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與人生佛教 一、般若經的傳承

  般若與人生佛教

  惟賢法師著

  (講于成都文殊院文殊閣 2000年2月22日)

  文殊院建成這麼一座宏偉莊嚴的文殊閣,是很難得的事情。文殊閣工程初步完成以後,就開始籌辦“般若法會”。據我所知,“般若法會”在近代史上是沒有舉行過的,因此這次法會堪稱空前的盛舉。這是文殊院班首執事、師父們和各方居士們共同開創的偉業,所以,值得贊歎!

  文殊院請我來,最初說講《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共600卷,含有20萬頌,短期內無法細講,現在只有講一講提綱。

  修習般若經功用很大,能夠開智慧、除無明、降天魔。一切妖魔鬼怪,在般若寶鏡面前,都會被照得通覽無余、清清楚楚,故而它們只有逃避,而不敢行惱害之事。修習般若,有無邊無際的功德,可趣證無量的成就。這是什麼原因呢?佛教主要是倡導修證“無我慧”,般若是有大智慧的人修的,心經講:“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真實不虛,佛不說妄語,一點不假的。能具足般若“空”慧,就可以得到開悟,提高智慧,窮究宇宙人生的真面目,達到圓融無礙,真、俗二谛融通。

  以上所講的是關于我們學般若經、誦持般若經的功德。所以我們對般若經要生恭敬心、信仰心,要信、受、奉行。

  關于“般若”的定義。“般若”是印度語,漢語一般譯作“智慧”,但這個“智慧”,不是一般的聰明知識。這個“智慧”的解釋與世間不同,而是佛教特有的。

  “智”是什麼呢?就是“抉擇義”,對一切事物的現象和本體,善于抉擇,善于認識,善于從現象到本體,透視現象,悟證本體,達到最高理性,這就是“抉擇義”,即認識抉擇一切緣起現象。這就是“智”。

  什麼叫“慧”呢?“慧”是善于觀照,觀照諸法空性。從次第上說,“般若”的類別又分“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觀照”就是一種“止觀”。做觀照的功夫最高可達到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

  具體來講,“智”代表洞徹了知因緣生法,即緣起的道理;“慧”代表由根本智所證得到的真如境界,一般指的“空性”、“法性”、“真如”、“菩提”、“涅槃”等等。一個是“智”,一個是“慧”,合起來就是如實知曉“緣起、性空”的基本道理。當然,更深入的解釋,下面還要講。

  下面我根據講題,先講般若,後講人生佛教。

  第一部分 《大般若經》之精華

  一、般若經的傳承

  二、佛說般若的緣起

  叁、《大般若經》的內容

  四、般若要義

  (一)、般若之體

  (二)、般若之相

  (叁)、般若之行

  (四)、般若中道

  (五)、般若之果

  一、般若經的傳承

  《大般若經》共600卷、16會,是佛于四個地方講出,這是佛的親口宣說。佛說法48年,其中“般若”就用了22年時間,所以般若原本爲佛所說。佛所說是根據佛的內證境界,根據佛根本智發生後得智,而宣講的性空緣起真實義。這是第一。

  在法會上啓請佛說般若的,有兩個菩薩、兩個聲聞。兩個聲聞是舍利弗、須菩提,兩個菩薩就是文殊菩薩、彌勒菩薩。法會上,由聲聞、菩薩請示于佛,佛悲憫衆生,而宣說般若。但這四位之中,現在要特別提出的是文殊和彌勒兩位菩薩。一個弘揚“性空緣起”中道義,一個闡揚“萬法唯識”而顯中道,這兩位菩薩修爲很高,證境很深。所以,文殊、彌勒是般若的真正傳承者。這是第二。

  第叁,在佛滅度後的600至700年間,印度出了一個龍樹菩薩。龍樹菩薩的弟子叫提婆菩薩,他們都是傳承般若教的。

  龍樹菩薩先前學外道,而且學得不錯,他有神通,會隱身術。因爲和其他幾個同道進入宮中,仗著神通擾亂宮人,淫戲宮娥,受到了君主的武力鎮壓。其他同道都被刀殺,只有他憑著機警跑脫了。此後呢,他就曉得“欲爲苦本”,皈依了佛門,就這樣出的家。

  據說他在印度南方求得《大般若經》,在龍宮也讀到《大般若經》和《華嚴經》。從龍宮出來以後,他就廣傳般若,破邪顯正。他的弟子提婆菩薩是很聰慧的,在印度大興般若之教,破了所有的小乘和外道,無堅不摧。後來,遭到了外道的嫉忌,有天在坐禅的時候,被外道刺殺。臨死之前,血書《百字論》,此論藏經載有。“般若叁論”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中論》、《十二門論》是龍樹菩薩寫的,《百論》是提婆菩薩寫的。龍樹菩薩除寫《中論》、《十二門論》以外,爲了解釋《大般若經》,還寫了《大智度論》100卷。這是印度的傳承。

  至于我們中國的傳承,是從叁國時候開始的。叁國時的支婁迦忏譯講小品般若經,晉朝的道安法師弘揚般若經,到了東晉姚秦的時候,就有鸠摩羅什全力譯講弘揚“般若”。鸠摩羅什是有名的譯師,在他門下有十大弟子僧肇、僧睿等,都精通般若並有著作。唐代玄奘法師,去印度留學,經曆18年,回到中國長安。玄奘法師譯經,廣譯法相經論,法相宗的《瑜珈師地論》、空宗的《大般若經》等。《大般若經》是玄奘法師在西安到玉華宮(皇帝避暑的宮殿,當時,唐太宗在熱天接他到玉華宮避暑,以後他就在玉華宮住下來)主持翻譯的。到他60歲的時候,怕般若經譯不完(因那時他身體不好),他就日以繼夜地翻譯,後來,終于譯成功了,他很高興。他說,這部般若經與東土衆生有緣,流傳于後世,以作衆生的指導。他自己感到這是晚年的安慰。在譯完經後不久就圓寂了。所以《大般若經》的翻譯,是玄奘法師的絕筆——最後的翻譯。

  今天,能讀到《大般若經》,對印度的和我們中國的古代先賢,應該敬仰,應該崇拜,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

  這就是般若的傳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