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下)▪P31

  ..續本文上一頁千身。」而他果真在當時即能現出百身或千身,就有如他所決意數目一樣多。(這是能夠變出多個跟自己一樣的身體,而自己在當時並沒有消失。那些所變出來的身體的姿勢跟原來身體姿勢可以是一樣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二)變化神變:這是隱去本來的形態,而顯現爲龍或金翅鳥的形態,乃至種種形態的能力。

  (叁)意所成神變:這是用心在自己的身體之內再造另一個自己的色身的能力。(這並不是有如決意神變所映現的色身,也不是有如變化神變般改變自己的形態,而是在自己的體內再造出一個自己的小色身的能力。)

  (四)智遍滿神變:即將生起的(阿羅漢道)智所導致的神奇現象。例如兩家長老(薄拘羅長老)等。

  兩家長老

  以下是《增支部‧一集》兩家長老(Bakula Thera)的故事的摘要。

  兩家是憍賞彌國一位富人之子。在慶祝他出生那天,他被帶到耶牟那河中沐浴。由于乳母不慎使他掉入河裏,而被一條魚吞了下去。那魚感到腹部非常熾熱,所以就遊走了。此魚遊到波羅奈城附近的渡頭爲漁夫捕獲,並且賣給一位長者的妻子。那婦人對此魚起愛好心,說道:「我自己來煮。」當她剖開魚時,忽見一幼兒在魚腹中俨如金像。由于她自己並沒有孩子,而且很渴望有個孩子,所以她非常高興地說:「這就是我的兒子。」

  當這件事傳到住在憍賞彌國的親生父母時,他們趕快去到波羅奈城討回孩子。但那波羅奈城的婦女卻拒絕把孩子還給他們,說:「這嬰兒來到這裏是因爲我們應獲得他。我們不能把他還給你們。」

  當他們去法庭解決這項爭論時,法官判決那嬰兒平等地屬于那兩對夫妻。如此,那嬰兒有兩位母親和兩位父親,所以他被命名爲「兩家」。

  嬰兒能夠在被魚吞下後毫無損傷的確是件奇迹。那奇迹的原因是智遍滿神變,即兩家肯定會在那一世證得阿羅漢道智。(或是因爲那嬰兒具備肯定會令他在那一世證得阿羅漢道的波羅蜜智的影響之故。)

  僧結笈沙彌

  當僧結笈沙彌(Savkicca Samanera)還在母胎時,他的母親在快要生産前死了。在火葬時,人們用叉刺穿她的屍體以便燒得更好時,有一支叉刺傷了那嬰兒的眼睛,令到他哭了。當知道嬰兒還活著時,人們便取屍剖腹,取出那嬰兒。那小孩在長大至七歲時就成了阿羅漢。

  那小孩得以逃生的奇迹也是因爲智遍滿神變的緣故。

  (五)定遍滿神變:在生起(初禅等)定之前或之後或那一剎那之間所産生的殊勝妙用是爲定遍滿神變。關于這種神變,《清淨道論》描述了幾個故事,在此我們只提及舍利弗尊者的故事。

  舍利弗大長老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住在一個名爲迦布德的山峽裏時。當時舍利弗尊者新剃了頭發,于月夜中坐在露地入禅。有一位凶惡的夜叉與另一位朋友來到時,看到了尊者的光頭正在發亮,而想用手敲它。他的朋友勸他別做,但他還是盡全力給予舍利弗尊者當頭一擊。那一擊強至所發出的聲音有如雷鳴。然而大長老卻沒有感到任何疼痛,這是由于大長老的定遍滿神變的緣故。

  (六)聖神變:聖者有能力省察不淨爲淨,或省察淨爲不淨。聖者可以隨意省察事物爲淨或不淨的能力即是聖神變。

  (七)業報生神變:鳥能夠在空中飛;牠們在今生並不需要特別努力即有飛行的能力。這是過去世所造的業的果報。天神、梵天、世上第一代的人與阿修羅都有飛行的能力。這些能力是屬于業報生神變。

  (八)具福神變:轉輪聖王等能在天空中飛行。他們能這麼做是因爲他們所累積的善業。那些和轉輪聖王在空中一起飛行的人的飛行能力真正來源是與擁有福報的轉輪聖王相處的緣故。殊勝居士(Jotika)、發髻居士(Jatila)、美音居士(Ghosaka)和文茶居士(Mendaka)等的財富也是來自具福神變。

  (業報生神變和具福神變之間的差別:業報生神變並不是因爲今世所造之業産生的力量,而是由在過去世造下之業産生的力量,它隨著那人出生而來。具福神變並不只是由于在過去世造下的業産生,而是在今世的業支持過去世的業之下才能産生。它並沒有隨著那人出生而來,而必須在那人于今世造了足夠的善業時才能生效。例如轉輪聖王的寶輪並不是在他出生時即有,而必須在他持守某些戒及實行了轉輪聖王的特別任務之後才能出現。所以這種神變並不只是基于過去業即能産生,而必須也有今世的努力之下才能産生。)

  (九)咒術所成神變:咒術師能在天空中飛行及擁有其它超能力。

  (十)彼彼處正加行緣成神變:由于某種正加行戒或努力而獲得的成就。(此神變包括的範圍很廣。由于正精進而證語的道果智是最高等的彼彼處正加行緣成神變。簡而言之,由于學習工巧業、叁吠陀、叁藏,乃至耕種等而獲得的成就都是彼彼處正加行緣成神變。

  在以上十種神變之中,決意神變就如周利盤陀迦尊者(小路尊者)等所擁有的。他們能夠現出百身千身。若沒有這種神變的普通人也決意要現出百身千身,由于他們沒有禅那等基本條件,他們不能實現所決意的。反之,擁有這種神變的人能實現其決意,那是因爲他們的禅那或定足夠強的緣故。

  入滅盡定之前的決意

  當一位具備八定的阿那含或阿羅漢要入滅盡定時,他會如此決意:「在我入滅盡定的期間裏,願我別處的東西不會遭到毀壞。若僧伽要召見我的話,願我在傳訊的人還未到前已出定。當佛陀要見我時,願我能夠即刻前去。」只有如此決意之後,他才入滅盡定。

  根據他的決意,在他入滅盡定的期間,他在別處的東西不會遭到五敵摧毀。其時若僧伽召見他,在傳訊的人還未到時他已出了定。當佛陀要見他時,他已即刻出定。雖然他沒有決意,但五敵也不能摧毀他身上的袈裟等。那是因爲他的定力的緣故。

  叁種決意

  根據不同的內容,決意可分爲叁種,即:

  一、預兆決意;

  二、願望決意;

  叁、任務決意。

  一、預兆決意

  我們可以在《瞻波龍王本生經》和其它故事裏看到這種決意。以下是《瞻波龍王本生經》的摘要。

  當瞻波龍王告訴美意皇後說他要去人間持戒時,皇後說:「人間充滿了危險。若您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相是可令我知道的呢?」龍王就帶她到皇家水池,說:「看那水池。若我被敵人捉去了,那池水就會變黑。若我被金翅鳥捉去,那池水就會滾。若我被玩蛇的人捉去了,那池水就變得血紅。」過後龍王就去人間持戒十四天。

  然而在過了一個月後龍王還沒有回去,因爲他被玩蛇的人捉去了。由于擔心他的安全,皇後去到那水池,看到池水變得血紅。

  瞻波龍王所作的決意是預兆決意,因爲他在預兆還未出現之前已作了決意。

  同樣地,根據《本生經注》,當悉達多太子出家時,他剪斷了頭發,再把它丟向天空,說:「若我會開悟的話,願這頭發留在空中,不然就讓它掉回地面。」那頭發有如花圈一般地留在空中。這也是預先作出的預兆決意,以知道他是否能夠成佛。

  再者,在修了極度的苦行六年之後,當他在尼連禅河邊吃完善生所供養的乳飯之後,他把金缽放在河中,決意地說:「若我會成佛,願這缽向上流漂去,不然的話就讓它往下流漂去。」而那缽果真向上流漂去,最終沈入迦羅龍王的龍宮裏。這項決意也是預兆決意。

  同樣地,在這世上人們爲了預先知道其願是否能實現而作出決意,以獲取其預兆。這也是一種預兆決意。在今天這種決意還是受到普遍采用的(尤其是在緬甸)。有些人會去出名的佛塔前或神廟前,在提起石頭之前決意地說:「若我的計劃會實現,願這石頭是重的,否則就讓它是輕的。」或是相反的決意。在提起那塊石頭時,他就以感覺那石頭的重量來判斷他是否會成功。

  二、願望決意

  願望決意是爲了實現其願而作出的決意。我們可以在《比豆梨本生經》裏看到這種決意的例子。

  注釋裏提到,當富樓那迦夜叉就快要帶走比豆梨大臣時,那大臣勇敢地說:「我並不怕死。」然後他決意地說:「願我的下衣不會損壞。」在省察自己的波羅蜜之後,他綁緊自己的衣服,再俨如獅王般無畏地捉住富樓那迦的馬的尾巴,跟著他離去。比豆梨所作的這項決意是願望決意。

  在《蘆飲本生經》裏,身爲猴王的菩薩帶領著八萬只猴子。他發現到要喝某一座池塘的水會有困難。牠就拿起一根長在池邊的蘆葦,說句真實語再發願使那根蘆葦的節都通了,而那根蘆葦也就整根變成中空了。所以牠的隨從都得以用那根中空的蘆葦飲水。然而其時猴子的數目太多了,猴王不能給牠們每只一根中空的蘆葦。所以就決意地說:「讓這池塘四周的蘆葦變成中空。」猴王爲了實現讓每只猴子有得飲水之願而作出的決意即是願望決意。

  《犬本生經》裏述及,有一次波羅奈國梵與王的馬車皮帶被城裏的狗咬壞了。由于誤會是城外的狗咬壞的,兵卒們就去追殺城外的狗。所以城外的狗都害怕得躲到墳場去。作爲狗群首領的菩薩(當時他是狗)知道是城內的狗咬壞皮帶的,因此牠叫其它的狗等牠,而牠自己獨自進宮去。當牠進城時,牠專注于省察自己的波羅蜜,再散播著慈愛,然後決意地說:「願沒有人能夠用石頭或棍子丟我。」這爲了實現城外的狗得以脫離危害之願而作出的決意也是願望決意。

  《摩登伽本生經》提及,有一次當梵與王統治波羅奈國時,菩薩生爲一個低級的首陀羅,名爲摩登伽。有一位長者的女兒名爲「見吉祥」,因爲她相信吉祥的預兆。有一天當她帶同侍女們去花園玩樂的途中,她看到正在進城的摩登伽。雖然摩登伽已因爲自己是低級的人而避開在一旁,但是看到了他的見吉祥還是感到不快。過後她就轉身回去了,因爲她覺得看到首陀羅表示那天對她來說是不吉祥的。她的隨從感到非常生氣,說:「爲了你,我們今天沒得好玩。」然後把摩登伽打得昏死過去才離開。過了一陣子,當摩登伽回複知覺時,他心想:「見吉祥的隨從竟然折磨我這無辜的人。」他就去到見吉祥父親的家,躺在門口,決意不贏獲…

《南傳菩薩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熄滅之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