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教與莊嚴國土
(1992年5月8日寫于重慶慈雲寺)
一、淨土教與淨土宗
淨土教的闡揚源自釋迦牟尼佛。根據大乘經的指示,有西方彌陀淨土,東方藥師佛淨土、兜率彌勒淨土、毗盧遮那佛的華藏淨土等,本文所提的專指彌陀佛淨土。
作爲佛教徒,是相信淨土的存在的,因爲虛空無邊,世界無邊,國土有染有淨,根據現量的實證,比量的推理,聖言量的指導,完全是可以確信無疑的。佛陀是親證親知者,佛陀具有最高的智慧,爲悲憫五濁惡世受苦的衆生,而說此“一切世間甚深難信之法”。
淨土的經典,通稱叁經一論:(1)《無量壽經》二卷,曹魏康僧铠譯,敘阿彌陀佛因位願行和果上的功德;(2)《觀無量壽經》一卷,劉宋僵良耶舍譯,指示修十六觀等往生淨土的行業;(3)《阿彌陀經》一卷,姚秦鸠摩羅什譯,明淨土莊嚴和持名念佛的利益。
在清代鹹豐八年(1858),又有魏承貫,名源,道光進士,經濟文章爲世所重,編集《淨土四經》刊行流通,即于以上叁經外,加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他認爲淨土法門以《無量壽經》而發源,以《觀無量壽經》而觀想,然後導于《阿彌陀經》之持名,最終歸于《普賢行願品》。
在近代,印光法師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又于四經外加入《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編輯《淨土五經》刊行。他認爲“此章實爲念佛最妙開示”。印光法師被尊爲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他所編的《淨土五經》爲缁素喜讀,影響極爲深遠。
除以上五經外,在古印度,有世親菩薩造的《往生論》(北魏菩提流支譯)總攝叁經,闡述淨土依正莊嚴,正明往生旨趣。有龍樹菩薩造的《十住毗婆沙論》,分修行方法有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指菩薩憑自力在叁大阿僧祇劫的長期苦行中方證佛果;易行道指修行者仗佛力量即能橫超叁界,得生淨土。世親爲瑜伽行派的祖師,龍樹爲般若性空派的祖師,故後世亦將此二大士列爲在印度的淨宗祖師。
佛教各派教義,都源于佛說,源出一流,分支各異,但畢竟仍歸大海。因此,各宗祖師,不過就其所學所證,發表不同的特殊創見,契合佛心,達到成佛的目的,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故有各宗派的建立。
中國各宗派建立,肇始于魏晉,成熟于隋唐。東晉時代慧遠大師(334-416)在江西廬山,與當時文人學士劉遺民、周續之等一百二十叁人,在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前,建齋立誓,結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慧遠大師提倡修持念佛叁昧,曾于定中叁次見佛,臨終于七日前即預知時至,製定遺囑,告別徒衆,圓寂年八十叁歲。慧遠大師德高學博,通達大小乘經論,而獨弘淨土,後人尊奉爲淨土宗第一代祖師。
唐初善導大師(蓮宗二祖)首倡持名念佛,一生演說淨土法門,手寫《阿彌陀經》十萬余卷,畫淨土變相叁百余壁。因念佛時口吐白光,故又號光明和尚。其提倡專稱名號的理由,曾說:“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爲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大師作有《觀無量壽經疏》四卷(亦稱《觀經四帖疏》),闡發淨土奧義,爲世稱誦學習,流傳海外。
自善導大師開始,持名念佛的淨土宗確立,流傳至今一千叁百多年,宋永明延壽禅師提倡禅淨雙修,明末的蓮池、憨山、紫柏、蕅益四大師,融合諸宗,發揚淨土。這種優良傳統,一直持續到現代,確是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
二、濁土與淨土
(一)何謂濁土
根據佛經指示,內涵有二:
1.指五濁惡世。濁者汙穢,其體不淨;惡者凶狠,其行不善。汙穢與凶狠,這是有漏的有情和器世間的現象。
五濁:
(1)劫濁,指時間的轉移變化,發生各種災害。
(2)見濁,指知見上的愚暗,分別有身見(我執)、邊見(執常執斷)、邪見(撥無因果)、戒禁取見(非因計因)、見取見(非果計果)。
(3)煩惱濁,包括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
(4)命濁,指息暖識合成的命根,刹那變化無常。
(5)衆生濁,此指凡夫的五蘊報體,爲衆苦之本。
2.叁雜染:此就衆生本身講。
(1)生雜染,即報體染汙不淨。
(2)業雜染,即有漏的業力。
(3)煩惱雜染,即隨無明而起的根本煩惱、隨煩惱等。
《法華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衆生所處的就是這個世界。
(二)何謂淨土
淨土:
1.性離染垢,純屬清淨。
2.無有痛苦煩惱,享受妙樂。
3.依報、正報,美好莊嚴。
往生極樂世界,都是蓮華化生,不受胞胎之苦。
在極樂國土的衆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逍遙自在,如《阿彌陀經》說:“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無世間因衣食等生活困難問題引起的憂患。
在極樂國土,有欄網行樹、池閣蓮華、天樂華供、化禽說法、風樹協韻等美妙環境,無世間的汙染、鬥爭、混亂等現象。
在極樂國土,常依止教主阿彌陀佛,還有諸大菩薩、諸阿羅漢、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聞經聽法,一應和諧,無世間的猜疑忌妒、怨憎會苦。
印度世親菩薩所著《往生論》,敘述西方淨土有叁種莊嚴。即:
(1)佛莊嚴,具八種功德。
(2)菩薩莊嚴,具四種功德。
(3)國土莊嚴,具十七種功德。從清淨句(佛號)出生叁種莊嚴,此叁種莊嚴,包括淨土的無量莊嚴,清淨微妙,不可思議。
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觀無量壽經》裏佛的此兩句教言,代表了佛法的真谛,也是淨行者趨向解脫求生淨土的徑路。
心有真實心、虛妄心、肉團心。肉團心指主司血液循環的心髒和主管觸覺的神經系統。虛妄心指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是顛倒真相因之而起惑造業的錯謬認識。真實心即衆生本有的真心,即是佛心(是心是佛),然此佛心,被虛妄的無明煩惱所遮蓋,以致沈淪生死,不得解脫,必須用修持(叁慧、叁學)的力量來顯發,恢複此心(是心作佛)。
經雲:“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染則國土染,心淨則國土淨。”前兩句說明諸法由心生,心是原動力。後兩句說明由于心的染和淨,而有六凡四聖的十法界。
如何心淨?修行者要做到外不染六塵、內不起我執,掃蕩一切妄情執著。如何實現淨土?必須修持五戒十善、八正道、四攝、六度之行,求得轉依,即是轉染成淨、轉迷成悟。淨是涅槃,悟即菩提。唯識法相有轉八識成四智的具體解說。
彌陀淨土的往生,曆代淨宗大德根據經典的指示,不出信、願、行叁法。信即對極樂淨土的依正莊嚴堅信無疑。願即願生極樂,願離娑婆。行即持誦洪名,一心不亂,配合修叁福業。行要以清淨心持誦名號,如《往生論》說,持誦佛號即清淨句,由清淨句而産生淨土的無量莊嚴。故一句佛號,可代表戒定慧叁學,代表無量的修持法門,其義甚深,不能以凡情測度。
四、趣向淨土的淨業
(一)《觀無量壽經》的叁福業
經雲: “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
1.父母生養教育子女的恩情很重,孝養父母,是人倫道德的根本,所謂“德以孝爲先”。佛教是很重視和提倡這一點的。奉事師長,才能重道,才能如法行持,培養德性。本慈悲心,不殺衆生,有悲天憫人的胸懷,才能濟世救民。行此叁種,結合修十善業道,就是人天乘的基礎。
2.以上是世間善的道德,進一步必須具有出世的解脫善的道德。就是首先以叁寶爲身心性命皈依處,如法奉行。結合受持衆戒,即居士、沙彌、比丘、菩薩所受諸戒,約束身心,清淨叁業,達到身不造業,不爲業累——身解脫;心無虛妄分別,不爲煩惱所障——心解脫;心遠離無明,通達緣起性空——慧解脫。此種境界,就是阿羅漢的解脫道。
3.發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深信因果,方能明徹心性,洞見叁世。讀誦大乘經典,有利于開拓心胸,悲智雙修。並能策發其他修行者,同發菩提心,同證無上菩提,這是趣向佛乘的菩薩大行。
念佛結合叁福業,循人天乘階梯到發菩提心趣于佛乘,由漸修到頓超,頓漸是結合的。淨行者積累福德智慧資糧,足踏實地,不存空想,不是一步登天。老實念佛,也老實修行。自力與他力結合,決生淨土。
(二)宗喀巴大師的叁士道
宗喀巴是西藏建立黃教的祖師,藏密自有宗喀巴整頓後,根據教理和戒律修持密法,才走上正軌。
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分道前基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共上士道。
1.道前基礎指出欲學佛必須先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啓發知見。
2.下士道說明要保持人身、不墮叁惡趣,必須念死殁無常、皈依叁寶、知因果、修十善。
3.中士道旨在修解脫行,必具出離心(願離世間、不受輪回)、觀十二因緣、勤修四谛。
4.上士道以發菩提心、具真空見爲主,修持四攝、六度之行。在此段中,宗喀巴對引發菩提心的次第,修習止觀法門,有精辟的闡述。
宗喀巴另著有《密宗道次第論》,即在上士道的基礎上,建立密乘,故密乘的修持,仍不能脫離叁士道。
(叁)太虛大師的叁級叁宗、叁依叁趣
近代人生佛教倡導者太虛大師,學貫中西,融合諸宗,主張八宗平等。他判攝佛法,總括爲“教之佛本叁期叁系,理之實際叁級叁宗,行之當機叁依叁趣”。
叁期叁系:指佛滅度後初五百年爲小乘教盛行時期,形成上座部的巴利語系。次五百年爲大乘顯教盛行時期,形成空有諸宗的漢文語系。後五百年爲大乘…
《淨土教與莊嚴國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