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使人們生于「中國」、五根具足與持有正見(即業報智),也沒有機會修習戒定慧叁學。
不同于上述的八個「不幸時期」(akkahana),第九個時期是很幸運的,它被稱爲「佛出世之第九時期」(Budd”uppada-navamakhana),因爲這是有佛出世的時期。生于這時期、五根具足又持有正見的人,將有機會培育與修習佛陀所教之法。「佛出世之第九時期」包括佛陀在生的時期以及佛法住世的時期。
讓這「佛出世之第九時期」成爲有成果的
現今的佛教徒有幸生爲人、五根具足、持有正見及生在正法住世的時期,他們已遇到稀有的「佛出世之第九時期」。雖然已遇著如此殊勝的因緣,若他們懈怠而不修習戒定慧,他們已經錯失了黃金機會。生于八個不幸時期的機會是很高與頻密的,反之生于正法住世的時期的機會是非常渺茫的。只有在很漫長的無數大劫之後,才有一尊佛出現。因此「佛出世之第九時期」是非常稀有難得的。
現今的佛教徒已經獲得了兩項祝福。第一即是生于非常難得的正法住世時期,第二即是生爲一個持有正見之人。因此,對于這「佛出世之第九時期」,他們應該認真與正確地省察:「我們如何才能了知佛法?我們不可錯失了這個正法住世的黃金時期。若錯失了它,我們將很淒慘地在四惡道裏長期受苦。」
謹記這一點,得遇稀有的「佛出世之第九時期」的人們,希望你們能夠培育與修習佛陀所教的戒定慧叁學,直到證得阿羅漢果。
第叁章:須彌陀婆羅門
《佛種姓經》或《佛史》(Buddhavamsa)是佛陀開悟後第一次回去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時,向其釋迦族(Sakya)親人開示的。釋迦族的長輩在見到佛陀的時候,由于固執和自滿而不肯向他頂禮。爲了克製他們的我慢,以使他們向他致敬,佛陀以神通在天空中變出一座由東至西廣伸一萬個世界的寶石臺,然後在臺上顯現水火雙神變(yamaka-patihariya)。此時,他接受舍利弗尊者的請求,從須彌陀婆羅門開始,說出了諸佛的生平曆史。
在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尊者、阿難陀尊者等爲了背誦整部《佛種姓經》及序文,而引用一種特定的背誦方式,以“Brahma ca lokadhipati Sahampati…”的詩句開始。
在此,當從須彌陀婆羅門的故事開始敘述。
四阿僧低與十萬大劫之前,有一個很繁榮的城市,名爲不死城(Amaravati)。這是一個在各方面都有良好計劃的城市,它很美麗與令人感到愉快。四周是青翠與優美的空地,有許多涼爽的樹蔭與長滿花草。有充足的食物與各種各樣供人娛樂的事物。這城市令到天神與人心都感到溫暖。有十種聲音時常在城市裏響起,即:象、馬、馬車、大鼓、小鼓、琴、歌、螺、拍掌及邀請他人用餐之聲。(其它的城市時常充滿不愉快的聲音與哭喊)
這城市具備了大城市的一切特征。它不缺乏謀生的商業與藝術。它富有七寶,即:鑽石、金、銀、貓眼、珍珠、翠玉與珊瑚。外來遊客到處可見。它有如天界一般地具備了各種供品,是有大善業之人享受善報的住所。
須彌陀菩薩
在不死城裏住著一位名叫須彌陀(妙智,Sumedha)的婆羅門。他的父母都是婆羅門家族的後裔。因此,他的出身是屬于純正的婆羅門世系。他的母親是一位具有美德的女人。人們不能汙辱他的出身,說道:「生于七代祖先皆是低賤之家族。」;他是不可受汙辱與輕視之人。事實上,他有純正的婆羅門血統,而且儀表非凡。
他在寶庫中的財富以數千萬計,有大量的谷類及其它的日常用品。他修讀與精通梨俱(Iru)、耶柔(Yaju)和沙磨(Sama)叁吠陀(Veda),能夠毫無差錯地背誦它們。他毫無困難地掌握與精通詞彙(解釋各種詞彙的意思)、修辭學、語法和古傳說。
他也同樣地精通順世論(Lokayata),一種不鼓勵人們修善和鼓勵人們長住于娑婆世界的哲學。他也懂得看相,例如未來佛、未來辟支佛等大人相。他也精通多代傳承下來的婆羅門學問,是一個合格的導師。
須彌陀的父母在還很年輕時就去世了。之後他家裏的總管拿給他一個財務單,打開裝滿金、銀、寶石、珍珠等的寶庫向他說:「小主人,這麼多的財富是你母親遺留下來的財産,那麼多的財富是你父親遺留下來的財産,而這麼多的財富是你祖先遺留下來的財産。」他告訴須彌陀說那些是他的七代祖先所遺留下來的財産,然後說:「你可以隨意動用這些財富。」之後把這些財富移交給他。
第四章:須彌陀出家
有一天,當他在屋子樓上獨自靜坐時,他想:「生是苦的,身體的毀壞也是苦的,受到老的折磨及愚癡地死也都是苦的。」
「這些都逃不過生、老與病。我將尋找息滅老、死與恐懼的涅槃。」
「若我能夠毫不執著地舍棄這充滿尿、糞、膿、血、膽汁、痰、唾、涕等汙穢物的身體,那不是太美妙了嗎?」
「肯定是有一個趣向寂靜涅槃之道。不可能是沒有的。我將尋找這趣向涅槃的善道,以便解脫生命之束縛。」
「譬如,這世界有苦(dukkha)也有樂(sukha),同樣地,有導致苦的生死輪回,必定也有滅苦的涅槃。」
「再者,有熱必定也有冷,同樣地,有貪瞋癡之火,必定也有息滅這叁種火的涅槃。」
「再者,有惡業也有善業,同樣地,有再生必定也有止息再生的涅槃。」
過後,他更深入地想:「譬如有個掉入糞坑而沾滿糞的人,看到遠處有一座以五種蓮花點綴的清澈水池,若他見到這水池之後依然不去找出可通向它的道路,這並不是那水池的錯,而是他自己的錯。同樣地,這世上有個不死的涅槃池以供人們清洗心中的煩惱,若人們不去尋找這涅槃大池,這並不是涅槃的錯。」
「再者,若人爲敵所困,然而有路可逃卻不逃,這並不是那條路的錯;同樣地,若有人爲煩惱之敵所困時,見到通往安全的涅槃金城之大道依然不願逃跑,這並不是那條大道的錯。」
「再者,若人患上重病時,遇到明醫卻不求醫,那並不是醫生的錯;同樣地,若人受到煩惱之病折磨時,有明師也不求教,這並不是導師的錯。」
如此省察之後,他再觀察如何舍棄自己的身體:
「若人肩上有個動物死屍之負累,他將舍棄這汙穢的屍體,自由自在與快樂地任意漫遊。同樣地,我將舍棄這實際上只是充滿各種蟲類與不淨物的身體,而走向涅槃之城。」
「再者,如人在廁所大便之後,毫不回顧地離它而去;同樣地,我將舍棄充滿各種蟲類與不淨物的身體,而走向涅槃。」
「再者,如一位船主擁有一艘陳舊、損壞、腐爛與破漏的船,他會厭惡地舍棄它;同樣地,對于這個有九個洞孔不斷流出汙穢物體的身軀,我將舍棄它而走向涅槃。」
「再者,若有個身懷巨寶的人不幸與強盜同途,見到強盜對巨寶觊觎的危險,他將棄寶逃至安全之地;同樣地,由于善業被盜之險時常令我感到恐懼,我將舍棄有如首要強盜的身體 ,而尋找一條道路以通往肯定帶給我安全快樂的涅槃。」
大布施
以譬喻的方式省察了出離之後,須彌陀繼續想:「累積了這許多財物之後,我的父親、祖父,以及上至七代的祖先在去世時,連一個錢幣都帶不去。然而我將找出一個方法以帶它們到涅槃 。」之後,他去晉見國王,說道:「陛下,由于我心中充滿對生、老等引起之苦的恐懼,我要出家爲隱士。我有好幾千萬的財富,請您收下吧。」
「我不想要你的財富。你可以用任何方式分發它。」國王這樣回答。須彌陀說:「好的,陛下。」然後他在不死城各地擊鼓宣布:「誰要錢財的都來把它取去。」他以平等心、不分等級階層地分發財産,以實行大布施。
出家
做了此大布施之後,須彌陀就出家,希望在當天可到達喜瑪拉雅山脈的如法山(Dhammika)。帝釋天王(Sakka)看到他出家後前往喜瑪拉雅山脈,就招來毗首羯磨 (Vissukamma),說道:「去吧,毗首羯磨,須彌陀已經出家爲隱士,你就爲他准備一間住所吧!」
「好的,大王。」毗首羯磨接受了帝釋天王的命令。他選了一個優美的地方作爲禅園,在裏面建了一個堅固的草舍和一條無瑕疵的行禅小道。
[在此,作者解釋這行禅小道沒有五種缺陷,即:一、 地面不平;二、道中有樹擋路;叁、道上長滿雜草;四、太窄;五、太闊,因此它是無瑕疵的。
作者進一步形容這行禅小道與它的尺寸,它的長度是六十腕尺 ,有叁條行道,主行道居中,闊一腕尺半,兩旁各有闊一腕尺的次道。地面平坦且以沙覆蓋。
作者列舉了可爲隱士帶來舒適的禅園的八個條件,就有如毗首羯磨所造的一樣,那即是:
一、 不收藏財物與谷類;
二、 易于獲得適當的食物;
叁、 只食用適當的食物(不須殺生);
四、 沒有抽稅與充公財物所帶來的憂慮、煩惱與不安;
五、 不執著于用品與衣物;
六、 有安全感,不會受到強盜的威脅;
七、 不須和國王與官員打交道;
八、 可以自由自在地四處走動。
除此之外,作者指出毗首羯磨所造的禅園是特別有助隱士易于證得知見諸法實相(無常、苦與無我)之觀智的。它有房子、山洞、隧道、花樹、果樹和一座清澈的水池。它是一個甯靜之地,不受到鳥獸的幹擾。
草舍裏有各種出家隱士的用具,譬如頭罩、袈裟、叁腳桌、水壺等。毗首羯磨在草舍內牆刻上「誰想成爲隱士的可用這些用具」的字眼,然後返回天界。]
開始隱士的生活
到喜瑪拉雅山下時,須彌陀走在山與峽谷之中,尋找一個適合的地方,以便可以舒適地生活。在如法山區裏的一個河灣處,他看到毗首羯磨所造的優美禅園。他慢慢地走到行禅小道旁,但卻看不到足印,他想:「這禅園的住戶應該是在鄰村托缽回來感到疲倦,因此…
《南傳菩薩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