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系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系

  ——2005年6月19日講于北京叁學讀書會——

  “叁學”之含義

  各位同學、各位居士:

  我來到叁學讀書會,見到在座的各位,很高興。叁學讀書會成立兩年多來,我現在是第叁次在這裏講座。讀書會推廣傳統文化、禅茶、傳統醫學養生,還建立了網站,這種情況是相當好的,涓涓之滴彙成江河,一滴滴水就可彙成大海。

  對于佛法,對于人生事業,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一滴滴水只要彙集起來,就能成江河大海,這個力量是不小的。

  叁學,顧名思義就是儒教、道教、佛教叁學,是發揚傳統文化的,而在這叁種之中,特別以佛教的叁學爲重,佛教的叁學就是戒定慧,即戒學、定學、慧學。佛說的法,在文字方面,經過幾次結集,成爲小乘大乘的經典,這些經典都是在講叁學,是佛教的基本理論。叁藏,即經律論叁藏,經藏就是定學,律藏就是戒學,論藏就是慧學。

  拿叁教來講,各有特長。儒家是治世,講道德倫理;道家講天人合一,“專氣致柔,如嬰兒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些都是屬于天人境界;佛教是由入世而出世,講解脫行、菩薩行,再由出世而入世,以大悲大智廣度衆生。比較起來,佛教內容廣大、精微,其叁學內容也是很廣泛的。那麼在叁藏裏面,你們看佛教的藏經,由最初六千多卷,成爲現在的二萬叁千多卷,廣大、精微,浩瀚如汪洋大海。一個人哪怕活到一百歲,佛經都不容易讀完,拿我來講,我只是讀了一些大部頭經,其他的藏經都還沒讀完。讀經是很重要的,學佛從叁學中來學也是很重要的。

  叁學文化就是道德文化,而道德文化在今天來講,不管從國家方面還是從世界方面來說都很重要。盡管現在提倡叁學文化的人還不多,但是由少數集成多數,從發展形勢來看,是可喜可觀的,只要去努力,涓涓之滴便能彙成江河、彙成大海。所以大家在叁學讀書會裏邊讀書、修行結合工作,是一條正當、光明的道路,希望這個力量能夠發揚光大。

  佛教就是道德文化,講涅槃菩提,涅槃就是斷德,菩提就是智德。證涅槃必須修戒定,消除煩惱,得到清淨,得到解脫,這是涅槃境界,這就是斷德。證菩提必須修智慧、般若,由般若智慧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經過一定的因位修行,消除煩惱障、所知障,最後才能成爲菩提。

  斷德與智德,都是一種德。天臺宗講,涅槃有叁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法身德代表中道思想。所以總的來講,佛教是道德文化,叁學是道德文化的中心。如果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做一個能夠達到高尚境界的人,那就必須要以這個爲中心,走這條道路。

  所以,我在這裏內心很歡喜,摯誠祝願叁學讀書會進一步有所發展,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要共同努力,團結一心,把這個事業發展起來,就可以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對世界都能做出貢獻,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我今天的講題是: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系。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系

  佛教講修行的道路,離不開信解行證,什麼是信解行證呢?

  一、信

  在佛教四衆弟子裏邊,在家信衆是多數,約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衆是少數,約占百分之十。出家僧衆專門講修學佛法,就等于專業,這種專業比較單純化,沒有一切累贅,所以僧衆是住持正法,居士是護持正法。作爲僧衆應該住持正法;居士作爲廣大的群衆具有各種能力,很多事情僧衆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居士作爲護法是很恰當,而且很實際,很有力量。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都作爲護法,來護持正法。正法是人天眼目,你們護持正法,也就是使衆生的法身慧命得到保護,這個功德是很大的。那麼作爲這一群力量,比較特殊,是在家修行者。

  從信仰方面來講,信仰叁寶、信仰因果、信仰業報,有因必有果,有功就有德,要堅定這個信仰。這個信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而是智慧的信仰、理智的信仰。這樣的話,太虛大師講過,梁啓超講過,歐洲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講過,所以首先要確立這個觀點,建立這個信仰,養成正信,鞏固正信。

  二、解

  從解上來講,有信必須要有解,從解之中了解基本教理,從而就能夠認識到爲什麼要信,認識到爲什麼要學,鞏固正信,這是解的重要。

  我以《維摩诘經》來講,對于處在家庭來說,應該有個正確的認識。《維摩诘經》上講:

  雖處居家

  不著叁界

  示有妻子

  常修梵行

  “雖處居家,不著叁界”,雖然住在家裏面,但是在內心來講,不要有所貪戀,要認識到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是並不安樂的,叁界如是,家也如是,所以不著叁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有妻子有兒女,但是要曉得,與家人的聚合都是緣分,緣聚則合,緣盡則散。內心要保持清淨,要依照佛法修清淨之行,梵行就是清淨之行,也就是說不要留戀,不要沾染,要看得清楚。一切都是因緣會合,因緣是有生有滅,有聚有散,要有個正確的觀察,這是《維摩诘經》裏講的。

  《維摩诘經》中就講到對于出家的四種鑒別:第一種身出家心也出家;第二種身在家而心出家,等于說我身在塵世、心在山林,那心胸就很清高,很淡泊;第叁種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第四種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這是一般人。所以說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煩惱家、出叁界家,真正意義上的出家,應該是出煩惱家、出叁界家。出世俗家只能說是形式上離開家庭,穿了一件僧衣,但實際上他心裏面沒有修養、貪戀紅塵,那麼就等于沒出家。因此,作爲在家居士,你只要心裏邊清淨淡泊,看問題清楚明白,有個正確的人生觀,也就等于出家。

  另外《華嚴經

  淨行品》裏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提問,他提問的內容有十一個總類,每一個內容裏面又有十種問題,實際上是一百一十個問題。這個提問主要就是說,做人怎樣才殊勝?怎樣才有功德?從這些方面來問的。文殊菩薩就進行了一百四十一個解答,其中就包括從在家到出家、日常生活的語言和行動,從大到小,從粗到細微。禅宗講,生活就是道,平常心就是道,現實就是道。文殊菩薩的解答就體現了這個真義。

  對于智首菩薩的提問,文殊菩薩有一句總的解答:“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你學佛走正道,你要想獲得一切功德,就看你的心,要善用其心。這個善字很重要,等于儒家講的要正心誠意。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致、誠、正,是一種修養功夫,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共同的,不過淺深不同、寬窄不同而已。

  文殊菩薩在這裏說要善用其心,爲什麼衆生有煩惱痛苦?世界上有爭鬥?這是什麼原因?就是這些人不能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就恰恰能招來煩惱痛苦,一定要找出這個原因。文殊菩薩在解答裏講,不管你出家在家,你的行住坐臥、言語說話、動作走路,存心要善,要一切想到別人,想到一切衆生,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當願衆生如何,只想到衆生,不是說願我怎麼樣,這就是無我精神了。

  一百四十一個“當願”中,開頭幾首是關于家庭的。

  (一)第一首:

  菩薩在家

  當願衆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你處在家,就要善對家庭,要認識到家的組合都是緣,有善緣有惡緣,順心一點就是善緣,不順心的就是惡緣,都是因緣組合,有聚有散,有分有離,都是性空的,這個要搞清楚,那麼這樣子就不會受逼迫,不會走投無路。

  唐代有個龐道玄,他的女兒龐靈照,父女倆相當有道行。他女兒每天就以編篾活(篾活:指四川的竹器)來維持兩個人的生活,而龐道玄有文采,不願意當官,喜歡過清閑生活。他寫有幾首偈子,其中有幾句:

  日在空中行 夜在空中臥

  空空空吟詩 詩空空相合

  莫謂多言空 空是諸佛座

  你們想想這個道理,一切都是觀諸法性空,佛的境界就是空性,《華嚴經》上講: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心如虛空,其量無邊,可以包容森羅萬象。這個境界就大啊,在虛空是無挂無礙的。這個龐道玄父女,就是那麼的高尚。

  “莫謂多言空,空是諸佛座”,你不要說我什麼都在講空,你們要曉得空是如來的寶座,若能夠證悟空性,與空性相契和,就登如來的寶座,能夠了解空意就見了法身如來。《華嚴經》的法界觀,就包括一切事物及一切事物的性與相,性就是本體,相就是現象,都包括在法界裏面。

  你能夠觀空,就能夠見一切如來境界、如來淨土,層層無盡。你能夠觀緣生法、觀有,就可以曉得一切器世間、衆生世間的“一、多、大、小”,從微塵到整個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其中的佛,能夠了空就是理性佛,處處都可以見到,有十種: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叁昧佛、本性佛、隨樂佛,這個境界大得很。所以對“空”字要有個正確的解釋,不是“什麼都沒得了”,而是真空顯妙有。了解空就能夠證得無我,了解無我就可以與諸法平等,境界就廣大了。

  (二)第二首:

  孝事父母

  當願衆生

  善事于佛

  護養一切

  把父母當成佛想,一切衆生在孝養父母時,要把父母當成佛想。這樣子的話,你家中有佛,你要恭敬供養,這是徹底的大孝,希望衆生都如是,那就可以普度衆生,報衆生恩。

  (叁)第叁首:

  妻子聚會

  當願衆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妻子兒女聚會,其中有怨有親,怨親之中你不要有分別執著,親固然可貴,怨你也要容忍,這就是緣嘛。佛法講怨親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要結怨,結了怨啊世世生生都解不了,那才不得了。怨親平等,化冤爲親,這樣子就免得貪著,從中受痛苦,受纏繞。

  (四)第四首:

  若得五欲

  當願衆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穩

  你在五欲境界“財色名食睡”之中,就要正確面對這個境界。衆生就是留戀于五欲,于五欲之中貪戀不舍就造業受苦。你看現在這個社會,歌舞廳、娛樂廳、卡拉OK廳等很多,吃的、穿的、聽的無不是欲,使人貪戀,但是作爲學佛的在家菩薩、居家的居士,你就必須要正確對待。就像那個蓮花一樣,生在汙泥之中,保持微妙香潔的品質,不爲汙泥所染。要有真正的菩薩行,才可以超脫。我如是,希望衆生都如是。

  “拔除欲箭,究竟安穩”,欲就等于箭一樣,箭一射出來到身上,就要致命,喪失法身慧命,就使你不得解脫。能夠看清楚欲箭而不沾染,就可以究竟安穩,永遠的、徹底的得到安樂穩定,這才是真正的安樂穩定。

  這四首詩都是說明在家居士應該建立正確的觀點和行動,我們學佛後就必須以正法來解決與家庭和工作的問題,平心靜氣地平等對待一切,才處得好各種關系。只有這樣,在家庭中才能夠使一家人歡歡喜喜,在單位裏才能與職工、群衆和睦相處。

  叁、行

  最重要的就是以因果思想,明因識果,修五戒十善之行,結合五戒十善發菩提心,以四無量心,修四攝之行。般若宗的第一代祖師龍樹菩薩在《菩提資糧論》裏提出菩薩四種真實行,哪四種呢?(1)知性空而求業報;(2)知無我而生慈悲;(3)樂涅槃而行生死;(4)廣布施而不求報。

  第一,知性空而求業報。菩薩四真實行是很重要的,修學菩薩行要以這個爲標准,我們要相信空的道理,但是不要否定因果業報的道理。由真空而妙有,由妙有而真空,這是辯證的統一,不能說“空”是什麼都沒得了,業報都沒得了,那是錯誤的。因此,在因果方面,我們就不能違背,處處要從因上著想,有好因必有好果。

  第二,知無我而生慈悲。能夠達到了解空的道理,就可以證無我的道理。無我就能達到身心廣大、境界廣大,視衆生平等,他中有我,我中有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平等的,相資相助。那麼衆生在苦痛中,我們就要有慈悲心去救拔,要修四無量心,不能只顧我不顧衆生。所以知無我而生慈悲,一方面無我,另一方面要生慈悲。

  第叁,樂涅槃而行生死。這也是菩薩行,我作爲菩薩,希望清淨解脫,涅槃就是清淨解脫的境界,但是樂住于涅槃、耽住于涅槃,那是小乘思想,大乘菩薩他就不樂住涅槃。在生死之中度脫衆生,這是一種無住涅槃。什麼叫無住?由于大智慧不染生死、大悲心不住涅槃,這是蓮花精神。度衆生成佛,求菩提,證菩提,就在生死中求證,不是在生死之外,另外找個菩提、找個涅槃,這種蓮花精神是最現實的,不能忽略這個現實。

  第四,廣布施而不求報。在行動上要修六度行,六度以布施爲首,修財施、法施、無畏施。雖然行布施啊,但是不要執著,能施、所施、施果叁輪體空,不求報,這是真正的布施。《金剛經》上講:“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施。”行布施你不要執著布施,有執著就不是真布施,沒有執著,叁輪體空才是真正的布施。

  四、證

  證就是果了,有了上面的解和行,能得到什麼果呢?身心得到受用,心胸就廣大、安靜,智慧高,看得遠,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脫,與平常人不同,猶如脫胎換骨。進入因位菩薩境界以後,就與果位菩提相應。徹悟禅師講:“以佛果地之覺徹我因地之心,以我因地之心證佛果地之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念佛都是種這個因,念一聲佛號,這個佛就是果覺的佛,我們念就是因位的念,果覺的佛與因位的佛心相應,因果相應,就可以走入佛位,走入成佛的因位。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就佛教修行次第的“信解行證”,簡單講了一下,希望大家聽到以後得到法喜,開啓智慧,能很好地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系,在現實生活中悟到法性,證得涅槃,得到解脫!

  (正蕾、正根整理)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