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的真谛

  人生的真谛

  ——2005年6月18日講于大钊培訓中心——

  問題:人生由于名利等引起煩惱、挫折,因而生出痛苦。那麼,根據佛法如何來求得人生的真谛?什麼是人生真實的道理?怎樣才能真正解脫煩惱痛苦?

  一、佛教對于人生的看法

  (一)五蘊身的組成

  人生的看法首先從報體“五蘊身”開始,在佛法來講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就是肉體,屬物質方面的,包括根、身和五髒六腑,以地水火風四大爲主組成這個色。

  “受”就是領受,人們接觸事物的時候,或者領受是苦,或者領受是樂,或者領受是不苦不樂,有接觸就有領受,都包括在受裏邊。在唯識法相裏面,屬于遍行心所。

  “想”就是想象、思維,是第六意識的一個心所。一個人思想活動很寬,可以想到天上,想到地下,想到天邊,想入非非,都在想中。對于事物有分析、有歸納、有結論,也是在意識之中。

  “行”就是作爲,思想的活動和某種意志都叫做行。

  “識”就是認識,識以了別爲義,在唯識法相裏屬于心王,包括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阿賴耶識是生命識,是人生的總體。

  人的五蘊身,是五種元素“色受想行識”的總和。擴大來講,一切法相的內容,包括精神現象、物質現象、生理現象,不出于五蘊。小乘講七十五法,大乘講百法,比較詳細。

  五蘊身經唯識所變業力所感,爲有情的正報。

  (二)佛教對于五蘊身的看法

  有情世界中,就人的這個五蘊身而言是叁種雜染最具體的表現。哪叁種雜染?業雜染、煩惱雜染、生雜染。何謂雜染?本身是染汙性,不幹淨,叫雜染。

  第一種,業雜染。業雜染就屬于業障,帶來的身軀都是由于“業”,有業障就處處不自由,受環境、條件、天時、地理所支配,一般人就講是受命運的支配,處處不自在,受拘束不順心,過去的“業”感召現在的果。

  第二種,煩惱雜染。煩惱雜染是指從內心生起的,也叫做煩惱障。貪、嗔、癡、慢、疑、惡見是根本煩惱,另外還有二十隨煩惱。人生煩惱很多啊!根據《瑜伽師地論》上講,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就有一百零八種痛苦。念珠就是一百零八顆,以念珠來念佛,把心定下來,把邪念、惡念恢複成正念,就可以消滅一百零八種痛苦,這是持珠念佛的作用。

  第叁種,生雜染。生雜染是什麼呢?就是說你感召這麼一個生命,感到這個身體就有痛苦,什麼痛苦啊?求名求利,求那樣求這樣,求之不得就煩惱,産生煩惱就有若幹挫折、若幹不順利,于是就怨天尤人,怪那個怪這個、怪天怪地、怪父母、怪師長、怪朋友。實際來講,他不去追查因果。若從因果來追查,不信因果,就有果報障,生雜染就是果報障、異熟障,八苦之中的五蘊熾盛苦就是屬于這個,五蘊身就是衆苦的交彙所、集合所。

  中國道家的老子也講到這點,《道德經》講“吾之大患,爲吾有身;爲吾無身,吾有何患”,就是說我們一輩子的大禍害,就是因爲有這個身體,假如沒有這個身體,還有什麼災禍什麼痛苦啊?

  所以五蘊身在小乘來講,系純大苦蘊聚。在空宗來講,是假合,《金剛經》裏面,最後一首偈:

  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六個譬喻表明:

  “夢”,人生百年,回頭一看,過去就像做夢一樣,一切皆空。

  “幻”,指眼前就像變戲法一樣,就像看電影、看戲劇,你在臺下看,殊不知你也在演電影、也在演戲,你自己是否感覺到了呢?臺上在演,臺下也在演!你這一生還不都在演戲?人生是個大舞臺嘛,演什麼角色就看你自己了,結果都是幻現。

  “泡”就是水泡,就像水面上那個水泡一樣的,偶然一浮現,波浪一沖來就沒有了,我們的五蘊身就是這樣的。

  “影”呢,就是動作,我們的各種行動就像影子一樣,沒有實質,隨影而多變。

  “露”是什麼呢?就是你的權利地位,哪怕權再高、名再旺、錢再多,就像早晨那個露水一樣,太陽一出來,露水馬上就幹了,沒有了。

  “電”就是人生一輩子,哪怕百年、千年、萬年,它都是電光石火啊,很快很快就消逝了。

  《金剛經》最後一首偈子,就是說對于人生一切現象要有一個透徹的認識,了解它是因緣生法、是變化的,就像夢幻泡影一樣,從而就曉得一切究竟皆空,沒得實體。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空,事物有興衰成敗,哪樣是常住不變的?最後都是空。了解這個空的道理後,達到什麼境界呢?達到無我的境界,消滅我執、消滅我見,他就自在了。心如虛空,量周沙界,他就自在解脫,一切看得淡、放得下。

  二、五蘊身的來源

  爲什麼有五蘊身?在佛法裏面,講到四谛和十二因緣。人生流轉受到痛苦,它是有原因的,世間上沒有無原因的果,沒有無原因的現象,一切現象:人生、社會、自然現象的産生都是有原因的,不是偶然的,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上帝決定的,都是因緣生法。什麼因緣?人生的流轉,有叁個原因:第一是無明;第二是惑,即煩惱;第叁就是行動,叫做業。

  什麼是無明?就是愚癡!分爲兩種:一是迷于因果叫業報愚;二是迷于解脫之理叫真實義愚。做一個人,不懂因果,違反因果,這就是業報愚。違反因果,就可以胡作非爲,只顧眼前,不顧將來,只顧自己不顧他人,自私觀點嚴重,一切爲我。曹操講“甯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就代表這種思想。不懂因果,一切行爲沒有約束,就産生自害害他的果報。不曉得解脫,叫做真實義愚,留戀人生,造業受苦就永遠在輪回中。

  有無明就會産生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

  有煩惱就表現于行動,起心動念!惡念、邪念、染汙念由此而生起來!一天到晚爲自己,這叫做意業,由意業就發動身業、語業。嘴巴說話就亂說,不說真實話,只說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下流語,這是語言的行動,叫語業。引發身體的行動叫身業,殺、盜、淫。社會上的五毒:貪汙腐化、殺人搶劫、欺詐勒索、黃色淫亂、吸毒販毒,都是身業的表現。于是就形成社會的汙染、環境的汙染、自然的汙染,所以叫做雜染。

  大家想一想這種雜染充滿自己、充滿家庭、充滿社會、充滿國家,你怎麼能得到安定呢?怎麼能自由自在呢?佛教來追查主因,這種苦果是什麼?是怎麼産生的?因此,明白人生流轉的道理後,我們就應該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走解脫的正確道路。

  叁、解脫之道

  (一)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佛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很痛苦,他本身的修行成果還未最後圓滿,不免爲感情所動,後來佛的一個大弟子阿冕樓陀就提醒他:這個時候佛要入涅槃,要走了,你還在痛苦什麼?你應該請問佛今後怎麼辦?一得到提醒,阿難的心馬上就定下來了,就開始問佛。

  第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佛爲師,依佛而安住,生活才能安定,那麼佛要走了,要入滅度了,我們今後以什麼而安住啊?佛就告訴他,依四念住而安住。四念住有四種觀點,即要保持四種正念,是佛教的人生觀。哪四個呢?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住都是代表佛教對人生正確的觀察。

  1.觀身不淨

  觀察這個五蘊身是不幹淨的,禅宗祖師講是臭皮囊,你不要爲這個五蘊身造業,只是追求享受,引起紛爭、是非、痛苦,要修不淨觀,觀身不淨。

  2.觀受是苦

  在世間,一切一切都是苦多樂少,樂極生悲,所謂樂都是一種暫時現象,是變化的,叫壞苦。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蘇東坡的詞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沒有不缺的月亮,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始終圓滿的家庭!所以在受方面都是苦,所有樂都是暫時的。曹操有首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觀受是苦,你就要厭離,不要去追求享受。燈紅酒綠這一些境界轉眼就空,留戀它就造業無邊,造成若幹的糾紛、家庭的分散、社會秩序的混亂。

  3.觀心無常

  一切法由心變,心是生滅變化的、無常的,《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現象都是變化的,要修無常觀。歐洲有個哲學家講,我爲什麼要積極地參加學佛?我就是因由無常觀而參加的。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修道前基礎要觀死殁無常,不然你道心生不起來。爲什麼?你在現實裏,迷戀五欲生活,你能生個什麼道心?只要有無常觀,自然就有道念生起,就會看得淡。

  4.觀法無我

  森羅萬象,沒有個實在的我體,本來就是變化的,找不到“我”的存在,都是五蘊四大假合,到哪去找個“我”啊?明白這個,就能達到“無我”的境界。萬法皆空,從而不留戀我體,不執著一切法體,去除煩惱障和所知障,達到我空、法空,叫觀法無我。

  佛告訴阿難要依這四念住而住,能夠保持這四念住,就有正見、正念,就等于佛在你眼前一樣。佛教的人生觀,主要就是修四念住。

  (二)走修行的道路

  1.皈依叁寶,奉行五戒

  有了對人生的正確認識以後,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就必須要皈依叁寶,奉行五戒十善,這是人生的基本道德,是完成人格、提高理性的基本道德。奉行叁皈五戒十善,可以配合儒家的五倫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來進行,但儒家講得較淺,而佛家的叁皈五戒十善就很具體。

  2.發出離心,修解脫行

  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要發出離心,修解脫行,中心思想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針對我們人的叁障:業障、煩惱障、所知障,就要勤修“戒定慧”叁學。

  第一以持戒來消滅業障,得到身解脫。當然這中間還包括忏悔,要忏悔舊惡,止惡行善,不要損人利己。

  第二就是修禅定消滅煩惱障,得到心解脫。以修定去除妄心,恢複正念,煩惱不會生起來。一個人能保持頭腦冷靜的話,他不會容易起煩惱的,只有那個感情沖動的人,他才容易起煩惱,真要能安靜,有定力就不容易起了。

  第叁就是以修慧來消滅所知障、無明障,得到慧解脫。

  得到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後,以此叁解脫就能消除叁障。

  (叁)修叁心淨化內心

  在修菩薩行過程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要修叁心,這個叁心是根據《金剛經》提出來的。

  1.要啓發其心

  生起正見,學習教理,使心得到啓發,因而生起正見。這是破除愚昧的開始。

  2.要調伏其心

  就是守根護意。要守好眼、耳、鼻、舌、身、意這六道大門,守好了,強盜不會鑽進來,守不好,強盜就會進來,把你的財産偷了,所以要守根。護意就是保護好自己的意念,不要貪戀追求,不要心猿意馬。調伏其心,也叫磨煉其心,這個心不經過磨煉,是收不住的,不會柔和,不會安靜。

  3.要降伏其心

  一切不要執著,《金剛經》裏處處講,不要執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要執法相、非法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是由我執生起來的,有我執就有四相。

  “我相”指以我爲主,老子天下第一,地球沒有我推不動啊,這叫我執。

  “人相”就是分別人嘛,這個人是男啊女啊、老啊少啊、醜啊美啊、端正不端正啊、富貴貧賤啊,生起好多分別。

  “衆生相”就是對一切衆生起差別相,生起各種執著。

  “壽者相”就是我希望要活多久,當神仙千年萬年,長生不死,或如外道修無想定等。

  “法相”就執著一切現象,是常住不變的,生起常見。

  “非法相”就執著一切現象,斷了就沒有了,人死如燈滅,生命不相續。

  這一些執著的相,在衆生境界中普遍存在,所以《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就是針對“遣相去執”而來的。

  對一切相要“無所住”,無所執著,無所沾染,這就是空的境界。

  “而生其心”,是生什麼心呢?就是正直心、佛心、誠心,也包括大悲心、大智心、大願心,要生這個心,不是叫你生什麼“貪嗔癡”那個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總的精神。

  在勤修“戒定慧”叁學的基礎上,以大乘菩薩心,進一步修叁心:啓發其心生起正見,調伏其心能夠容忍廣大,降伏其心不要生起人我執、法我執,達到我空、法空,從而生起真心,就是真實心,就是利益衆生的大悲心、大願心,那就合乎真如了。

  (四)以正命而生活

  我們如何過生活?人要生活呀,生活就需要工作,怎樣工作呢?在八正道裏面,佛就告訴人要依正命而行,要修正業。正業就是正當的行動,正命就是要有正當的職業,以正當的職業取得正當的利益而維持生活,叫正命,千萬不要以惡命、邪命而生活,不要去做危害人的事情。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法華經》上講“一切資生事業,皆順正法”,就是這個意思,你只要是正道而行,在“士農工商學政軍”各個領域,都可以有正當的職業來維持生活。

  以上所講的內容就是根據佛教對于人生的正確觀察,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一定要樹立佛教的人生觀,走上修行解脫的道路,依正命而生活,行住坐臥不離禅定,就能保持頭腦的冷靜,保持智慧的觀察,做到八風不動,就能夠正確對待生活和事業。

  

《人生的真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