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上)▪P6

  ..續本文上一頁在草舍裏面休息。」如此想後,他即在外邊等候。

  過了好一陣子,他還是沒有看到有人住的迹象,他就想:「我己經等了相當久。現在我應該檢查一下這裏是否有人居住。」他就開門走進草舍裏。探看了一下,他看到了刻在牆上的字,他想:「這些用具很適合我,我可用它們而成爲一個隱士。」決定後他再省察俗家服裝的九個壞處與袈裟的十二個好處,然後將身上的俗家裝束換成袈裟。

  舍棄草舍而居于樹下

  當須彌陀除下錦衣拿起袈裟時,它紅得像是一束阿諾佳花(anoja)。他發現袈裟是折好放在竹架上。他把作爲下衣的袈裟圍在腰間,再把作爲上衣的金色袈裟穿上。把獸皮坐具放在左肩。用象牙針把頭罩別在發髻上。他拿起一支轭狀扁擔,一端挑起裝著珊瑚色水壺的網,另一端挑起一支長鈎(用于摘取樹上的果子)、一個籃子、一個叁腳木架等。然後把裝齊隱士用具的扁擔放在肩上。右手拿了一支木杖,他走出了草舍。當他在六十腕尺長的行禅小道上來回走著時,看著穿上新裝束的自己,他快樂地想:

  「我已經實現了心中的願望。

  出家隱士的生活實在太美妙了。

  一切智者如佛陀與辟支佛都稱頌出家隱士的生活。

  在家生活的束縛已經被舍棄了。

  我已經安全地遠離了世俗欲樂的生活。

  我已經開始了出家隱士的聖潔生活。

  我將努力、精進獲取聖潔修行的利益。」

  然後他放下扁擔,莊嚴地靜坐在石頭上度過白天。

  當黑夜降臨時,他進入草舍裏,躺在床上,以袈裟當被入睡。清晨醒來時,他省思來此的原因與此地的環境:「看透了俗家生活之惡,再舍棄了巨大的財産、資源與隨從,我來到森林成爲出家隱士,是爲了尋找解除欲樂陷阱的善法。從今天開始,我不可疏忽失念。人心有叁種惡思惟,即:對欲樂的欲貪思惟(kamavitakka);想要殺生、毀滅與傷害的瞋恨思惟(vyapadavitakka);想要傷害別人的傷害思惟(vihimsavitakka)。這些惡思惟就有如野蠅一般,以放棄修習內心不執著于煩惱和身體上不執著于欲樂之人爲食物。現在是我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修習舍離(paviveka)的時候了。

  事實上,在看透俗家生活阻礙與危害到修習法的缺陷之後,我才出家。這草舍實在是很優美,平地金黃細致,牆白如銀,葉子做的屋頂紅得有如鴿爪之色般美麗,藤做的床有如擁有斑駁的床單。這住所實在是很舒適。我不認爲我以前的豪華住宅會比這草舍來得舒適。」

  如此省思之後,他再省察草舍的八個壞處與樹下的十個好處。過後,在當天他即舍棄了草舍而住在樹下。

  培育禅定和以水果爲食物

  隔天早晨他去鄰近的鄉村托缽。村人細心地准備美食來供養。用餐後,他回到森林裏坐下,想道:「我不是因爲缺少食物或營養才出家。細心的照顧增長感到身爲人的我慢心。作爲保持生命的食物給人們沒完沒了的麻煩。我應該避免食用耕種得來的谷類,而只食用自樹上掉下來的水果來維持生命。」

  從那一刻開始,他即只依靠自樹上掉下來的水果來維持生命。他不再躺下身體,而只以坐、立與行叁種姿勢連續不斷地精進修禅。七天之內,他證得了八定(四色禅那與四無色禅那)與五神通(Abhibba)。

  《佛種姓經》裏有描述須彌陀菩薩的故事;從他行大布施開始到他得八定與五神通的內容如下:

  1. Eva”ham cintayitvana “nekakotisatam dhanam. Nathanathanam datvana himavantam upagamim.

  2. Himavantassavidure dhammiko nama pabbato

   assamo sukato mayham pannasala sumapita.

  3. Cavkamam tattha mapesim pabca dosavivajjitam atthaguna-samupetam abhibbabalam aharim.

  4. Satakam pajahim tattha navadosam upagatam

   vakaciram nivasesim dvadasagunam upagatam.

  5. Atthadosa-samakinnam pajahim pannasalakam

   upagamim rukkhamulam gune dasah”upagatam.

  6. Vapitam ropitam dhabbam pajahim niravasesato anekaguna-sampannam pavattaphalam adiyim.

  7. Tatthappadhanam padahim nisajjatthanacavkame abbhantaramhi sattahe abhibbabala-papunim.

  一、 舍利弗,當時是須彌陀菩薩的我,如此省察後決定出家,把數千萬的財産平等地布施給貧者富者。之後向喜瑪拉雅山前進。

  二、 離喜瑪拉雅山不遠處,有座山名爲如法(因爲是古代聖人修習正法的地方)。在如法山區裏,我造了一所優美的禅園和一間精致的草屋 。

  叁、 在如法山區裏,我造了一條沒有五種缺陷的行禅小道。我造了一所能令人獲得隱士的八種舒適的禅園。成爲出家隱士之後,我開始修習止禅與觀禅,以證得五種神通與八定。

  四、 我舍棄有九種缺陷的服裝,披上了有十二種美德的袈裟。

  五、 我舍棄了有八種缺陷的草屋,而走向有十種美德的樹下。

  六、 我完全不吃耕種得來的谷類食物,只吃從樹上掉下來的水果。

  七、 (不躺下身體)以坐、立與行叁種姿勢,我精進地修禅,在七天之內,我證得了五種神通。

  第五章:授記

  在須彌陀隱士成就了聖潔的修行和證得八定與五種神通之後,世上出現了叁界之尊的燃燈佛(Buddha Dipavkara)。叁十二瑞相(例如一萬個世界震動)在燃燈佛出現的四個階段發生,即:入胎、出生、證悟佛果與初轉*輪。但是須彌陀並沒有察覺到這些瑞相,因爲他完全沈入于禅悅之中。

  開悟之後,燃燈佛在妙樂居(Sunandarama)向一萬億的天神與人初轉*輪。過後他開始了爲衆生去除內心煩惱的旅途,有如大雨降落于四大洲般,他向衆生遍灑清淨法水。

  有一次他帶同四十萬阿羅漢來到「喜樂城」(Rammavati),住在妙見寺(Sudassana)。那時須彌陀還在森林裏沈入于禅悅中,而沒有察覺到燃燈佛已在世上出現。

  喜樂城的市民聽到佛陀來到妙見寺時,在吃完早餐之後,帶了牛油等上等的藥食,以及花和香水去拜見佛陀。他們向佛陀頂禮,以花及香水等向佛陀致敬,之後在適當的地方坐下聆聽佛陀說法。佛陀說完後,他們邀請佛陀和比丘僧團隔天用餐。在繞佛爲禮後他們即離寺歸去。

  大事准備迎接燃燈佛與其隨從

  隔天,喜樂城的市民大事准備「無比大布施」(asadisa-mahadana)。他們建了一座特別的建築物,裏面散放著純潔美麗的藍蓮花,以四種香水使空氣清新。在四個角落各放置一個冷水壺,再以如翠玉般的蕉葉覆蓋。在天花板上挂著一支以金、銀及寶石星點綴的華蓋。四周挂滿了香花圈。當這建築物的裝飾完畢後,市民開始掃除城市使它整齊。大道兩旁都置放了水壸、花、香蕉樹、旗與布條。在適當的地方也置放了屏飾。

  當市內的布置完畢後,市民就去修補佛陀將會用來走進城裏的路。他們以土來修補被淹水造成的破洞與裂縫,把不平的泥地弄平。他們也在路上蓋上一層白沙,再散放一些花等等。他們如此地進行一切布施節目的安排與准備。

  那時候須彌陀隱士從禅園起飛,在天空中看到喜樂城的市民愉快地爲修路與布置忙碌。他奇怪下面發生了什麼事,就當著衆人面前飛下來,站在一個適當的位置,問道:

  「你們愉快與熱忱地補路,

  你們是爲誰修補路呢?」

  市民答道:

  「須彌陀尊者,

  這世上已出現了無比的燃燈佛,

  他已征服了五魔,

  是全世界的至上世尊。

  我們就是爲他修補路的。」

  (以上的對話顯示燃燈佛是在須彌陀證得八定與五神通很久之後才出現的。須彌陀沒有察覺到燃燈佛的入胎、出生、成佛與初轉*輪四時是因爲他只周遊于森林與天空中,又時常沈入于禅悅與修習神通,對于人間俗事完全不感興趣。只有這次他在天空飛行,看到喜樂城市民修補路與大掃除時才下來探個究竟。這表示當時須彌陀已經有好幾千歲。燃燈佛那時期的人類壽命是十萬歲)

  須彌陀參與修補道路的工作

  聽到喜樂城市民說「佛陀」這個字時,須彌陀內心充滿歡喜。他感到非常快樂,不自禁地重複說:「佛陀!佛陀!」

  立于當地,須彌陀心中充滿歡喜,受到信心的鼓勵,他想:「我將在這大福田(即燃燈佛)種下殊勝的善種子,以培育善業。能夠親眼看到佛出世的這一快樂時期,是非常稀有與難得的。現在我已遇到令人快樂的時刻,我不可錯失了它。」

  這樣想後,他問那些市民:「朋友們,若你們爲佛陀准備路,可否分配一段路給我,我也想參與你們修補道路的工作?」

  「好的!」市民答道。由于他們相信他是一位有超凡能力之人,他們分配給他一大段不平,且難以修補的地段。分配好後,他們說:「你可以修補和裝飾,使它變得美麗。」

  其時,須彌陀省思佛陀的美德而感到非常喜悅,他想:「我有能力以神通來修補此路,使它變得美麗愉人,但是若這麼做,周圍的人可能不認爲這有什麼好(因爲這麼做可以很容易又很快就辦好了)。今天我將以自己的體能來執行我的任務。」這麼決定之後,他親自從遠處載泥土來修補破洞。

  燃燈佛的到來

  當須彌陀還來不及完成補路工作時,燃燈佛與四十萬阿羅漢已經到來。那…

《南傳菩薩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傳菩薩道(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