標。
戒有叁種
一、下等戒、中等戒、上等戒
(一)若持戒時,欲、精進、心與觀(也作慧)四個素質是下等,其戒是爲下等戒。當它們是中等素質時,其戒是爲中等戒。當它們是上等素質時,其戒爲上等戒。
(二)當持戒爲了名譽時,它是下等戒。這樣的持戒是虛僞的,只是一個虔敬的外表,並沒有真正爲了修善的清淨思,由此它是下等的。
至于爲了投生善界而持戒肯定有某些貪欲的成份,但它是一種祈求所做的善業有善報的善願,以及具備了思與信。由此它是比爲名譽持戒更爲聖潔。然而由于它的動力依然受到祈求善報的汙染,所以不被列爲上等,而是中等而已。
持戒時並不是爲了名譽或善報,反之,明白持戒是一種清淨的聖行,爲此而清淨持戒是爲上等戒。只有這種具備清淨善思與無貪的上等戒才是真正的持戒波羅蜜。
(在其中兩個過去世之中,當菩薩生爲「瞻波龍王」與「盤達龍王」時,他不能修上等戒,而只是希望來世投生爲人地持戒。關于這點,他所持之戒是爲中等。然而由于他不惜犧牲性命也不肯破戒,他所做的努力符合了持戒波羅蜜。)
(叁)當戒受到自贊與貶低他人之惡念所汙染時,它是屬于下等戒。(譬如想:「我有道德,他人沒有,他們比我低下。」)沒有受到這些惡念汙染的世間戒是爲中等戒。具備出世間道果,沒有受到汙染之戒是爲上等戒。
(四)爲了投生快樂的善界而持之戒是下等戒。爲了自己脫離生死輪回而持之戒是中等戒(即未來佛弟子與未來辟支佛所持之戒)。菩薩爲了把一切衆生從生死輪回解救出來而持的戒是爲上等戒,也是持戒波羅蜜。(這項注釋的注明是指最聖潔的戒。但這並不是指只有菩薩所持的戒才是波羅蜜。雖然辟支佛與佛弟子之戒並不是最聖潔的,但它們還是屬于持戒波羅蜜。)
二、自增上戒、世間增上戒、法增上戒
一、 「自增上戒」是由于自重和通過舍棄不當、無益的來使自心感到滿足而持之戒。
二、 「世間增上戒」是爲了世間,以及避免他人指責而持之戒。
叁、 「法增上戒」是由于恭敬佛法而持之戒。修此戒之人深信佛陀所教的道果與涅槃是脫離生死輪回之道,以及持戒是向法致敬的方法。
叁、執取戒、不執取戒、安息戒
(一)「執取戒」跟依止戒一樣(戒有二種之第四項),是具有渴愛或邪見之戒。由于渴愛,持戒者對自己的戒行將會帶來所渴望的善界感到高興。由于邪見,他以爲自己的戒行即是「靈魂或實質」。在任何一種情形裏,其戒都是屬于執取戒。(即使是在持戒的當下,此戒也受到渴愛與邪見之火燃燒。渴愛與邪見之火並非只在享受欲樂時燃燒,而是在布施與持戒時也會如此。只有在達到禅修層次時,這些善業才不受到它們燃燒毀壞。在修觀禅到覺悟了此身是無我的,只是名色法而已時,禅修者即不會受我見所燃燒。)
(二)「不執取戒」是那些已歸依了叁寶,以及爲了證悟道果而開始修習八正道的「有德凡夫」所持之戒。這也是「有學聖者」之戒。(有學聖者是至少已證得須陀洹道,但還未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
(叁)「安息戒」是在證得四果之後變得平靜之戒。
四、清淨戒、不清淨戒、疑惑戒
(一)「清淨戒」是比丘不曾犯罪,或在犯罪之後有向其它比丘忏悔改過之戒。
(二)「不清淨戒」是比丘在犯罪之後沒有向其它比丘忏悔改過之戒。
(叁)疑惑戒是比丘對所接受的肉有所懷疑(不知它是受允許或不受允許的肉(有十種肉是比丘不被允許吃的),或對所犯之罪有所懷疑(比丘不知它是波逸提罪還是惡作罪等),或是不知道所做的事是否有犯罪。[對于正在修禅的比丘,若戒不清淨的話,應該使它重新清淨。若犯了輕罪(譬如九十二個波逸提罪之一),他應向另一位比丘忏悔以使其戒清淨。若是犯了重罪(指十叁僧殘罪之一),他應該向僧團忏悔。然後依照僧團的指示先守別住 之懲罰,之後再進行摩那埵 懲罰。這樣他的戒才能重新清淨,以及適合修禅。若他對所接受的食物或所做的事有所懷疑,他應該細心地審察它們,或是請教精通律藏的律師,如此才能去除良心的不安且清淨其戒。]
五、學戒、無學戒、非學非無學戒
一、 學戒是還需要再修行之人所持之戒。這是至少已證悟初道(須陀洹道),但還未證悟四果(阿羅漢果)之人所擁有之戒。
二、 無學戒是不需要再修行之人所持之戒。這是已證悟阿羅漢果之人所擁有的戒。
叁、 世間戒是非學非無學戒。這是非有學聖者非無學者所持之戒,也即凡夫所擁有之戒。
戒有四種
一、退分戒、住分戒、勝分戒、抉擇分戒
(一)「退分戒」是爲退步戒。(只親近無德者,卻不親近有德者之比丘並不知道或看不出犯罪的錯。他時常持有錯誤的思想,以及不攝受諸根。這種比丘之戒不會提升,反而日漸衰退。)
(二)停留不進不退之戒是爲「住分戒」。(比丘滿足于現有之戒,不願修禅以進一步提升自己。他相當滿足于只擁有戒,而不爲更高層次的修行奮鬥,其戒不會進步也不會退步,只是停留在現狀。)
(叁)會獲得優越成績之戒是爲「勝分戒」。(在建立起戒之後,某個比丘並不滿足于只擁有戒,而爲定力奮鬥。這種比丘之戒是爲勝分戒,或將獲得定力特別利益之戒。)
(四)能夠透入及去除煩惱之戒爲「抉擇分戒」。(某個比丘並不滿足于只擁有戒,而努力地修習觀禅以獲得厭離生死輪回之苦的「強力觀智」。這是以道智透入及去除煩惱的比丘之戒。)
二、比丘戒、比丘尼戒、未具足戒、在家戒
(一)世尊爲比丘所製的戒,以及爲比丘尼所製但比丘也須遵守的戒是爲比丘戒。
(二)世尊爲比丘尼所製的戒,以及爲比丘所製但比丘尼也須遵守的戒是爲比丘尼戒。
(叁)沙彌與沙彌尼所持的十戒是爲未具足戒。(非比丘被稱爲「未具足」。雖然根據…
《南傳菩薩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