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是出世間”爲不二;“色、空爲二”,但“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爲不二;“真樂泥洹,不樂生死爲二”,但“如不樂泥洹,不惡生死乃無有二”;“有言、無言爲二”,但“于一切法,如無所取,無所得,無思無知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門”。這些體現了文殊菩薩最高的智慧境界,故文殊菩薩以大智慧爲殊勝功德,智慧即是産生諸佛果之母。
中國佛學各宗的教義中,如天臺宗的“一心叁觀”,“叁谛圓融”;唯識法相宗的“五位唯識”,“性相不二”;華嚴宗的“無盡法界”,“理事不二”;淨土宗的“一清淨句攝十六種莊嚴”,“依正不二”及“修證不二”;密宗的“六大即法身,法身即六大”等,都是不二法門的發揮。
“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以及“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既有微觀世界,又有宏觀世界,微觀與宏觀,都是密切相連,不可分割。
《華嚴經》以帝釋的因陀羅網比喻無盡法界,網中的一個寶珠可以反映出其他所有的寶珠。世界上每個物體也是這樣,它不僅是自身,而且也包含著其他所有物體。在本質上,空間和時間的動態上,都是相互聯系和滲透的。因緣生法,即是如此。
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觀察者與被觀察現象是不可分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的著名詩句:“從一粒沙看整個世界,從一朵野花看整個天。用手掌把握無限,在一刻中把握永恒。”
這兩位學者的語言,即有類似“不二法門”的整體觀思想,他們可說具有慧根。但在西方這類聰明的人畢竟太少太少了。
叁、佛教的中道之行
衆生之輪轉生死,即由于叁種雜染,即煩惱雜染、業雜染、生(報體)雜染。求得解脫,必須轉染成淨以證涅槃,轉識成智以證菩提。其修行方法不離叁皈、五戒、叁學、八正道、四無量、四攝六度等。此中包括世間善、出世間善,行之于提高自我修養,利國利民,饒益有情,乃至出世解脫都有好處。
(一)以八正道爲道德標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曆史學家韋爾斯在其所編寫《世界史綱》中提出:戰爭是人類的災禍,欲消滅戰爭,必須賴宗教保持人們的理性;而佛教即是理智的宗教,佛陀指示的八正道,其內容和精神,應成爲過去、現在、未來人類所應共同遵守的道德標准。
近代高能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對佛教教義有很高的評價,也有類似見解。
八正道是佛陀成道後最初宣講的,是佛教徒最根本的修持方法,也是佛陀提示的道德標准。
其內容簡釋如下:
1.正見:具備因果、四谛、叁法印等中道之理的見解。
2.正思維:合于正理的非邪見、非我見的思維。
3.正語:與人相處,說真實、和合、安慰、正直的語言。
4.正業:合于止惡行善的正當的行爲。
5.正命:依于正法、進行正當職業的生活。
6.正精進:堅持正道純一不染,受困難而不退的努力。
7.正念:在正見的基礎上,念念清淨,不起妄念。
8.正定:清除虛妄分別,作如理觀察,一心不亂。
概括八正道就是戒定慧叁學,戒以止惡行善,定以清除煩惱,慧以抉擇善惡邪正,明確緣起中道之理。叁學、八正道,以正理指導行動,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踏踏實實不落空虛,自利利他,真正有利于人生和社會。
(二)以無我慧爲指導思想
佛法指示人們的,是破除我見,悟證無我之慧。破人我以除情蔽的煩惱障,破法我以除理蔽的所知障。除二執,悟二空,斷二障,才能圓成佛果。衆生由于我執起惑(見惑與思惑),由惑造業,由業受苦,故我執是生死的根本。人我迷于五蘊,法我迷于六塵,産生迷情,即是不明因緣生法如幻如化之理。拔除生死根本,全賴以緣起性空的智慧爲指導思想。了達緣生義,以此指導行爲,有以下特點:
1.深信因果,不作一切惡,奉行一切善。
2.了解法法(包括宇宙自然界,衆生界)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相資助的,密切關系的,因此消除差別界限,平等對待,相互愛敬。
3.因緣如幻,遣相去執,當體即空。空卻一切妄念,即是佛境。《華嚴經》雲:“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空即法性、真如、空而不空(真空妙有),即中道實相。
在一切宗教哲學中,佛法的特點,即在破我。太虛大師說:“深達法空成佛易,橫生我執做人難”。《金剛經》講修六度能破除我相、法相、叁輪體空,以慧攝福,其福無量,即爲菩薩悲智兼運、福慧雙修的大行。
(叁)以四無量心拔除苦厄
貪爲衆生生死之本,嗔爲殺伐戰亂之源。世界第一、第二次大戰的慘禍,即在少數法西斯主義者基于領土擴張的貪欲,不顧其他國家民族的利益,欲望難填,爲發泄其瞋怒,發動戰爭,招來自毀毀他的惡果。大之于世界,小之于集體、家庭,人與人間的相爭相殺,釀成悲劇,莫不如此。
能以佛教的無我精神,根除貪欲,破除人我界限,視自他一體,衆生平等。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則可消滅生物界彼此的仇恨,化怨爲親,化乖戾之氣爲祥和之氣。如虛空之大能涵容萬物,如大地之廣能生養萬物。菩薩之慧眼,能透視因果,泯絕差別;菩薩之悲心廣大無垠,能自他一體,與樂拔苦。心胸無邊,度生無邊,福德無邊,故稱無量。
《法華經·普門品》,是佛爲宣揚觀世音菩薩的大悲,與無盡意菩薩演說此品。無盡意的含義,即是:
1.世界無邊塵繞繞(由妄心有山河大地)。
2.衆生無盡業茫茫(叁界九地,由煩惱業力所感)。
3.愛河無底浪滔滔(貪欲不盡,生死不止)。
4.悲願無盡化金橋(菩薩的四無量、四攝、六度之行,度衆生到彼岸),只有無盡意菩薩才能接受慈悲法門,願大地衆生都成無盡意。
四無量心:
慈心:能與衆生安樂,消除一切差別界限的無緣慈。
悲心:能拔衆生痛苦,視自他一體,他苦即我苦的同體悲。
喜心:見善事歡喜,稱揚贊歎,不起嫉妒障礙的隨喜心。
舍心:舍私濟衆,成就他人利益,不計對象差別的平等心。
(四)以四攝行安定世界
菩薩以四種法門攝受衆生,這是屬于實際的行動。
自有曆史以來,世界上不斷地發生戰爭,相鬥相殺,和平年代,極短極少,有理智的人們,都痛心疾首,呼籲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國際聯盟組織,但不久被希特勒、墨索裏尼、東條英機破壞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聯合國的成立,在維持道義與和平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霸權主義仍然妄圖以實力壓倒正義,用核威脅造成恐怖,人民安甯得不到保障。在社會上,由于資産階級私有欲的影響,普遍存在著拜金主義。爲了金錢,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損他利己,廉恥喪盡;爲了金錢,六親不認,忘恩負德;爲了金錢,假語騙人,惡語傷人,殺人放火,卑鄙下流。種種惡行,因此而起。佛言:金錢如毒蛇,真實不虛。
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1.能行布施必須祛除貪欲,舍己利他。以財施人,求經濟之平等。以法施人,求發揚理性,掃除愚昧。以無畏施人,使人們消除恐懼,保持安定。
2.能行愛語求人與人之間,互愛互敬,和樂相處。不說虛诳、離間、粗惡、下流庸俗之語,要說真實、和合、安慰、正直的語言,保持人間理智和仁愛的感情。
3.能修利行必須祛除一心爲己的權力之爭,發揚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精神,多做好事,多盡義務。全心全意地爲人民服務。
4.能行同事就不能因有錢有勢而高高在上,享受特殊。要與群衆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共同工作。
以菩薩精神行四攝法,須破除我相、法相,做到《金剛經》指示的叁輪體空,消除人我差別,真正實現平等。
據報載:日本佛教界將四攝法用于企業管理,使企業井然有序,保持正常發展,對社會産生良好的影響。
當今世界,人類亟需的是和平與安甯,不希望有戰亂發生。假若人們都能學習和接受佛教的中道論觀點,以中道之行指導實踐;假若把四攝法納入《聯合國憲章》,使不同性質的國家都能遵守;我相信,世界必能以安樂幸福的嶄新的面貌出現!
《佛教中道論》全文閱讀結束。