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道論
(1994年6月26日)
序說
東西文化的分水嶺在于:東方是內向的、也是內外統一的,表現在言心、言性,以心馭物、求得心物的和諧。西方是外向的,也是內外分離的,表現在借相求知、縱我製物、形成人我紛爭,優勝劣汰。
東方文明以中國和印度爲中心。中國數千年來,均以德立教,炎黃子孫所追求的是建立禮義之邦,大同之世。印度古代重瑜伽修養,佛教則提倡淨化心靈,淑世善民,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西方文化,古代雖有希臘柏拉圖提倡的理念世界,但德谟克利特、赫拉特裏圖的唯物論終究占優勢。發展到歐洲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複活、科學發展,引起新老殖民主義者的擴張勢力,彈火橫飛,世界充滿血腥氣息。加上現代原子彈、核彈的發明,增加了霸權主義者的威勢,于是戰亂不息、矛盾加深、正義隱沒、生民恐怖。
中印哲學都主張和力行中道,欲使人民安甯、世界和平,必須闡揚淨化心靈,使心物和諧、物我一體、消除矛盾紛爭的中道論。
一、中國哲學的中道論
中國古代哲學是周易,周易從卦爻的演變,說明陰陽變化的道理,結合天、地、人叁才得出“在天爲陰陽,在地爲剛柔,在人爲仁義,仁義變而陰陽剛柔變”的結論。即是說:人心仁愛則天地祥和之氣得生,否則,即爲乖戾之氣,必有災害事變。
當春天陽光溫和、雨露滋潤的時候,萬物因此生長,欣欣向榮。夏來酷暑炎炎,易使禾苗枯焦。秋霜冬雪,寒氣凜冽,植物凋零。同樣,人的身體不能保持平和的溫度,偏熱偏寒,就要發生疾病。人的情緒激動,時怒時憂,易導致疾病,也爲行動失常、行爲越軌的主因。
作者“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觀人世”演出卦之象、爻之變,結合實踐,是有事實根據的,並非“神秘”和“玄虛”。其中“泰”、“複”、“益”、“既濟”,即爲吉卦,相反的“否”、“剝”、“損”、“未濟”即爲不祥之卦。前者平和得中,後者陰陽失調,不得其位。自然、人生、社會,都是如此。
古代周易哲學影響了中國各家學說的思想,最突出的是儒家;如孟子說“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即顯發此義。由孔孟以至宋明儒者,宋儒的“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就是秉著此一思想發揮的抱負。
此一珍貴的傳統文化,已流傳到海外,並爲歐美的有識之士所尊重。
二、佛教的中道論
(一)四谛論
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成道之初,即指出“一切衆生,無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無明覆蔽,不能證得”。此一創論,否定了一神、多神的神權崇拜,而提倡衆生佛性平等,都能成佛。
無明即愚癡,亦即迷昧,衆生流轉生死,即由迷于因果,起種種妄想,有種種追求——對五欲(財、色、名、食、睡)的追求,以致造業受苦。
佛最初于鹿野苑對五比丘說法,宣說四谛道理。四谛,謂四種真理,指世間和出世解脫的因果道理。苦谛:衆生受叁苦、八苦、無量諸苦的現象。集谛:感此痛苦現象的原因,爲無明和業。滅谛:滅除種種煩惱過失而證得的解脫境界,即涅槃。道谛:證得涅槃的修行方法,基本路徑是戒定慧叁學或八正道。
佛除講四谛外,還講叁法印義。叁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四谛、叁法印爲佛法總綱,貫通于五乘教法。
四谛中的苦谛(苦以逼迫爲義),有四種行相,即苦、空、無常、無我。此是佛法對宇宙人生現象的基本觀點,其推理形式爲: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無我。
無常者,謂萬事萬物,都仗因托緣而生,凡因緣生法,無不在變化中,非靜止性的,非孤立性的。此因緣生法,雖屬無常變化的,但不能否定其存在,即非空。另一方面,由于其是變化的、如幻如夢的,不存在一常恒不變、有主宰自在的我體(或靈魂),此我體非有,非有故空,空故無我。
深信因果,具備無常、我空之見,破除我執,才能淡泊知足,遏製貪欲,走上正道,即四谛中的八正道。由修習正道故,證得身心解脫,除諸惑業苦惱,即是涅槃。
四谛的緣起中道論,貫通于諸乘諸宗的教義。中國的天臺、華嚴二宗,將諸家教理歸納于四種四谛:
1.生滅四谛
從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以滅滅生的角度,說滅盡無明染因而證寂滅涅槃;業感緣起論屬此。
2.無生四谛
從因緣生法一切如幻,自性本空的角度,說體證無明無本,煩惱本空,諸法本來涅槃,與實相相應而修萬行,證入涅槃;性空緣起論屬此。
3.無作四谛
從肯定衆生心性即佛的角度,說衆生本覺真心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離作爲修造而修萬行,轉迷爲悟,即顯本覺所具德用;如來藏緣起論屬此。
4.無量四谛
從觀佛因行果地境界的角度,說一真法界本具無量無礙妙用,以圓契真理的無量願行而顯現;法界緣起論屬此。
(二)緣起性空論
佛滅度後四五百年間,小乘部派之學盛行,其中顯著的代表如一切有部,主張法有我無,法具實體,有生有滅。外道學派,偏執于常、斷、一、異、來、去。如婆羅門主張梵天(神權)常存、主宰一切。順世外道主張人死如燈滅,生命不相續。數論主張神我和自性産生萬物,因果是一。勝論主張因果是異,因中無果,多因積累才有果。吠檀核多派主張人從梵天來,死回梵天去,梵天、靈魂都有一實體。生滅、斷常,屬于對時間的偏執,一異、來去,屬于對空間上的偏執,都違背諸法實相,不合中道。
佛滅度後六百年間,印度有龍樹菩薩出,專弘揚般若教義,撰有《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菩提資糧論》等。其《中論》中的首段皈敬頌說:
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此八不中道,概括了十萬頌的般若經。
諸法因緣生,因是主因,緣是助緣——條件,有因緣才有結果,因此,決無有實體的、獨立的、常住不變的,法有生有滅,故曰不生亦不滅。從時間上講,前後相續,前前無始,後後無終,故非斷非常。從空間上講,因緣生法不是孤立的,與其他是有聯系的,相資相存,故非一非異。從運動中上講,一切法相續相關,隨條件推移,非有一獨立的實體可自在的來去,故曰不來不去。此現起、時間、空間、運動,均爲緣起法的現象,執著有一實體的常法,即不會有此種現象。
緣起法雖是變化的,但是存在的,故有。其常恒實體是非有的,不可執取的,故空。亦有亦空,即是中道妙義。若否定其有,即撥無因果;若妄執爲常,則起種種顛倒,橫生我見,均違反真理,不合實相。
《思益梵天所問經》雲:“諸法從緣生,自無有定性;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性;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相;若能知空相,則爲見導師。”(注導師即法身佛)
根據此頌,可知因緣空性、實相、法身都有連貫性,是整體的,不二的。悟般若、證涅槃,則在深達緣起性空的中道之義。
(叁)叁性叁無性論
在《解深密經》中,佛說叁時教,並宣示叁性叁無性義。世親菩薩(公元420一500年)于所著《唯識叁十頌》中,亦闡揚此義,指出了法相唯識宗的中道了義之教,即說明唯識的叁性中道,也以叁無性解釋般若的畢竟空義。
叁自性者,簡略的解釋:
1.遍計執性:此性純粹是染汙的,分能遍計和所遍計。能遍計即虛妄的識體,以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爲主。所遍計即依蘊處等法而生起的似我似法之執,此似我似法,如龜毛兔角無有實體。
2.依他起性:謂色心諸法均賴衆緣而生,此緣即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此緣生法依虛妄分別心生起的,性屬染汙;依清淨心生起的,性屬清淨無漏。
3.圓成實性:此性即于衆緣的依他法上,破除遍計的我、法二執,由我空、法空所顯的真如法性。圓者,顯此體周遍于一切有爲法。成者成就,謂體性常住不變。實者真實,顯此體非虛妄,系諸法的真實性。
此叁性中,遍計執是非有(空)的,依他起、圓成實是非無的,依他起屬世俗有,圓成實屬勝義有。遍計執是要破除的,依他起、圓成實是要建立的。若不建立依他起、圓成實,則否定了世出世間因果規律及佛菩薩的真如境界。
叁無性者(無自性即空義):
1.相無自性:謂遍計執所起的似我、似法之相,虛無如空華。
2.生無自性:謂依他起法賴衆緣生,如幻如化,非有實體的自然生。
3.勝義無性:謂圓成實遠離實我、實法之執,但由空性所顯。勝義者,勝,指無漏的根本無分別智;義者,即清淨的本體。
此叁無性,遍計是情有理無;依他是幻有體無(無自然實體),圓成是性有相無(空除我法之相),有指什麼?無指什麼?這裏很明確。如此,就可“遠離二邊,契合中道”。
(四)不二法門論
西洋的科學與哲學,基于第六意識的分別,不論是思辨的、實驗的,總把心和物,主觀和客觀,自我和宇宙,本質和現象等,截然劃爲二,于是有種種差別相生,縮成各種小圈子,彼此不容,鬥爭不止。偏于心的歸宿于萬能的神,提倡神權和偶像崇拜;偏于物的則縱我製物,或成爲物質的奴隸,形成權力的擴張主義及享樂腐化的拜金主義。人們貪欲不止,欲望難填,鬥爭殺戮也不止,一片混濁和痛苦,造成世間相、衆生相。
佛教的四大菩薩中,文殊菩薩是大乘空義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義的特點即是不著空、不執有的“不二法門”。“不二”與“無二”,均指離空有二邊的,含義相同。
姚秦鸠摩羅什翻譯的《維摩诘經》,是屬于般若系的大乘經典。本經既否定以“有”爲“實”,又否定以“無”爲真,而提倡即有即空的中道。既否定世俗的一切,又提倡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業的菩薩大行。
《維摩诘經》的《入不二法門品》在文殊師利和維摩诘居士的問答中,即提出“世間、出世間爲二”,但“世間性空…
《佛教中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